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華 黃賀美
廣東科貿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430
農村互聯網普及及使用情況調查報告
——以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為例
張平華*黃賀美*
廣東科貿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430
農村互聯網普及;使用情況;調查報告
導言:當今21世紀,我們生活在網絡圈里,信息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脹和爆炸,未來的世界是網絡的世界,要讓我國在這個信息世界中跟上時代的步伐,作為21世紀主力軍的我們,必然要能更快地適應這個高科技的社會。以前人們是看著報紙喝著早茶的閑暇時光,但如今人們的生活方式走向了快節奏,人們選擇更多的是用科技了解時事,簡單方便而且環保。城市里網絡已經全面覆蓋,并且網絡不斷升級,人們享受著科技的進步。但是,據了解農村的網絡狀況遠不及城市。結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會議提出城鄉一體化發展,借本次社會實踐東風,我們團隊經過討論,決定選取于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進行實地調研。通過實地考察、問卷調查、隨機訪談和采訪的方式來了解當地互聯網使用情況及人們對互聯網相關認識,在此基礎上針對本地具體情況提出相關意見和建議。
調查情況:本次調查問卷共設置了11道題目,內容主要囊括五華縣互聯網使用途徑及基本情況;五華縣村民使用互聯網的目的;當地村民使用互聯網困難及村鎮是否建有信息服務站;當地村委對本地的互聯網情況宣傳情況四個大方面。
調查基本情況:本次調查地點為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相關的村委會、農民家、村街道、菜市場等區域)。調查對象: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村民。調查方式:問卷調查法,實地考察法、隨機訪談法。調查人數:我們團隊本次在澄海區發放的問卷調查有1000份,共有923人參與調查,實際回收916份,有效份數為900份。
調查目的:我們團隊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考察法、隨機訪談方式了解五華縣村民對于當下村鎮網絡的一個認識,以及人們對于互聯網使用的現狀;我們了解到當地村委對互聯網普及以及當地村民對政府的一些期望,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相關的政府部門能更深入的了解人們對互聯網的需求,給村民一個舒適的信息環境。希望此調查報告能夠客觀的了解到當地網絡普及的問題,了解當地村民對互聯網普及的熱情度,為加快城鄉發展做出貢獻提供一定參考性。調查結果分析:
(一)我們團隊在五華縣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結合實地訪談以及隨機采訪的方式,在村委和村民的配合下,總共發放問卷調查共923份,回收問卷916份,實際有效問卷為900份;其次我們團隊還采用隨機訪談法訪談路人,以聊天的形式與村民溝通,了解他們對互聯網的認知。參與問卷調查的人數多于隨機訪談法;最后,我們團隊通過實地考察的方式與村委會溝通,了解到家里的基礎信息設施7成都是手機和電視,家里有使用電腦的只有3成。說明在設施方面差距還是有點大的,這對一體化的發展不利,雖然中共中央加大力度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但還是會有遺忘的角落。在調查中,我們就“家中有使用哪些基礎信息設施”這個問題,根據村民們的回答,家里的基礎信息設施7成都是手機和電視,家里有使用電腦的只有3成。平時上網次數也很少,他們說主要是不會使用,跟不上時代進步的腳步。根據調查有8成的人愿意學習互聯網的使用,跟上時代的腳步了解時事,他們需要專門機構對他們進行培訓。
(二)村民上網途徑調查。現農村居住的大多都是老年人,青年大部分都外出學習打工,所以我們所調查的大部分村民年齡在45歲以上,占總數的86.75%,青年占13.25%。據調查問卷知,所調查的對象都是五華縣村鎮村民,在村鎮居住時間超過30年。據此,我們所調查的五華縣村民,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對互聯網普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對網絡環境方面有足夠的了解,能比較深刻的感受到五華縣村鎮網絡環境的變化全過程,能夠將過去五華縣村鎮的互聯網覆蓋率和現在的五華縣村鎮的互聯網覆蓋率做個比較,因此此調查有一定的客觀性和可參考性。根據調查,村民們上網主要是通過家里電腦和手機上網,其中用智能手機上網占了25%,用電腦上網占了15%,此數據說明村民大部分選擇用手機上網,一是方便,而是真的沒有電腦,在農村能買電腦的家庭并不多。
(一)網傳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但只有真正能改善到農村里面的生
活貧困狀況以及農業技術方面,互聯網才能發揮它的作用,它也將會成為推動農村社會發展的重要工具。我們團隊通過結合實際的調查結果,分析互聯網在農村的發展以及使用互聯網的目的情況。在我們采訪的鎮村里面,我們發現,村里的服務站是農村網民主要上網的途徑.與城鎮居民多在家中上網相比較,農村人民因為收入限制,基本沒有家庭上網的方式,無論電腦,手機上網之類的方式,使得服務站成為農村人民的主要上網途徑。我們調查顯示,農村里面70%的村民家里沒有電腦設備,其中這些村民里面40%有去服務站上網,60%是完全對網絡沒有接觸的。所以說,一個鎮村里面,上網的人數超不過村人數的一半,也就是說,村民接觸互聯網是少之又少。導致農村認為互聯網的作用是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也使村民覺得使用互聯網有什么用,是用來干什么的。
