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東, 蔣曉平, 陳天賓, 譚嘉萌
(重慶三峽中心醫院耳鼻喉科, 重慶 萬州區 404000)
鼻中隔偏曲成形術聯合下鼻甲低溫等離子消融術對變應性鼻炎患者血清IL-5及骨橋蛋白的影響及療效
任小東, 蔣曉平, 陳天賓, 譚嘉萌
(重慶三峽中心醫院耳鼻喉科, 重慶 萬州區 404000)
目的:分析鼻中隔偏曲成形術聯合下鼻甲低溫等離子消融術對變應性鼻炎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5(IL-5)及骨橋蛋白(OPN)的影響及療效。方法:106例變應性鼻炎患者按抽簽法分作對照組(n=53)及研究組(n=53),對照組予以鼻中隔偏曲成形術,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下鼻甲低溫等離子消融術,比較兩組實驗室指標、鼻腔阻力、體征評分、臨床療效和術后并發癥。結果:治療后,研究組IL-5、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CP-1)、IgE、OPN均低于對照組[(15.21±4.18)ng/L比(29.46±6.35)ng/ L、(41.28±4.60)ng/L比(54.27±5.30)ng/L、(1028.53±154.70)IU/mL比(1211.35±163.68)IU/mL、(42. 67±6.58)ng/L比(53.79±7.84)ng/L],(P<0.05);研究組鼻腔阻力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體征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51/53)96.22%比(45/53)84.90%,(P<0.05);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無差異(P>0.05)。結論:鼻中隔偏曲成形術聯合下鼻甲低溫等離子消融術可降低變應性鼻炎患者血清IL-5及OPN濃度,療效值得肯定。
變應性鼻炎; 鼻中隔偏曲成形術; 下鼻甲低溫等離子消融術; 白細胞介素-5;骨橋蛋白
近年來,隨著低溫等離子消融術研究的不斷深入,現已逐漸開展于變應性鼻炎患者的治療中,并已取得不錯的療效[1]。臨床上關于兩種術式聯合治療的報道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鼻中隔偏曲成形術聯合下鼻甲低溫等離子消融術對變應性鼻炎患者血清IL-5及OPN的影響及療效。
1.1 一般資料:選擇本院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06例變應性鼻炎患者,符合變應性鼻炎診斷標準[2]:鼻塞、鼻癢、噴嚏、清涕至少出現2項,且癥狀持續超過1h;伴鼻黏膜水腫、蒼白等體征;變應原皮膚點刺試驗呈陽性或者血清特異性IgE陽性。納入經抗組胺藥物、鼻噴激素規范治療3個月無效,單側鼻中隔偏曲,肝腎功能正常,無其他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者。排除鼻中隔骨部支架偏曲,鼻息肉、鼻竇炎或者其他鼻部占位性病變;鼻部手術史;近期急慢性感染、創傷者;妊娠或者哺乳期。本研究已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按抽簽法分作對照組和研究組,各有53例。對照組男有28例,女有25例;年齡18~60歲,平均(33.47±2.51)歲;病程2~5年,平均(3.14±0.35)年;鼻中隔偏曲:左側有29例,右側有24例。研究組男有26例,女有27例;年齡18~64歲,平均(34.81±2.23)歲;病程2~5年,平均(2.78±0.12)年;鼻中隔偏曲:左側有25例,右側有28例。比較兩組基線資料無差異(P>0.05),有比較性。
1.2 方法:兩組患者術前3d口服5mg/kg.d潑尼松使黏膜炎癥反應減輕,術前30min肌肉注射1kIU血凝酶以減少術中出血。患者處于仰臥位,予以2mL0.1%腎上腺素及15mL2%丁卡因局部麻醉鼻腔,再予以0. 2mL0.1%腎上腺素及5mL1%利多卡因行鼻中隔軟骨膜麻醉。對照組予以鼻中隔偏曲成形術,于患側鼻腔皮膚和黏膜交界處沿鼻中隔前緣由鼻底方向使黏骨膜縱向切開,充分暴露鼻前棘及鼻中隔前緣。于鼻內鏡下進行黏骨膜剝離,完全顯露鼻中隔支架,于鼻側軟骨及鼻背緣處見鼻中隔軟骨離斷,于鼻中隔軟骨后上下底部和骨質交界區域分別切除3~4mm窄條,確保鼻中隔軟骨僅依附于未剝離的對側組織上。使黏骨膜復位,確保鼻中呈平直、居中位,縫合切口。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下鼻甲低溫等離子消融術,采用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系統,接通刀頭,功率設定為5檔,時間在10~15s。選擇下鼻甲前端附著處前緣2mm作第1進刀點,開啟消融開關,使刀頭進入黏膜組織,由后水平方向平推直至下鼻甲后端,同時進行消融處理,直至黏膜變白。選擇第1進刀點的后方上下緣為第2、3進刀點,同時進行下鼻甲前、中、后點處理。兩組術后雙側鼻腔均填塞高分子膨脹海綿,于48h內取出,常規予以抗生素防止感染,并予以鼻噴劑避免鼻腔干燥,定期清理鼻腔異物,避免鼻腔粘連。
1.3 觀察指標:于術前及術后3個月時觀察各指標,術前及術后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4mL,常規處理后使血清分離,保持待用。IL-5予以電化學發光法檢測;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CP-1)予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IgE予以免疫比濁法檢測;OPN予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予以鼻阻力計檢測鼻阻力。評估患者體征評分:下鼻甲和鼻中隔、鼻底緊密粘連,未見中鼻甲或者中鼻甲黏膜可見息肉形成計作3分;下鼻甲和鼻中隔或者鼻底粘連,但可見縫隙,計作2分;鼻甲可見輕度腫脹,同時可見中鼻甲及鼻中隔計作1分。評估臨床療效:治療后體征評分減少在66%以上即顯效;減少在26%~65%即有效;減少低于25%即無效,顯效和有效即總有效[3]。
1.4 統計學分析:選擇spss18.0行數據統計,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變應性鼻炎患者手術前后IL-5、MCP-1、IgE:術前,比較兩組IL-5、MCP-1、IgE無差異(P>0.05);術后,兩組IL-5、MCP-1、IgE均降低,研究組低于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變應性鼻炎患者手術前后IL-5、MCP-1、IgE(s))

