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建波, 陳 娟, 仝建軍, 霍江波, 羅 俊
(1.首都醫科大學大興醫院消化科, 北京 大興區 102600 2.四川省人民醫院超聲科, 四川 成 都 610072)
內鏡下氬離子凝固術治療胃息肉臨床療效觀察及與多項因子水平相關性研究
薛建波1, 陳 娟1, 仝建軍1, 霍江波1, 羅 俊2
(1.首都醫科大學大興醫院消化科, 北京 大興區 102600 2.四川省人民醫院超聲科, 四川 成 都 610072)
目的:探討內鏡下氬離子凝固術治療胃息肉臨床療效。方法:收集我院消化內科收治的胃息肉患者74例,根據隨機對照表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37例。2組患者均給予健康指導、入院常規檢查、飲食調理、心理護理等常規治療和對癥治療,對照組給予高頻電切術,試驗組采用內鏡下氬離子凝固術,2組術后根據患者情況使用抑制胃酸分泌藥物以及胃粘膜保護劑,連續用藥14d。治療結束后對比分析2組臨床療效、血清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PG)水平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較高(P<0.05),治療前后PGⅡ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數據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PGI、PGR、G-17水平明顯升高差異具有統計學(P<0.05),對照組與試驗組兩組患者數據比較發現試驗組患者治療后PGI、PGR、G-17的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P <0.05)。2組并發癥發生率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結論:內鏡下氬離子凝固術治療胃息肉的臨床療效觀察發現,此治療方式可有效改善患者胃蛋白酶水平提高患者血清胃泌素-17,且此治療方式安全性較高。
內鏡下氬離子凝固術; 胃息肉; 臨床療效
目前有研究表明胃黏膜病變和嚴重程度可由PGⅠ、PGⅡ、PGR(PGⅠ與PGⅡ的比值)及G-17的變化反映出來,測血清中G-17、PG含量及PGR的變化對胃部疾病診斷具有一定意義;本研究以74例胃息肉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內鏡下氬離子凝固術治療胃息肉臨床療效及治療前后血漿PGⅠ、PGⅡ、PGR(PGⅠ與PGⅡ的比值)及G-17水平數據顯示,上述試驗為今后臨床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依據。
1.1 臨床資料: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消化內科收治的胃息肉患者74例,男33例,女41例,年齡25~75歲,平均年齡(52.57±5.48)歲,其中單發息肉51例,多發息肉23例,共131枚息肉。其中發生部位以胃竇為常見部位,其次為胃體以及胃底;息肉1. 0cm以下102枚,息肉1.0cm以上29枚(包括中亞蒂息肉與細蒂息肉);本次研究采用數字分配,對選取患者進行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試驗組患者共計37例,男16例,女21例,年齡28~75歲,平均年齡(54.02 ±5.58)歲;對照組37例,男17例,女20例,年齡25~71歲,平均年齡(50.47±5.77)歲。對照組與試驗組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上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納入標準:①納入患者胃粘膜正常,對胃內檢查不影響;②對納入患者胃內進行觀察;③經病理檢查分析確診患者為胃息肉,通過電凝切除及病理活檢進行;患者可出現臨床表現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脹、納差、嘔血以及黑便等;④年齡>16歲,均為自愿參與本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①近3個月內服用質子泵抑制劑、抗生素、抑酸藥、H2受體拮抗劑,哺乳或妊娠期婦女,血液系統疾病;②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者,合并胃、十二指腸潰瘍和胃癌,腦血管疾病;③患者意識模糊、惡性腫瘤及患有癲癇等神經系統疾病。
1.4 方 法
