李莉,余瑾,鐘麗瑜,林炳欽,伍彥坤,羅玳紅
21世紀現代醫學所追求的已不僅是“更好地治病”,而是“讓人生活得更健康”,現代醫學越來越重視生存質量、殘疾調整預期壽命及殘疾調整生命年等理念,把治療與照料放到同等重要地位,將追求幸福的生存質量等作為主要目標,已經成為醫學重要發展趨勢[1]。現代康復醫學應運發展,迅速成長,以有關傷殘病者整體功能康復理論為基礎,按照功能訓練、全面康復、重返社會三大原則,采用綜合的康復技術和方法,對各種程度不同的功能缺陷者,進行功能診斷和評估,通過功能治療和功能代償或功能代替,來適應和調整,促使身心功能和社會活動能力得以恢復,提高獨立性和生活素質,回歸家庭和社會生活。現代康復醫學的逐漸成熟,正是現代醫學從還原論思維向整體論方向發展的一個重大成果,也是單純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醫學-社會整體醫學模式轉化的具體標志。
中西醫結合康復,正是通過整體觀的連接和溝通,來進行東西方康復醫學理論和技術的有機整合,有效地提高康復效能,共同努力改善病傷殘患者的生存質量,回歸家庭和社會。中國的康復夢追求早日建成有中國特色的中西醫結合的康復醫學體系。這個體系融匯中西醫康復治療的精華,取長補短,相輔相成,達到康復治療增值的效果[2]。
中國自80年代初開始, 我國積極學習和引進現代康復醫學的理論和技術,在中西醫結合國策的指導下,大力挖掘整理、研究和整合起源于傳統中醫文化的中醫康復學。經過三十多年的理論完善和實踐,逐漸創造出有中國特色的中西醫結合康復醫學。21世紀開始,很多中醫院校開設了康復治療學專業或康復醫學以及康復醫學相關專業,多家中醫藥大學還建設了康復醫學院或針灸康復醫學院。中醫康復學獨特的理念,以人體內在的整體生命力為核心,通過自我康復能力的提升來達到克服功能障礙的目的,體現“中體西用”的思維觀念開始完善[3]。
目前的現代康復醫學體系,以“功能觀”為核心,圍繞“功能”開展系統的康復醫學評估、訓練和臨床治療,形成功能評價-功能訓練的理論和技術體系[4]。通過改善結構的異常或缺損狀況(物理因子療法及康復工程)、功能鍛煉(運動療法、作業療法、言語治療)來達到功能的恢復或代償;通常具有明確定位、精確定量、確切定性的特點,關注結構與功能,通過改善結構的異常或缺損狀況、功能鍛煉來達到功能恢復或代償的康復目標。
學科建設的需要進一步提煉出符合現代語境理解的核心理念。錢學森教授曾指出[5]:“中醫辨證論治的‘證’,用系統科學的語言來說,就是功能狀態。辨證是指辨別患者的功能狀態,然后開藥,用藥物使患者從不正常的病態調整到正常的功能狀態,也就是健康的功能狀態。”狀態是現代系統科學常用的概念之一,指系統的那些可以觀察和識別的狀況、態勢、特征,可以用一組物理量來表征。狀態是在人體生命過程中,在內外因素作用下人體內部以及與外部復雜關系的連續總體[6-8]。狀,是機體局部或整體的部位、形狀和結構的概括,態是特定階段生命活動的姿勢、特征與變化規律。狀態既是空間與時間的統一,也是局部與整體的統一。有學者提出[9]:“現象-狀態醫學”是中醫學的本質特征,按照這個特征來研究,接受“形式理性”和“實證精神”的理性信念,中醫會向更成熟的學科形態發展。
醫學的疾病-功能-狀態結構,與世界的物質-能量-信息結構是對應的。疾病,較多關注物質具體層面;功能,較多體現在能量運作層面;狀態,則更多體現在信息影響或控制層面。現代科學發展到系統科學階段,針對動態、模糊、開放性復雜系統的深入研究,發現出復雜性理論和技術,成為生命科學的前沿。生命系統科學對能量信息系統的運作認識越來越深入,促進了功能-狀態相關學科的發展。“狀態”概念與中醫的證類似,但狀態的內涵除了包含“證”概念以外,還包括人體非病態的生理病理特點,涵攝了健康、疾病、痊愈或衰亡等,整個生命過程中的各種不同心身整體特征[10]。狀態是內在的內因,功能是外在的表現形式。中醫認為,人是人天合一和形神合一的整體,中醫證候具有明顯的心身醫學特征,就是生理和心理活動相互協調、統一。十分重視精神因素,心理影響生理,調節整體狀態,來促進疾病的療愈和功能康復[11-13]。狀態觀,重視人體內在心身關系,運用整體論方法,通過中醫思維,察外知內、類比推理等方法,認識疾病康復過程的狀態本質,具有客觀、模糊定性定位定量的特點,強調通過形式現象看到本質狀態,在功能障礙的形式下,要求醫者深入對患者的生理-心理-環境狀態進行系統分析[14-16]。狀態是生命活動的信息表征,功能是生命活動的能量表征。狀態引導功能,功能影響狀態。大量臨床康復實踐發現,心身狀態比較好的患者,意志堅強,依從性好,能堅持訓練,身體功能逐漸好轉的機率較高[17-19]。心身狀態不好的患者,意志薄弱,容易情緒動搖,不容易堅持訓練,功能恢復差。狀態與功能互相補充,互相促進,臨床中狀態恢復和功能促進方法的有機結合,療效最佳。二者的比較見表1。

表1 中醫康復狀態觀與現代康復功能觀的比較
現代康復學和中醫康復學,都十分重視整體觀,角度有所不同。現代康復重視整體是從功能入手,強調社會和生命個體行為的互動關系,ICF標準明確指出環境和個人影響對功能的影響。中醫康復重視整體是從狀態入手,把握生命的內在精氣神狀態,“證”反映的是心身特征,是內在心身形神的狀態。而且,中醫非常重視精神情志的康復,其證候概念的形成是在“形神合一論”的思想支配下完成的[20-22]。除此以外,中醫證候中還包括心身與自然的“天人合一”整體關系,即疾病的康復也應結合地理、氣候等因素綜合考慮[23-24]。因此,中西醫結合的康復學,既應該重視患者功能訓練、個人和環境對功能的影響,也應該重視患者心、身的狀態,此兩者相互影響。“功能觀”和“狀態觀”雖角度不同,但可以可取所長,互相融合,促進康復學的發展[25]。
生命的存在是復雜的巨系統,因此康復學是復雜的科學。而復雜科學的興起,逐漸成為主流科學思想,復雜性理論和系統科學研究奠定的良好科學基礎,推動了狀態醫學發展。基于辨態論治模式,中西醫結合康復的“功能”與“狀態”融合模式的提出,為中醫研究啟發新的道路[26-28]。中西醫結合的康復學,在東西方醫學智慧啟發下,發掘自身本質“狀態觀”,融合現代康復學的“功能觀”,是未來中西醫結合康復研究的契合點和著力點,將推進中醫康復學學科核心理念的建設,更好地對接現代系統科學、信息科學和生命科學。
[1] 周文泉. 21世紀中西醫結合養生康復醫學的發展趨勢[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06, 21(7): 643-645.
