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月娥
《威尼斯的小艇》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八組中的第二篇精讀課文。它是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一篇寫景物的散文,以形神兼備、靈活多變的文句,展示了瑰麗的異國風情與小艇的獨特作用。
一、以讀代講,大道至簡
朱熹說:“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書是讀懂的,不是講懂的,更不是問懂的。讀是感的基本前提,無感何以能悟呢?
在本文的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讀,讀出文中的韻味,讀出對文中“情趣”與異國風情的感受。通過多種方式讀引導學生了解小艇的特點及它同威尼斯的關系。例如:通過師生對比讀發現比喻的妙處,通過利用男女生不同音色讀表現小艇的不同特點,通過快慢對比讀感受船夫駕駛技術高超,通過師生情境扮演讀體會威尼斯獨有的情趣……閱讀中,無論是情感體驗,個性感悟,還是語言文字的積累與作用,都以讀為憑借物,以讀為中介環節。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讀中揣摩,讀中品味,讀中有所感,讀中有所悟。學生對課文的主觀色彩的理解和個性化的體驗,在讀中自然流露,學生也從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
二、對比閱讀,貫穿始終
五年級的學生,能夠整體把握文章的脈絡,梳理文本畫面,發現語句妙用,有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然而,如何選擇合適的閱讀方法,把握有效的閱讀關注點,增加學生課內外閱讀的信息量,激發學生更大的發展空間,是我思考的問題。我遵循在閱讀中學習閱讀的理念,把握單元和文本的特點,一課一得,以比較閱讀為主要學習策略,以領略威尼斯獨特的異國風情、品味“情趣”為主線,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感悟體驗、觀察遷移、信息整合,通過漢字的比較、詞語的比較、句子的比較、段落的比較、篇章的比較、寫法的比較,使學生在一次次比較閱讀中都有新發現。不僅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提升了學生的理解能力,而且使學生體會到了學習的巧妙和樂趣。
三、設計精巧,情趣漸濃
本單元導語和“回顧·拓展”都提到:閱讀本組課文,要抓住主要內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風情特點,還要揣摩作者是怎樣寫出景物、風情的特點的。文章緊扣小艇,介紹了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人們的生活都與小艇息息相關,威尼斯的獨特風情和美妙情趣在人、景、物的描寫中隨處可見。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引導閱讀,讓學生體會文句,感受瑰麗的異國風情、美妙情趣與小艇的獨特作用。針對本文的特點和教學重難點我精心設計教學環節。
本文第二個自然段對小艇特點的介紹用了一連串比喻,為了使學生能夠在原有對比喻這種修辭手法運用水平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我巧妙回扣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內容,精心設計了有針對性、有梯度、開放性的仿寫練習。學生對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不再停留在單個比喻,而是在圖片的啟發和句式的引導下寫了一連串三個比喻,能力明顯提升。
為了讓學生體會船夫的駕駛技術高超,我設計了三個層次:通過對比讀詞語感受速度之快、行駛之穩,通過快詞快讀表現快,通過想象情境帶著動作讀感受趣。可是在實際教學中卻發現,對于我認為最有趣的做著動作讀體會,學生并沒有預期的積極表現,或許是因為做動作太幼稚,五年級的學生不屑做,或許是因為做動作太張揚,五年級的學生不好意思,或許是因為我的引導和感染力不夠,沒有帶動學生,總之學生參與度不高,沒有達到預期的課堂氣氛的高潮。
在學習“乘客往來行”一段時,我自覺很巧妙地把這一段和“船夫技術好”一段進行比較,并融合為一個畫面,綜合成一個文段,并通過創設情境和教師引讀使文字立體起來,活起來。可是課堂效果并不理想,分析原因有三:一是學生對這種綜合兩段對讀的方式比較陌生,接讀時有些猶豫、卡頓,不順暢;二是情境創設比較突然,學生沒有入情入境;三是學生并沒有把“船夫技術好”一段學習中朗讀指導的收獲與提高在這一部分合作讀中運用展示出來。
教學設計總是很美好,但由于實際教學中諸多因素所致總是會留下遺憾,難怪有人說教學就是遺憾的藝術,但藝術不敢說,因為遺憾太多。不過正是這些遺憾推動著我的思考與改變。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