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倩,喬 虹
(1.北京市昌平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體檢科,北京102200;2.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第五病區,黑龍江哈爾濱150086)
肥胖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余 倩1,喬 虹2
(1.北京市昌平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體檢科,北京102200;2.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第五病區,黑龍江哈爾濱150086)
目的對高校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情況調查和分析,研究肥胖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為高校學生健康的身心活動提供保障。方法調查高校在讀學生12 900例,剔除因為主觀或客觀因素不能完成問卷者,共納入964例肥胖學生和11 936例非肥胖學生,進行體格檢查、人格問卷調查和癥狀自評量表評估。結果肥胖學生與非肥胖學生相比,敵對因子和偏執因子明顯增高;在性別分層分析中,肥胖女生表現出人際關系敏感因子升高,肥胖男生則表現出精神病型因子升高;肥胖學生按學歷分層分析時,不同學歷的學生在強迫癥和敵對因子上存在差異(P<0.05),其中,與本科生比較,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強迫因子得分明顯較高,博士生的強迫因子敵對因子得分明顯高于碩士生和本科生(P<0.05)。肥胖學生中人際關系敏感因子、敵對和精神病型因子分值≥3者明顯增多,分層分析中肥胖男生強迫因子分值≥3者較多,肥胖女生則恐怖因子分值≥3者較多。肥胖學生中屬于第一類心理類型的數量較非肥胖學生顯著增多。結論肥胖影響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可能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產生影響,需要家人、學校和社會共同關注。
心理生理學;肥胖;學生
肥胖指體內脂肪堆積過多和(或)分布異常、體質量增加[1],在我國,肥胖發病率也同時迅速增長,在1992~2002年間增加了4倍[2],已經成為我國乃至全世界公共衛生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3]。不僅影響形體美觀、引發多種疾病,而且對心理健康也造成一定影響,尤其是年輕人。表現為缺乏團隊意識,在社交方面缺少積極性、自信心,性格內向、孤僻、容易情緒化,從而降低肥胖者的學習和工作能力[4]。《癥狀自評量表(SCL-90)》可以從多種角度評估一個人是否有某種心理癥狀及其嚴重程度。SCL-90包含有較廣泛的精神病癥狀學內容,從感覺、情緒、思維、行為直至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飲食睡眠等均有所涉及,共包括9個因子,反映個體不同方面的癥狀分布特點,某個因子的分值大于2時,代表該方面可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當某一因子的分值超過3分時,即表示個體在該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已達到中等以上嚴重程度,即有可能處于心理障礙或心理障礙邊緣。而《大學生人格問卷(UPI)》是為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而編制的大學生精神健康調查表。可將受試者分為3類:第一類為可能有較明顯心理問題的學生,可能存在各類神經癥(恐怖癥、強迫癥、焦慮癥、嚴重的神經衰弱等),有精神分裂癥傾向、悲觀厭世、心理矛盾沖突激烈,明顯影響生活、學習,應盡快約請進行咨詢;第二類為沒有嚴重心理衛生問題的學生,可能存在人際關系不協調,新環境不適應等情況,這類學生有種種煩惱,但仍能夠維持學習和生活,可作為咨詢機構今后關注的對象;第三類為沒有任何心理衛生問題的學生。兩套量表很好地相互補充,更能相互論證,提高結果的可信度。所以,我們對12 900例高校在校學生進行了體格測量、《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估和《大學生人格問卷(UPI)》調查。分析肥胖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為他們順利完成學業和愉快的生活提供保障。
1.1 研究對象 北京華北電力大學2011~2013年所有在校學生12 900例,剔除部分在校生主觀或客觀不能配合相關調查研究,男8 018例,女4 882例,其中肥胖者964例(7.47%),肥胖中男生633例,女生331例,分別占男女總例數的7.89%和6.78%,肥胖男生多于肥胖女生;博士生的肥胖率最高,為8.92%,碩士生的肥胖率最低為5.71%。非肥胖者11 936例,男7 385例,女4 551例。
1.2 身體指標測量 對納入研究的所有學生測量身高、體質量,計算體質量指數(BMI),即BMI=體質量/身高2。按照亞太地區肥胖分級標準:BMI<25 kg/m2為非肥胖,BMI≥25 kg/m2為肥胖。
1.3 問卷調查法 采用瑞格心理測評系統針對《癥狀自評量表(SCL-90)》,《大學生人格問卷(UPI)》對納入學生進行在線調查和研究。由專職人員現場指導,以確保調查內容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共調查13 000余人,回收12 900份有效調查表,有效率為99%。
《癥狀自評量表(SCL-90)》有90個項目組成,分9個因子為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型。每一個因子反映出測試人某方面癥狀痛苦情況,通過各因子得分情況可了解癥狀分布特點。UPI問卷由64個問題構成,涵蓋了身體健康狀況、情緒反映、自我認識、學習心理及人際交往等方面,能較客觀地反映大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狀況。根據UPI的篩選標準篩出第一類可能有嚴重心理問題者,第二類可能有心理問題,應引起關注者,第三類為心理健康者,其中第一類為可能有較明顯心理問題的學生,應盡快約請進行咨詢。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1.5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比較采用成組設計t檢驗;多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肥胖與非肥胖學生SCL-90各因子得分 肥胖學生的敵對因子和偏執因子明顯高于非肥胖學生(P<0.05),其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肥胖與非肥胖學生SCL-90各因子得分比較(±s,分)