表1 比較兩組變應性鼻炎患者手術前后IL-5、MCP-1、IgE(s))
組別 例數 IL-5(ng/L)術前 術后t P MCP-1(ng/L)術前 術后t P IgE(IU/mL)術前 術后tP對照組 53 43.69±7.20 29.46±6.35 10.791 0 82.31±7.84 54.27±5.30 21.571 0 1367.84±189.541211.35±163.684.549 0研究組 53 42.25±7.60 15.21±4.18 22.695 0 82.11±7.45 41.28±4.60 33.948 0 1362.58±187.601028.53±154.7010.001 0 t 1.001 13.646 0.134 13.475 0.143 5.909 P 0.319 0 0.893 0 0.886 0
2.2 比較兩組變應性鼻炎患者手術前后OPN:術前,比較兩組OPN無差異(P>0.05);術后,兩組OPN均降低,研究組低于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變應性鼻炎患者手術前后OPN(s))

表2 比較兩組變應性鼻炎患者手術前后OPN(s))
組別 例數 OPN(ng/L)術前 術后t P對照組 53 73.48±10.27 53.79±7.84 11.094 0.000研究組 53 72.29±10.46 42.67±6.58 17.449 0.000 t 0.591 7.909 P 0.555 0.001
2.3 比較兩組變應性鼻炎患者手術前后鼻腔阻力:術前,比較兩組鼻腔阻力無差異(P>0.04);術后,兩組鼻腔阻力均降低,研究組低于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2.4 比較兩組變應性鼻炎患者手術前后體征評分:術前,比較兩組體征評分無差異(P>0.05);術后,兩組體征評分均降低,研究組低于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4。
2.5 比較兩組變應性鼻炎患者臨床療效: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5。
表3 比較兩組變應性鼻炎患者手術前后鼻腔阻力(s))

表3 比較兩組變應性鼻炎患者手術前后鼻腔阻力(s))
組別 例數 鼻腔阻力(Kpa·s/L)術前 術后t P對照組 53 0.66±0.11 0.33±0.09 16.903 0研究組 53 0.65±0.13 0.24±0.08 19.554 0 t 0.427 5.441 P 0.669 0
表4 比較兩組變應性鼻炎患者手術前后體征評分(s))

表4 比較兩組變應性鼻炎患者手術前后體征評分(s))
組別 例數 體征評分(分)術前 術后t P對照組 53 2.89±0.23 1.38±0.18 37.639 0研究組 53 2.87±0.22 1.07±0.12 52.291 0 t 0.457 10.432 P 0.648 0.001

