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聰
在每個人的成長中,階段不同,成長的主題也不同:1歲成長的是身體,10歲成長的是知識,20歲成長的是情感,50歲成長的是智慧……成長,讓我們不能隨意懈怠自己;成長讓我們必須努力給自己一個堅強的理由;成長讓我們由衷地熱愛著頭頂的每一顆星星;成長,讓我們認真地耕耘著腳下的每一分土地。每個人的成長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伴有坎坷、挫折,當然還有“折磨”。
能有機會參加全國比賽,應該是大多數老師心中的夢想。而當這樣的機會落到宋月娥老師和我們團隊身上時,大家除了欣喜,更感受到一種壓力和責任。從接到這個任務開始,整個團隊就進入了緊鑼密鼓的研究、備課、試講、反思的過程。回想起來,共經歷了三層“折磨”,每一層“折磨”都是一次飛越和成長。
一層“折磨”:曲折、磨課——在試講中成長
《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寫景物的散文,以形神兼備、靈活多變的文句,展示了瑰麗的異國風情與小艇的獨特作用,整篇文章內容不長,卻處處精彩,讓人難以取舍。
從最初的重點研讀“人物活動”感受寫法特點,到以“情趣”作為主線提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再到融入“比較閱讀”的策略,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領略威尼斯小艇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獨特風情,發現作者的寫作秘妙,教學設計在團隊教師的反復磨課、多次試講中,逐漸趨于成熟。在幾經曲折地修改設計后,我們確定了用“比較閱讀”的方式學習“情趣特點”這樣一條主線。這樣的演變完全是根據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學生的學習需要和達成效果是我們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以前的公開課雖然也有生成,但很多生成是在教師預設的前提下發生的,我們把它叫做“挖坑布雷”式的教學。在教學中,主要圍繞著事先預設好的問題來進行,教師不管如何引導學生,其最后的目的還是要引導到課前所預設的問題上去。看似生成的精彩,其實都是“挖坑布雷式”的愉悅聽者的精彩。而在我們的課堂上,教師要完全放手讓學生提問,學生的問題真正來自于自己的思考。在多次試講反復磨課中,宋月娥老師和團隊的老師們都在發生著變化。
磨課,磨的是團隊。只有經歷在絲繭中不懈的奮爭,完成質的嬗變,才可能有振翅飛舞的一天。這是對教師團隊的錘煉,是集體智慧的交融,是團隊素養的并進。我們在面紅耳赤中求同存異,在思想的碰撞中達成共識。每一個經歷了磨課的老師對語文教學的理解都逐漸加深,從不太接受到接受,從接受到認可,從認可到想要嘗試,老師們紛紛表示,原來語文課還可以這么上,真的挺好。
磨課,磨的是疑惑。磨一節課,不只是為了把這一節課上成“優質課”“精品課”,而是通過有針對性的、深入的研究明晰疑惑、提煉策略。教師們逐漸樹立“讓學習真正發生,讓學習主動發生”的理念。在磨課的過程中,我們都自然地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根據學情來調整教案,而不是為了所謂的課堂效果的精彩把學生當做陪襯。用一份返樸歸真的靜心鉆研,關注真問題,研究真行為。通過磨課,我們能夠具備一種選擇的能力,可以選出最有效的學習活動。
二層“折磨”:折服、磨合——在思考中成長
盡管磨課是痛苦的,但在磨課過程中,大家對核心素養的理解,對語文教學的感悟逐漸清晰,思考也不斷深入了。
1.思考語文學科素養的落實。
現在大家都在討論核心素養,我們認為核心素養在語文學科應體現在四個方面: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品質、文化的傳承與理解、審美的鑒賞與創造。我們要做的,就是讓這些理念在語文課堂上落地生根。語文學科素養需要在“整體與和諧”中學習,在“主動與交互”中學習,在“經驗與情境”中學習,在“開放與平等”中學習,在“嘗試與創造”中學習。團隊老師在共同的交流中也總結出4種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路徑:
(1)以學生為主體,在激活和連結學生學習經驗中發展語文素養。文章中多重設喻的學習和比較,既是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與小艇建立連結,使這種異域風情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表象,從而透過語言文字去理解和感受小艇的特點,又是將已經掌握的比喻修辭方法進行了更高層次的提升,學習描寫一個事物可以從不同方面進行比喻,從而在多重設喻中表現了事物多方面的特點。
(2)以學得策略為主線,在優化合作學習中發展語文素養。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一直遵循這樣的思路:行思不錯位——語文學習不是內容學習,而是語言學習;思維不錯位——課文理解不是先有結果再有過程,而是在語言學習和閱讀的過程中得出文本內容和內涵的結果;教學形式不錯位——再巧妙的設計,也是教師在教,我們會以情境和任務驅動學生的學習;主體不錯位——處理好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關系。而這些思路的出發點就是“學得”,以學生的獲得為根本目的。于是在課堂上,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學習、交流,比如對小標題的概括、對文本內容的重組等。