表1 肥胖與非肥胖學生SCL-90各因子得分比較(±s,分)
組別例數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型總均分非肥胖組11 936 1.14±0.25 1.59±0.51 1.44±0.48 1.30±0.41 1.30±0.37 1.25±0.36 1.19±0.31 1.32±0.39 1.29±0.35 1.31±0.32肥胖組 964 1.14±0.26 1.59±0.52 1.45±0.50 1.30±0.40 1.30±0.37 1.35±0.42 1.19±0.34 1.45±0.43 1.31±0.39 1.32±0.34 t值0.412 0.215 0.810 0.054 0.116 3.060 0.205 2.422 1.555 0.977 P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2.2 不同性別肥胖與非肥胖學生SCL-90各個因子得分 肥胖女生的人際關系敏感因子和偏執因子分值明顯高于非肥胖女生(P<0.05),其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肥胖男生的敵對因子、偏執因子和精神病型因子分值明顯高于非肥胖男生(P<0.05),其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3。
2.3 不同學歷肥胖學生SCL-90各因子得分 本科生的敵對因子和偏執因子、碩士生的強迫因子和博士生的焦慮因子和敵對因子的得分較高。此外,不同學歷的學生在強迫癥和敵對因子上存在差異(P<0.05),其中,與本科生比較,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強迫因子得分明顯較高,博士生的強迫因子和敵對因子得分明顯高于碩士生和本科生(P<0.05)。見表4。
表2 女生肥胖與非肥胖SCL-90各個因子得分比較(±s,分)

表2 女生肥胖與非肥胖SCL-90各個因子得分比較(±s,分)
組別例數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型總均分非肥胖組4 551 1.14±0.25 1.57±0.48 1.38±0.44 1.29±0.38 1.30±0.37 1.24±0.34 1.20±0.32 1.28±0.37 1.26±0.33 1.30±0.31肥胖組 331 1.12±0.23 1.52±0.45 1.42±0.49 1.28±0.38 1.32±0.37 1.25±0.39 1.19±0.31 1.32±0.43 1.27±0.36 1.29±0.31 t值-1.059-1.394 2.078-0.335 0.560 0.269-0.408 2.155 0.293-0.265 P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表3 男生肥胖與非肥胖SCL-90各個因子得分比較(±s,分)

表3 男生肥胖與非肥胖SCL-90各個因子得分比較(±s,分)
組別例數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型總均分非肥胖組7 385 1.13±0.24 1.60±0.50 1.46±0.48 1.31±0.39 1.29±0.36 1.27±0.36 1.17±0.28 1.33±0.40 1.28±0.35 1.31±0.31肥胖組 633 1.15±0.27 1.61±0.54 1.46±0.50 1.31±0.41 1.30±0.37 1.30±0.43 1.19±0.34 1.36±0.43 1.32±0.40 1.33±0.34 t值1.878 0.494 0.075-0.320 0.352 2.075 1.822 2.057 2.698 1.352 P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表4 不同學歷肥胖學生SCL-90各因子得分比較(±s,分)