1.4.1 治療方法:2組患者均給予正確的健康指導、入院常規檢查、飲食調理、心理護理等常規治療,患者術前均禁食禁水12h,術前30分給予鹽酸消旋山莨菪堿注射液(江蘇華陽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0835)10mg肌肉注射,并口服鹽酸丁卡因膠漿1 支(北京醫藥公司,國藥準字H61022993),對照組給予高頻電切術,使用圈套器電凝電切,插入圈套器,對患者體位和導管進行調整,伸出鋼絲圈套采用順套或迭套法套住息肉的蒂部,再進行收緊,蒂部呈暗紅色,腳踩電凝開關,電流指數選擇3~4檔,時間2~3s,蒂部呈乳白色凝固再踩電切開關,圈組織變為淺褐色,出現煙霧逸出即出現息肉脫落。試驗組采用內鏡下氬離子凝固術結合常規內鏡檢查。準備好檢測儀器,調試電凝功率調為60w,氬氣控制流量控制為2L/min,電場強度5000v/m2,使用前常規調試并進行體外試驗,使用德國ERBE氬離子凝固器APC300在電子胃腸鏡直視進鏡觀察病灶,醫師視息肉大小、形狀、數量選擇不同處理方法,先摘除小息肉,在電凝切除大息肉,氬離子凝固導管伸出內鏡頭端至病灶上方約0.3~0. 4cm,每次1~3s的時間多次治療,至病灶表面泛白,泛黃或黝黑,周圍組織可能發生腫脹。術中要及時抽吸腔內氣體,減少患者腹部脹氣。2組術后均禁食觀察24h,部分患者使用抑制胃酸分泌藥物,奧美拉唑美腸溶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93) 20mg口服,一日1次;口服胃粘膜保護劑,鋁鎂加混懸液(揚州一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0322) 15mL每次口服,每日3次,上述藥物2組患者均連續用藥14d,不能劇烈運動。
1.4.2 觀察指標:對比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后14d的總有效率。臨床療效評價標準:痊愈后患者身體無出現嘔吐、腹疼、腹脹等癥狀,經胃鏡檢查發現,患者息肉消失;顯效為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顯著改善,胃鏡檢查息肉縮小70%以上;有效為患者臨床癥狀部分緩解,胃鏡檢查息肉縮小30~69%;無效為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無改善或加重,胃鏡檢查息肉無縮小或惡化。總有效率=[(痊愈+顯效例數+有效例數)/本組患者例數]×100%。
1.4.3 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水平檢測: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空腹靜脈血的檢測數據,抽取3mL送置檢驗科進行離心10min,對患者血清胃泌素-17 及PGⅠ、PGⅡ水平的相關統計,對 PGⅠ/PGⅡ(PGR)數據進行計算。
1.5 統計方法:本次全文數據統計采用SPSS13.0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標準差進行顯示,t檢驗計數資料與卡方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對比:試驗組患者經治療后與對照組相對比發現,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GⅠ/PGⅡ(PGR))。詳見表1。

表1 試驗組與對照組臨床治療效果數據顯示[n(%)]
2.2 PGⅠ/PGⅡ與血清胃泌素-17的數據對比分析:對比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治療前PGI、PGR、G-17的水平,數據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前差異無顯著意義(P >0.05),兩組患者PGⅡ水平治療后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與試驗組兩組患者治療后PGI、PGR、G-17相關水平顯示,兩組數據均高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與對照組相對比發現,試驗組相關血清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對照組與試驗組兩組患者比較G-17與胃蛋白酶原水的數據分析(s))

表2 對照組與試驗組兩組患者比較G-17與胃蛋白酶原水的數據分析(s))
注:上述數據對照組與試驗組比較治療前分析,#P<0.05
組別 時間 PGI(μg/L) PGⅡ(μg/L) PGR G-17(pg/mL)實驗組 治療前 71.75±7.44 15.47±1.61 5.04±0.57 7.47±0.82治療后 132.14±14.05?# 15.47±1.45 7.94±0.82?# 13.58±1.39?#對照組 治療前 72.54±7.93 14.58±1.59 5.07±0.3 7.55±0.80治療后 101.47±10.92? 15.04±1.63 6.00±0.65? 9.79±1.16?