(二)針對我們采訪的鎮村調查顯示,在有去服務站上網的村民及家有電腦設備的村民里面,平均每天使用電腦的時間,有65%是一個小時以下,30%是一至兩個小時,5%是三個小時以上的。在這群上網的村民里面,有89%是男性村民(大部分是年輕中年人,小部分老年人),11%是女性村民(大部分是中年人,小部分老年人)。能看出這樣的情況:男性比女性更熱衷于上網,而且,上網的大部分都是中年人。然后,從上網時間統計來看,大部分中年網民使用電腦的時間會相對比較少一點,只是一些青年人上網時間會比較久,可見互聯網普及程度還是不夠大。
(三)網絡越來越融入社會各地方,在農村的生活及農業技術等方面也有著推動作用,互聯網,也將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工具。在這班網民里面,我們了解到,他們上網的用途里面,有11%是學習教育(中年人為主),64%是聊天交際(年輕人為主),20%是市場信息(老年人為主),5%是娛樂休閑(年輕人為主)。從這個情況來看,中年村民上網是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識跟教育素養,老年村民為了了解市場經濟流動的情況以及結合自己的生活壞境而去上網,而剩下的年輕人只是去為了娛樂跟聊天交際而去使用互聯網。也就是說,網民們上網的主要用途基本可以從年齡上去分析,老年跟中年村民絕大部分是為了學習跟了解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而去上網,年輕人大多數是為了娛樂而去純粹的玩電腦。由此看出,農村互聯網雖然融入到每個地方,可是它的作用并沒有很大的發揮出來,這使得農村互聯網的宣傳力度沒有很大,而且可能會促使越來越多年輕人會去娛樂休閑玩游戲,使互聯網的作用地位大大的降低了。
(四)通過村里的調查,我們發現互聯網的作用沒有確確實實的深入人心,為此,我們再采訪了村民們。在他們口中,我們了解到:65%是種養技術(老年人為主),20%文化知識(中年人為主),10%信息技術(年輕人為主),5%政策法規(中年人為主),我們可以看見,很多老年村民還是希望掌握更好的種養技術去種植養家,種養好自己的農務;中年村民都是喜歡提高自身文化知識跟素養,其中還會了解一些法律法規;剩下的年輕村民都是希望跟著潮流去掌握各種的電腦技術知識,對電腦方面的知識興趣還是離不開。

(一)針對農村民眾對網絡調查的反饋得知:覺得浪費時間金錢、缺乏知識、不懂操作、使用不恰當、沒有這方面的需求等問題。我們采訪了大部分的農民,他們都覺得電腦很有必用,但家里條件不太好,覺得使用電腦會是一筆額外的支出,而且自己不會使用,村里面又沒有人教導,所以很多村民的家里都沒有配置電腦。除了從電視上了解信息之外,有少數村民會使用手機上網,他們會從手機上了解信息,提升自己的見識面。極少家庭為了提升教育程度,通常會為兒子或者孫子配置電腦作為學習用途,雖然孩子們在學校也有了解一定的計算機基礎,但不足以教導和傳播網絡。針對村里的服務站,很多村民都表示不知道有這設備,可當我們調查村里的居委會的時候,書記告訴我們,村里確實配有服務站來提供村民上網了解知識,但是宣傳力度不夠大,導致許多村民根本不知道有這回事。這就是農村人們使用網絡的情況。
(二)針對城鄉之間互聯網發展差距較大。為了更好的促進農村的信息化發展,我們提出了以下建議:首先,讓農村擺脫無網絡狀態。許多村民不僅沒有電腦,還沒有智能手機,信息來源無非是收音機跟電視機,大大落后與城市的差距。所以要推廣網絡的重要性,就算在沒有電腦的情況下也可以從手機上獲取信息。政府也應該完善農村地區的網絡覆蓋,讓農村擺脫無網絡的狀態。其次,大力推廣網絡技術應用,從居委會開始,宣傳服務站的用處,普及網絡。村民從電視上了解到關于網絡方面的消息往往都是負面的較多,存在對網絡的疑惑。因此要加大培訓村民學習互聯網的興趣,讓他們了解互聯網。加大學校的網絡教育,提高小學生網絡知識的運用與傳播。最后,開展大學生計算機宣講與培訓,提高農村地區的網絡使用。組織大學生下鄉培訓傳播計算機基礎使用與應用,加強農村互聯網應用教育,提升農民使用互聯網的技能,推動農村網絡的普及,推動農村走向信息化,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
隨著互聯網的日益普及以及國家家電下鄉政策的貫徹實施,網絡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電腦手機也不再是城里人特有的稀罕東西。鄉下人的腰里也掛上了手機,擁有電腦的農家也像雨后春筍般的不斷增長。就在此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風潮也開始刮遍大街小巷。互聯網的進一步推廣,給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是在一些偏僻地方的人民還是跟不上21世紀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根據我們團隊所派發的問卷調查,我們總結到五華縣村鎮的網絡普及面不廣,老年人不會使用電腦,不會使用網絡,對互聯網的知識面窄,他們需要社會團體普及互聯的有關知識和技術指導,這就需要有關部門或者志愿者有愛的服務了。
張平華,男,廣東五華人,學士,廣東科貿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科學技術其他學科;黃賀美,女,廣東汕頭人,碩士研究生,廣東科貿職業學院,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F
A
1006-0049-(2017)05-01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