表4 不同學歷肥胖學生SCL-90各因子得分比較(±s,分)
注:與本科比較,*P<0.05;與碩士比較,#P<0.05
組別例數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型總均分本科706 1.13±0.22 1.51±0.22 1.59±0.42 1.30±0.33 1.31±0.36 1.62±0.33 1.20±0.35 1.68±0.39 1.15±0.31 1.39±0.35碩士218 1.14±0.19 1.61±0.35*1.60±0.41 1.28±0.36 1.32±0.40 1.35±0.40 1.19±0.31 1.34±0.44 1.17±0.36 1.32±0.34博士40 1.14±0.21 1.67±0.45*#1.61±0.47 1.31±0.37 1.68±0.28 1.69±0.49*#1.18±0.50 1.38±0.41 1.18±0.52 1.46±0.43 F值0.781 171.610 0.572 1.689 2.081 53.963 0.643 1.020 0.831 0.622 P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2.4 SCL-90因子均分值≥3的學生因子檢出情況
以因子均分≥3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共865例,分為肥胖與非肥胖,其中人際關系敏感、敵對和精神病型3個因子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肥胖男生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和敵對因子與非肥胖男生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肥胖女生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和恐怖因子與非肥胖女性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7。

表5 SCL-90因子均分值≥3分的肥胖與非肥胖學生各因子檢出情況[例(%)]

表6 SCL-90因子均分值≥3分肥胖與非肥胖男生各因子檢出情況[例(%)]

表7 SCL-90因子均分值≥3分肥胖與非肥胖女生各因子檢出情況[例(%)]
2.5 UPI問卷 第一類心理類型中肥胖男生所占比例最大;第二類心理類型中肥胖女生比例最大。見表8~10。

表8 肥胖與非肥胖學生3類心理類型比較[例(%)]

表9 肥胖與非肥胖男生3類心理類型比較[例(%)]