(3)以問題生成為導向,在提升思維品質中發展語文素養。無論什么學科的教學,其目的都是“學習發生,生命成長”,而問題是思維活動的最好體現。問題是產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沒有問題就沒有創新。在語文課堂上,敢于放手讓學生問問題,舍得花時間讓學生研究問題,勇于面對學生的質疑,這也是對教師的挑戰。
(4)以觸發情感為動力,在激發積極心里中發展語文素養。語文可以用來與學生進行交流,是思想與精神的融合;應該是生命力量的召喚,是對人格魅力的感化。因此,情感是觸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在《威尼斯的小艇》這樣一篇充滿異域風情的文章中,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情趣”的存在:小艇造型美、船夫技術好、乘客往來行、月色籠罩城。當這樣一幅幅充滿情趣的畫面呈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心底里生發的會是一種對美好的向往。
2.思考教學目標的準確定位。
在現在的語文教學中,還有相當一部分老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是以個人經驗甚至興趣愛好來確立的,沒有全面思考也缺乏系統設計。其實,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寫作特色、不同的語體特點,自然也應該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在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時可以根據文本特點,從四個維度進行考慮。
維度一:發掘同類文體共有的教學價值。
《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寫景物的文章,寫景物的文章一般都有這樣的特點: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運用豐富的修辭或對比等表現手法呈現美好的畫面,表達作者內心的獨特感受。在教學中,要引領學生感受特點,揣摩表達。
維度二:發掘同類文體在不同學段的教學價值。
《威尼斯的小艇》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的課文,屬于第三學段的內容。它在這一學段的教學價值是:整體把握文章的脈絡,梳理文本畫面,發現語言特點,用合適的方法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維度三:發掘同類文體在不同單元的教學價值。
本單元導語和“回顧·拓展”都提到:閱讀本組課文,要抓住主要內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風情特點,還要揣摩作者是怎樣寫出景物、風情的特點的。
維度四:發掘同類文體中這一篇的教學價值。
抓住事物特點并把人的活動同景物、風情結合起來進行描寫,是本文表達上的主要特點。
從這四個維度出發,我們最終設計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通過多種方式讀,學習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小艇的特點及它同威尼斯的關系。
(2)通過學生默讀概括、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深入研讀文本的精妙,感受威尼斯獨特的風情和美妙情趣。
(3)運用比較閱讀的策略,通過詞語、句子、段落等內容的比較,領略威尼斯小艇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獨特風情,發現作者寫作秘妙,享受閱讀樂趣,提高審美情趣。
三層“折磨”:哲思、磨濡——在“綿延”中成長
在整個過程中,成長的不只是宋月娥老師一個人,更是整個參與其中的團隊成員;成長的不只是對語文的深入感悟,更是對整個教育的理解。
研究生命美學的法國哲學家柏格森曾經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綿延”,他致力于發現那些隨時間流動的生命,并稱這種生命的沖動為“真正的存在”,一種“純粹的綿延”。在綿延中,過去包容在現在里,并且向未來“持續地涌進”。綿延就像“一條無底的無岸的河流……”。我們的教育就是這條河流,它不停地流動,不停地變換著形狀。只有體會到這種綿延,我們才能體會到教育的永恒。課程改革也好,核心素養也罷,它們都是教育綿延過程中的一個流段,教育的流向終歸是人的發展,是生命的綻放。作為教育人的我們也要在綿延中感受生命的無盡力量,尊重生命的成長規律,成全生命的百花齊放,欣賞生命的不盡完美。
走一段路,不斷回味,感受便豐富起來,看一本書,反復領悟,所得便深厚起來;做一件事,執著堅持,結果便明朗起來,不忘初心,專注成長,享受教育。
“只要心中有一份追求,不要太在乎結果,而是用從容的心態積極地邁好過程中的每一小步。等你積累足夠了,不經意一抬頭,理想就在眼前實現了!”用中國的哲學來說,就是當我們執著于事物本身,一切才會“不求而至”。
借著這次難得的契機,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成長,并實現著讓一個人的優秀引領一個團隊的優秀,讓一個人的成長變成一個團隊的成長!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