表5 比較兩組變應性鼻炎患者臨床療效(n)%
2.6 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對照組分別有3例鼻腔粘連,2例鼻黏膜水腫;研究組分別有1例鼻腔粘連,2例鼻黏膜水腫,兩組均無鞍鼻、鼻中隔穿孔等并發癥,比較無差異(P>0.05)。
變應性鼻炎是由IgE誘導的變態反應,起病機制比較復雜,可有多種炎癥介質及細胞因子參與,其中Th1/Th2細胞間的免疫反應失衡能夠使免疫炎癥因子激活。IL-5為多種生物活性的炎癥因子,能夠利于B細胞的合成、生長,促進嗜酸性粒細胞的分化,同時也可與IL-4起到協同作用,促進機體分泌IgE[4]。IgE作為變態反應的重要介導因素,過敏原能夠誘導機體生成特異性的IgE,并與嗜酸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結合,導致機體對呈過敏狀態,若再次接觸相應過敏原可使機體立即產生系列抗原抗體反應,釋放多種生物活性物質。ICMP-1能夠于鼻黏膜中聚集,引起機體釋放組胺等介質,調節黏膜產生變應性反應,參與鼻部的炎癥反應。OPN是一種骨基質非膠原性蛋白,能夠于多種細胞組織中廣泛分布,為Th1型細胞因子,對Th細胞的分化過程有調節作用,能夠Th1/Th2細胞比例失去平衡,導致機體產生多種免疫性疾病。
變應性鼻炎多伴程度不一的鼻中隔偏曲,其病情程度和鼻腔異常的生理結構相關,能夠使兩側鼻腔接受不對稱刺激,增加鼻腔神經興奮性,形成一種異常感覺反射,從而使病情加劇;同時由于鼻腔解剖結構的異常,鼻噴激素等藥物無法達到有效的范圍及深度,使藥物效果受到限制。鼻中隔偏曲成形術能夠使鼻中隔偏曲得到有效矯正,恢復鼻腔組織的正常解剖結構,改善鼻腔的通氣狀態。
下鼻甲作為鼻腔重要組織,對空氣流量有調節作用,保持鼻腔阻力,確保正常呼吸,同時也可起到黏膜免疫作用。下鼻甲低溫等離子消融術能夠導致減小下鼻甲體積,使總鼻道擴大,降低鼻氣道阻力,并使鼻腔黏膜敏感性減弱。低溫等離子消融根據雙極射頻生成能量的原理,導致鼻腔黏膜下的組織蛋白產生凝固并變性,其作用時所需溫度較低,能夠減輕周圍組織的熱損傷,避免組織碳化,也可使鼻黏膜的纖毛功能得到保留,滿足鼻腔的正常生理結構[10]。本研究顯示,聯合手術組IL-5、MCP-1、IgE及OPN均低于鼻中隔偏曲成形術組,提示聯合手術更能有效改善正Th1/Th2細胞因子的平衡,使炎癥遞質的釋放減少,緩解鼻部的炎癥反應。同時,本研究顯示,聯合手術組術后鼻腔阻力低于鼻中隔偏曲成形術組,考慮與低溫等離子消融術能夠使腺體出現萎縮,導致下鼻甲黏膜敏感性減弱,使腺體分泌量減少,緩解鼻腔的通氣狀態,進而改善鼻腔阻力。經聯合手術治療后體征評分明顯降低,提示聯合手術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體征,減輕痛苦。且聯合手術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鼻中隔偏曲成形術組,提示聯合手術更能有利于患者恢復,考慮與聯合手術能夠使下鼻甲黏膜的神經末梢減弱,緩解鼻塞、鼻癢、噴嚏、清涕等臨床癥狀。兩組均無明顯術后并發癥發生,安全性高,但其遠期療效仍待進一步考察。
[1] 吳李仲,蘇炳澤,黎才惠,等.鼻內鏡下鼻中隔矯正聯合下鼻甲等離子消融術治療變應性鼻炎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23):6789~6790.
[2]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變應性鼻炎的診治原則和推薦方案(2004年,蘭州)[J].全國鼻部感染與變態反應專題學術會議.2009:166~167.
[3] 沙驥超,董震,孟粹達,等.美國變應性鼻炎診療指南(2015)解讀[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5,50 (8):699~703.
[4] 陳益丹,金肖青,朱杰,等.變應性鼻炎患者血清中Eotaxin、ICAM-1、ECP、IL-4、IL-5、IFN-γ的表達水平及臨床意義[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5,25(18):3041~3044.
[5] 畢永華,汪永干,史前妹,等.鼻中隔矯正聯合下鼻甲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術療效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12,20(6):418~421.
A【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7.01.044
1006-6233(2017)01-0132-04
重慶市萬州區科技計劃項目,(編號:20150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