表10 肥胖與非肥胖女生3類心理類型比較[例(%)]
飲食和運動是影響體質量的主要因素,肥胖可以導致身體和心理疾病,本文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和《大學生人格問卷(UPI)》兩種不同的量表,旨在綜合探討肥胖對在校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結果顯示,肥胖學生的敵對因子和偏執因子明顯高于非肥胖學生。肥胖女生的人際關系敏感因子和偏執因子分值明顯高于非肥胖女生;肥胖男生的敵對因子、偏執因子和精神病型因子分值明顯高于非肥胖男生。人際關系敏感主要指某些個人不自在與自卑感;偏執是指病態的自我援引性的優勢觀念或妄想;敵對主要為思想、感情及行為3方面的改變,可表現為厭煩,爭論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氣暴發等各方面;精神病型可反映各式各樣的急性癥狀和行為,限定不嚴的精神病型過程的指征,還可反映精神病型行為的繼發征兆及分裂性生活方式的指征。本研究結果提示肥胖學生可能常對他人抱有不友好的態度,從而造成心理上的孤獨和寂寞;肥胖女生可能會更加在意外界的眼光與看法,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會出現自卑感,并且過度的敏感會讓她們放大情緒從而不主動參加群體活動,同時表現出固執死板,敏感多疑、甚至心胸狹隘,不能正確、客觀地分析形勢;而肥胖男生除表現出對他人不友好,固執、多疑外,還可能表現出在病態的心理支配下演變為自殺或攻擊傷害他人的動作行為,從而影響學習和生活[5-6]。在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的不同學歷分層分析中,肥胖學生的強迫和敵對因子均具有明顯差異,此外,本科生的敵對因子和偏執因子、碩士生的強迫因子和博士生的焦慮因子和敵對因子得分較高。進一步說明,無論成熟度和學歷是否相同,肥胖對在校學生的心理均存在明顯影響,但產生的心理問題各不相同[7]。
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狀態,需要不同的處置辦法。參加調查的全體學生中,肥胖學生中人際關系敏感、敵對和精神病型方面具有差異;肥胖男生中強迫癥、人際關系敏感和敵對因子差異明顯;肥胖女生中強迫癥、人際關系敏感和恐怖因子具有顯著差異。提示,雖然肥胖對學生心理均具有明顯影響,但是影響方面各不相同;無論肥胖男生還是肥胖女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但是男女生間心理問題存在性別差異。第一類心理類型中,肥胖男生所占比例最大,說明肥胖的男生更容易出現第一類的心理類型,需要進行洗禮治療;第二類型中,肥胖女生比例最大,說明肥胖的女生更容易產生第二類的心理類型,是心理咨詢機構今后關注的對象[8-9]。
肥胖學生產生較明顯心理問題的可能原因如下:首先,由于體質量的困擾,在日常生活會出現諸多的不便,在人際交往中會出現自卑、敵對、焦慮等情緒[10]。其次,學生的學業壓力、生活壓力、就業壓力不斷增大,外界的不良情緒更加重對肥胖學生的心理負擔。與此同時,當代大學生大多都是獨身子女,從小到大在父母的保護下長大,社會閱歷較少、理想色彩濃重然而經驗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較低,同時不少學生遠離家鄉遠離父母求學,精神上沒有安定感,處于孤立的環境中,遇到困難就容易煩惱苦悶,無法得到有效宣泄和解脫,從而加重了他們的壓力[11]。因此,建議學生加強運動,改變飲食習慣,控制體質量[12-13];其次學校、社會各方面也應積極開展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和干預工作,減少肥胖學生的心理問題,增進學生身心健康,保證學習、生活的順利進行。
大多數高校學生畢業后會考慮直接參加工作,且多數高校學生己經成人,接受新知識、新技能的能力較強,正是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同時他們也有較中小學時期更多的自由時間;走入工作崗位后他們繁忙的工作和家庭瑣事也許會讓他們的生活方式更趨于不合理,也可能導致他們更加忽視自己或家人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健康。所以,高校時期是最佳的對肥胖大學生心理進行教育和指導的時機,研究他們的生活習慣及生活方式,找出引起他們肥胖的主要原因,并給出切實可行的、高效的解決肥胖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同時對他們的不良的心理狀態加以干預,這對于肥胖大學生成功減重并更好地適應社會和服務社會有極佳的指導意義[14]。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806-813.
[2]Collaboration APCS.The burden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the Asia-Pacific reaion[J].Obes Rev,2007,8(3):191-196.
[3]Haidar YM,Cosman BC.Obesity epidemiology[J].Clin Colon Rectal Surg,2011,24(4):205-210.
[4]包雪鳴,季成葉,尹小儉.1985-2005年中國人學生體質變化趨勢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08,35(17):3364-3376.
[5]寧光.內分泌學(高級教程)[M].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508-522.
[6]Couzin J.Public health.A heavyweight battle obesity over CDC's obesity forecasts[J].Science,2005,308(5723):770-771.
[7]喬來明.對肥胖大學生體質與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08,35(15):2912-2914.
[8]魯威,趙敏.國內外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現狀的對比及啟示[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2(10):1382-1386.
[9]李琦,潘芳,江虹,等.大學生就業心理準備中影響其應對方式的相關因素的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雜志,2004,13(2):217-218.
[10]崔紅月.海淀區居民超重、肥胖現狀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8,24(5):529-530.
[11]劉洋.關于大學生肥胖問題的調查報告[D].安徽大學,2012.
[12]郭吟,陳佩杰,陳文鶴.4周有氧運動對肥胖兒童青少年身體形態、血脂和血胰島素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1,30(5):426-431.
[13]汪軍.慢跑和游泳對人體食欲和攝食量的影響[A].中國生理學會運動生理學專業委員會,2009全國運動生理學發展與學科建設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生理學會運動生理學專業委員會,2009.
[14]謝雪玲,閆小良,毛進紅.高校女生減肥非理性心理分析及心理減肥若干思路[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8,24(4):118-119.
Effects of obesity on mentaI heaIth of coIIege students
Yu Qian1,Qiao Hong2
1.Department of Health Check,Changping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 d Prevention,Beijing 102200,China;2.Fifth Ward,the Secon 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 150086,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Qiao Hong,Email:qiaoh0823@sina.com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s of obesity on mental health through psych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for providing physical and mental protec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MethodsA total of 12 900 college students underwent medical examination,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s and SCL assessment,excluding those who did not complete the questionnaire due to subjective or objective factors and finally a total of 964 obese students and 11 936 non-obese students were enrolled.ResuItsCompared with non-obese students,obese students scored higher in hostility and bigotry significantly.Stratified analysis showed that overweight girls showed the increased score i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nd overweight boys showed the increased score in psychotic factor.Stratified analysis also showed that overweight undergraduates had significant change i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hostility and bigotry;overweight masters had significant change i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nd obsession;doctoral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change i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hostility and anxiety(P<0.05).The number of overweight students with the scores equal or greater than three i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nd hostilit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Stratified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overweight boys with the scores equal or greater than three in obsession was more than that of normal boys,and the number of overweight girls with the scores equal or greater than three in terror was more than that of normal girls.Besides,the number of overweight students belonging to the first category of psychological type was more than that of normal students.ConcIusionObesity has effects on mental health for college students as well as study and life,which needs common concern of family,school and society.
psychophysiology;obesity;students
R395.9
:A
:1004-583X(2017)03-0241-05
10.3969/j.issn.1004-583X.2017.03.015
2015-09-02 編輯:王秋紅
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JG2014010896)
喬紅,Email:qiaoh082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