[2] 卓大宏. 康復醫學發展的中國夢[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3, 28(10): 887-888.
[3] 余瑾, 劉春龍, 謝芹, 等. 中醫康復治療學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 中醫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1, 17(7): 699-700.
[4] AlexandraRauch, AlarcosCieza, GeroldStucki, 等. 如何將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應用于臨床康復管理[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1, 17(1): 32-38.
[5] 錢學森. 論人體科學與現代科技[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1998: 12-12.
[6] 張啟明, 張磊, 劉保延, 等. 中醫人體功能狀態的測評方法[J]. 中醫雜志, 2015, 56(10): 841-843, 862-862.
[7] 李惠蘭, 徐基民, 盧虎英, 等. 中醫康復教育方法探討[J]. 北京中醫藥, 2012, 31(8): 636-637.
[8] 劉春慧. 小議中醫康復醫學的內涵和發展趨勢[J]. 內蒙古中醫藥, 2007, 26(1): 43-44.
[9] 李燦東, 紀立金, 楊朝陽. 以狀態為中心的健康認知理論的構建[J].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1, 26(2): 41-43.
[10] 任秀玲. 中醫學"現象--狀態醫學"學科[J].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05, 20(1): 11-13.
[11] 汪衛東. 中醫證候學的心身醫學特征分析[J]. 中國中醫基礎理論雜志, 2008, 14(4): 306-307.
[12] 馮閑野, 曹姍, 楊曉麗, 等. 中醫"神"與健康狀態的關系[J]. 中醫雜志, 2014, 55(14): 1250-1252.
[13] 何乾超, 蔡倫, 黃永, 等. 中醫康復醫學的優勢和發展趨勢[J]. 中醫雜志, 2012, 53(2): 95-97.
[14] 孫增坤, 程羽, 袁萌, 等. 試述心身并治的腫瘤體質康復觀[J]. 遼寧中醫雜志, 2015, 42(5): 959-961.
[15] 韓榮云. 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在術后手功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J]. 齊魯護理雜志, 2013, 19(14): 24-25.
[16] 尹雙, 高麗, 張宏晨, 等. 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在失能老人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 護理研究, 2013, 27(9): 2945-2947.
[17] 趙丹, 王芳. 中醫康復護理在腦卒中肢體功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J]. 護理管理雜志, 2015, 15(7): 501-502, 505.
[18] 蔡英麗. 中醫綜合康復法治療偏癱痙攣狀態臨床觀察[J]. 北京中醫藥, 2011, 30(4): 287-289.
[19] 李瑞, 王翔, 顧則娟, 等. 基于功能狀態的護理方案在恢復期偏癱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 護理學雜志, 2014, 29(3): 72-75.
[20] 蘇程, 劉軍. 淺談康復心理學教學現狀與對策[J]. 中國實用醫藥, 2010, 5(11): 258-259.
[21] 龐繼萍. 腦卒中偏癱行康復治療患者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 解放軍醫藥雜志, 2011, 23(6): 58-60.
[22] 戴小軍, 丁健, 張曉春, 等. 腫瘤中醫康復治療優勢特色探討[J]. 中國腫瘤, 2014, 23(6): 514-517.
[23] 盧傳堅, 陳紅霞, 郭友華, 等. 中醫康復標準體系探索與初步構建[J]. 時珍國醫國藥, 2011, 22(7): 1761-1762.
[24] 方鐵根. 略論中醫康復療法[J].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1, 13(10): 127-128.
[25] 徐基民, 李艷麗, 李明玉. 中西醫結合康復醫學發展的現狀分析[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5, 30(10): 1054-1055, 1060.
[26] 吳愛勤. 心身疾病新的評估策略:心身醫學研究診斷標準[J]. 醫學與哲學(B), 2012, 33(1): 8-10, 13.
[27] 袁冰. 基于體質和功能狀態的整體醫學[J]. 醫學與哲學, 2012, 33(8A): 1-3.
[28] 周立華. 狀態醫學-創立新醫學體系的思路和方法[J]. 中國醫藥科學, 2011, 1(1): 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