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丹, 謝軍艦
(1.江蘇省無錫市第五人民醫院放射科, 江蘇 無錫 214000 2.江南大學附屬醫院影像科, 江蘇 無錫 2141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T表現類型與肺功能檢查指標的相關性研究
陸 丹1, 謝軍艦2
(1.江蘇省無錫市第五人民醫院放射科, 江蘇 無錫 214000 2.江南大學附屬醫院影像科, 江蘇 無錫 214100)
目的: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CT表現類型和肺功能檢查指標相關性進行研究。方法: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0例患者資料,據CT特點分M、E及A型,用CT圖像檢測像素指數,分析各分型像素指數及CT表現類型和肺功能檢查指標相關性。結果:A型像素指數比M、E型低,E、A型像素指數和殘氣量/肺總量呈正相關(P<0.05)。結論:臨床分析CT表現類型和肺功能檢查指標相關性可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工作開展提供依據。
慢性阻塞性肺疾??; CT; 肺功能; 相關性
本文對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選擇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0例患者不同分型像素指數及CT表現類型和肺功能檢查指標相關性加以分析,旨在了解兩者相關性,為疾病防治措施實施提供重要參考,現將本研究詳細內容作如下闡述:
1.1 一般性資料:選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本院診治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0例患者臨床資料予以回顧性地分析,所有患者均處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均接受胸部CT和肺功能檢查,將合并其他胸腔、肺部疾病與全身急性病變及精神異常者排除,且均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臨床診斷標準相符合[1]。依據CT特點分成M型組(39例)、E型組(36例)及A型組(45例),M型組男女比例22:17,年齡40~85歲,平均(60.52±2.08)歲,病程1~18年,平均(8.45±1.06)年;E型組男女比例20:16,年齡40~84歲,平均(60.50± 2.07)歲,病程1~17年,平均(8.43±1.05)年;A型組男女比例25:20,年齡40~83歲,平均(60.48±2.06)歲,病程1~17年,平均(8.42±1.06)年;三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研究方案:儀器選擇德國西門子提供的64排CT機,患者取仰臥體位,用雙手將頭部抱住,借助最大吸氣末閉氣進行掃描,掃描參數設置:180mA管電流,120kV管電壓,采取螺旋掃描方式,512×512矩陣,1. 375:1螺距,32cm視野,0.60s/rot機架轉速,且借助標準和肺重建模式對圖像進行重建,保持0.625mm層間距和層厚。由兩名臨床經驗豐富主治醫生對掃描圖像加以獨立分析,協商后取得一致意見;將得到軸位圖像的數據傳至工作站,進行直方圖和三維重建分析,由工作站隊肺組織予以自動提取,對無法自動去除消化道氣體、支氣管等借助手動,將肺氣腫位置CT值設置為小于-950hu,對像素指數予以記錄。借助肺功能檢測儀(德國耶格公司,MasterScreenBody/Afe型)對肺功能指標加以測量,包括殘氣量、肺總量、1s用力呼吸容積、用力肺活量,每次進行3~5次測量,取平均值。
1.3 觀察指標及評判標準[2]:觀察與對比三組肺功能檢查指標結果、像素指數及CT表現類型像素指數和肺功能檢查指標相關性情況。CT表現類型評判標準:M型:有明顯的肺氣腫現象存在,且支氣管的管壁出現增厚;E型:有明顯的肺氣腫現象存在,且支氣管的管壁無增厚;A型:有輕微肺氣腫存在或者不存在,且支氣管的管壁無增厚。
1.4 統計學分析:研究數據用SPSS22.0軟件予以分析,對正態計量資料用(s))表示,正態計量數據組間對比用t檢驗;三組正態計數資料借助n(%)表示,組間對比用X2檢驗,像素指數借助(Q25,Q75),且借助Spearman進行相關分析,三組差異比較具統計學意義時P<0.05。
2.1 三組肺功能檢查指標結果情況對比:A型組1s用力呼吸容積/用力肺活量、1s用力呼吸容積實測值于預計值中所占比例及殘氣量/肺總量值均較M、E型優(P<0.05),詳情見表1。
表1 三組肺功能檢查指標結果情況對比(s))

表1 三組肺功能檢查指標結果情況對比(s))
注:M型組和A型組對比,aP<0.05;E型組和A型組對比,bP<0.05
組別 n 1s用力呼吸容積/用力肺活量1s用力呼吸容積實測值于預計值中所占比例(%)殘氣量/肺總量M型組 39 46.18±8.20a 40.02±14.59a 54.20±4.88a E型組 36 44.12±6.93b 32.50±12.77b 55.12±4.61b A型組 45 59.50±9.63 55.38±18.11 47.50±4.06 t 6.7682 4.2366 6.8684 aP <0.05 <0.05 <0.05 t 8.0542 6.4087 7.9024 bP <0.05 <0.05 <0.05
2.2 三組像素指數對比:M型組像素指數為23.21% (15.23%,32.50%),E型組為26.69%(19.80%,44. 12%),A型組為5.16%(1.62%,7.98%),由此可知:A型組像素指數均較M、E型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M、E型兩組像素指數對比未顯示高度差異(P>0.05)。
2.3 CT表現類型像素指數和肺功能檢查指標相關性Spearman分析:M型組像素指數和殘氣量/肺總量、1s用力呼吸容積/用力肺活量、1s用力呼吸容積實測值于預計值中所占比例均不存在相關性(P>0.05);E、A型組像素指數和殘氣量/肺總量呈現正相關性,和1s用力呼吸容積/用力肺活量及1s用力呼吸容積實測值于預計值中所占比例呈現負相關性(P<0.05),詳情見表2。

表2 CT表現類型像素指數和肺功能檢查指標相關性Spearman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屬于臨床一種常見慢性疾病,其發病率較高,肺氣腫和慢性支氣管炎為其主要類型,且伴隨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下降和由于營養不良等易出現肌肉萎縮、體質量降低等現象及較易合并呼吸衰竭等癥狀,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臨床于疾病早期積極采取有效診治措施對患者預后改善發揮著十分重要作用[3]。
