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他們能夠代表黑龍江省參加全國大賽?這是我們在策劃“中國教育學會2016年度課堂教學展示與觀摩(培訓)系列活動·第二屆小學青年教師語文教學觀摩活動”兩期專題時常常思考的問題。于是,回顧以往總結報道的我省幾位教師的參賽歷程,尋找他們的同質因素,發現持之以恒的勤奮是他們取得優異成績的共同特質。
“一舉首登龍虎榜,十年身到鳳凰池。”載譽歸來的參賽教師,躋身黑龍江小學語文教師“名人堂”,我們不僅僅看到他們獲得的比賽成績,更看到了他們在比賽中彰顯出的豐厚的學識底蘊,超凡的專業素養,精湛的教學技藝,這些教師專業發展之路上真正的成績。這些比名次更重要的真正的成績,怎么獲得的呢?既是極高的稟賦,聰慧的天資,更是持之以恒的勤奮使然。我們看到勤奮的教師與一部分教師形成鮮明的對比,在當下教育體制和機制不夠健全,教師幸福指數低,職業倦怠日趨嚴重的今天,“教師的勤奮”似乎變成了一種稀缺資源。討論之,很有現實意義。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勤奮是優秀教師的人生態度。在抱怨工資、職稱的人群中沒有勤奮教師的聲音。在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混世”教師里,沒有勤奮教師的身影。勤奮的教師知道,渾渾噩噩中自己的頭腦會枯萎,怨婦心理會讓自己痛苦不堪。勤奮的教師不妄想,不消極,不抱怨,不找借口。他們上滿了發條,整日忙碌;他們精神抖擻,有用不完的力量。他們因勤奮獲得成就感,驅散心霾。科學研究表明:勤奮工作、專注于某一項活動能夠刺激人體內特有的一種荷爾蒙的分泌,它能讓人處于一種愉悅的狀態。勤奮的教師長期處于這種狀態,自然就找到了工作的樂趣,職業的幸福。他們越勤奮,獲得的經驗、知識和信心越多,工作熱情越高,決心越大,成績越突出。正如魯迅所說:“偉大的成績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份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勤奮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教師的這種人生態度會影響學生一生。
“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勤奮是優秀教師的生活習慣。勤奮的教師知道虛度光陰是在傷害自己,勤奮的教師會想方設法趕走那些與他海闊天空閑聊的人,消耗他時間的事。勤奮的教師珍惜自己的每分每秒,持之以恒的勤奮使他們養成了主動工作的習慣。勤奮的教師不只是身體的勤奮,更注重精神的勤奮,他們春誦夏弦,孜孜不倦,已成習慣。徐斌老師說:“在最初的幾年,我閱讀了50多部理論書籍和2000多本教育期刊,撰寫了100多萬字的筆記。”蔣軍晶老師說:“我的工資不高,但那幾年買了近四萬元的書。”……他們日日精進,月月有得,提高教學能力,培育專業素養,提升人格魅力,升華教學境界,達到 “光明”的教育境界。
“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勤奮的教師擁有豐富的教育智慧。勤奮的教師,不隨波逐流,不循規蹈矩,不人云亦云,不老生常談。課堂上,勤奮的教師從不“信馬由韁”“隨意牧羊”,而是幫學生長出天使的翅膀,讓其自由飛翔。真正勤奮的教師絕不會逼著犯錯的學生罰寫百遍,而是“把每一個學生的心靈作為思考、研究、傾聽、感受和欣賞的對象”,培育他們健康成長。勤奮的教師總會演繹出奇妙有趣的故事,讓學生變成他的“跟屁蟲”。勤奮的教師,好像哆啦A夢,使遇到困難的學生瞬間變得輕松。
勤奮的教師會告訴學生:“世界上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兩種,一種是鷹,一種是蝸牛。不管是天資奇佳的鷹,還是資質平庸的蝸牛,能登上塔尖,極目四望,俯視萬里,它們都離不開兩個字——勤奮。”
編輯/魏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