2.3 安全性評價:試驗組出現1例腹脹,1例腹痛,1例胸骨后和上腹部燒灼感,并發癥發生率為8.11%(3/ 37),對照組出現2例潰瘍樣病變,2例胸骨后和上腹部燒灼感,1例出血,未發現穿孔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13.51%(5/37),2組并發癥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
胃息肉屬于一種是由上皮或間質成分增生而形成的一種良性腫瘤,其存在人體中,據相關病理研究顯示,胃息肉病理形態主要分為炎癥與增生及瘤性等,不同癥狀病變,癌變類型也各不相同,部分患者患有腺瘤型息肉癌大發生率為1.6%~20%,屬于發病較高的一種[1]。現代研究統計[2],胃鏡檢查中息肉大于2cm(尤其是廣基息肉)癌變率高達30%~50%,隨著年齡增加,其發病率不斷升高。文獻關于胃息肉的分布有詳細報道[3],以胃竇及幽門前區常見。一般認為,人群患胃息肉與遺傳因素具有緊密聯系,此外飲食不當、煙酒等不良嗜好等誘發疾病的發生發展。患者出現息肉后,常伴有炎性反應,病變程度隨病程延長而加重,誘發出血以及癌前病變等[4]。因此,當檢測到胃息肉時應及時切除。在胃息肉的診斷領域,一般采用內鏡檢查,可直接顯示患者胃內具體情況與血清水平,臨床對腺體開口形態及黏膜結構均以病灶凹凸變化進行確診,臨床中采用此方法不僅可減少診斷時間,且對患者病情可更加深入了解,可提高治療后內鏡有無病變的識別性,辨別息肉及微小癌,提高日常診治效果。臨床治療胃息肉的方法多種多樣,其中高頻電切以及射頻治療均為較成熟的治療手段,多根據胃息肉的數量、形態、大小以及患者的自身情況,采用的治療方法也不相同。此外,對于胃息肉進行及時的治療以及隨訪是控制消化道惡性腫瘤的重要措施之一。
高頻電切除息肉是由60年代即開始應用的治療胃息肉技術,臨床得到普及,使用技術成熟,同時具有總體安全性好以及使用方便等優點。但是近年來對本治療手段切除后消化道息肉患者的隨訪結果眾說不一,部分患者再次出現息肉及息肉癌變,復發率較高。氬離子凝固術是一種利用高頻電流以及單極的技術,通過電離的有導電性的氬氣,即氬離子體,對需要治療的組織進行引導并產生凝固效應。內鏡下應用本技術具有凝固深度的自限性的優點,使穿孔的發生率降低,此外氬離子束能夠自動導向,對病灶進行治療,與氬氣流的方向以及噴頭所指方向不相關,能夠進行軸向、側向以及自行逆向凝固,至病灶的各個部位,對消化道息肉以及出血病灶的處理較為輕松自如。本次研究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明顯高于治療前,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證實內鏡下氬離子凝固術對胃息肉的臨床療效顯著,安全性較高。
研究發現,PGⅠ主要由胃底腺主細胞分泌,當胃息肉出現病變時隨著機體胃體腺以及胃底腺量降低PGⅠ分泌量減少,因此數據顯示,PGR降低的原因是因分泌水平失衡,PGⅡ細胞分布廣泛所導致的。曾有研究顯示,由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化生-不典型增生,最終發展為胃癌,隨著機體腺體的萎縮數量增多,主細胞的減少,PGⅠ以及PGR呈進行性下降。因此,胃蛋白酶原以及PGR可以篩查胃癌高危人群,是一種可靠的早期胃癌檢測方法,部分患者隨著時間增加,患者病情也會加重,患者體內G細胞逐漸下降,G-17甚至腺體導致其相關水平也隨之下降。G-17作為G細胞標志物,同時作為篩查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指標。我們研究顯示,試驗組患者與對照組血清G-17、PGI、PGR相關水平明顯上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 05),數據顯示,試驗組患者血清G-17、PGI、PGR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研究證實內鏡下氬離子凝固術對治療胃息肉患者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血清胃泌素-17及胃蛋白酶原水平,緩解胃粘膜萎縮。
[1] 王克號,曲偉,等.長期氬等離子體凝固(APC)內鏡治療對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變[J].中華醫學雜志,2013,35 (6):456~458.
[2] Baretta G A P,Alhinho H C A W,Matias J E F,et al.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of gastrojejunal anastomosis for weight regain after gastric bypass[J].Obesity surgery,2015,25 (1):72~79.
[3] Manner H,Neugebauer A,Scharpf M,et al.The tissue effect of argon-plasma coagulation with prior submucosal injection(Hybrid-APC)versus standard APC:A randomized ex-vivo study[J].United European gastroenterology journal,2014,2(5):383~390.
[4] 米勒,貝林格.良性支氣管腫瘤血漿凝血和電研究[J].支氣管病及介入肺臟病學雜志,2013,20(1):38~40.
A【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7.01.046
1006-6233(2017)01-0138-04
四川省12年醫藥衛生科技計劃項目,(編號:1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