多排CT機具有較高空間分辨率,對慢性阻塞性疾病嚴重者診斷價值高,且伴隨圖像后處理技術不斷發展與完善,多排CT在疾病相關參數評估方面逐漸地豐富,借助三維圖像能夠立體化、全方位、多角度將患者支氣管、全肺整體狀況顯示,且通過重建能夠清晰顯示患者支氣管具體分布及走形情況,準確測量肺泡、支氣管壁等細小結構,于患者肺氣腫評估方面更精確,有利于CT表現類型判斷[4]。此外,肺功能檢查屬于臨床可重復的客觀性指標之一,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病情評估和預后預測均具有十分重要意義,但此類檢查主要反映患者持續氣流受限的嚴重程度,在疾病判斷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如以1s用力呼吸容積/用力肺活量小于70%為標準,易出現診斷不足或者過度診斷等問題,單一肺功能檢查難以解釋疾病診斷過程中存在的分歧,臨床需靈活運用CT和肺功能檢查,以提高疾病診斷準確概率,從而實施針對性防治舉措,促進患者生存質量提高。
通過分析三組肺功能檢查指標結果、像素指數及CT表現類型像素指數和肺功能檢查指標相關性情況,結果顯示:A型組1s用力呼吸容積/用力肺活量(59. 50±9.63)、1s用力呼吸容積實測值于預計值中所占比例(55.38±18.11)%及殘氣量/肺總量值(47.50±4.06)均較M、E型優,A型組像素指數5.16%(1.62%,7. 98%)均較M、E型組低;E、A型組像素指數和殘氣量/肺總量呈現正相關性,和1s用力呼吸容積/用力肺活量、1s用力呼吸容積實測值于預計值中所占比例均呈現負相關性。提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嚴重程度可通過患者CT表現類型的像素指數、肺功能檢查指標及其相關性進行判斷,從而積極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促進患者病情緩解。關于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CT表現類型和肺功能檢查指標相關性情況且實施相應措施后生活質量提高的影響,基于受樣本例數、外部環境及時間等因素影響,需增加樣本量、優化外部環境及延長研究時間等予以驗證補充及做合理改善。
CT表現類型A型患者肺功能檢查指標和像素指數均較M、E型優,且A型像素指數和肺功能檢查指標間存在一定關聯性,臨床可通過檢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像素指數和肺功能相關指數等有效判斷患者肺氣腫情況,且對M型者經CT特征加以指導,對A、E型者經肺功能檢查功能變化加以指導,有利于為患者制定個性化地防治措施。
[1]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3,36(4):255~264.
[2] 陳勝海,戚麗萍,壽華達,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高分辨CT分型與肺功能以及肺動脈高壓的關系[J].浙江醫學,2013,35(16):1516~1518
[3] 夏藝,管宇,范麗,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不同HRCT表現型的臨床及CT容積量化的分析[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3,29(7):1067~1070.
[4] 牛朋影,蔡中,哈若水.多層螺旋CT肺氣腫指數評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肺葉功能[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3,21(5):353~356.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T Manifestations and Pulmonary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LU Dan, et al
(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Wuxy,Jiangsu Wuxi214000,China)
Objective: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T manifestations and lung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Methods:All the data of 120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4 to October 2016 were analyzed.According to the CT characteristics of M,E and A model,with CT image pixel index,the analysis of each type pixel index and types of CT manifestations and lung function index correlation.Results:The pixel index of type A was lower than M,E.The pixel index and residual volume/total lung of type E,A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P<0. 05).Conclusion:The clinical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T expression and pulmonary function test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mputed tomography(CT); Lung function; The correlation
A【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7.01.041
1006-6233(2017)01-0122-03
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項課題,(編號:2013JSJG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