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龍
摘要:懷特海的機體哲學和過程思想堪稱當代西方思潮的一朵奇葩。他基于對近代唯物主義自然觀和知覺論的批判,探究自然知識的科學原理,借以把握真實的自然概念。自然不是由一成不變的現存事物構成的靜寂宇宙,而是知者與被知者交鎖關聯、創化進程的結果。在懷特海自然哲學體系中,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以整體經驗為認識起點的經驗論,以事件為自然事實的批判實在論,以知覺和自然、對象與事件交鎖關聯、有內在關系的機體論和以流程與過程為自然本質的過程論。
關鍵詞:懷特海;自然哲學;自然觀;要義;特征
中圖分類號:B561.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7)01-0035-005
西方自科學興起以來,便長期限于機械與目的、自然與精神、唯物與唯心、決定與自由、科學與宗教之間的對峙和沖突。即便笛卡爾以降,斯賓諾莎的實體論、萊布尼茨的單子論以及休謨的懷疑論與康德的先驗論,不斷試圖化解這些對立,均未能奏效。懷特海另辟蹊徑,以動態的、相互關聯的事件和韻律取代“給定的對象”和“現存的事物”,以“關系”取代“實體”,強調宇宙萬物皆通體相關、交鎖關聯的有機整體思想,破除了機械唯物論和抽象唯心論的二元對立,為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路向。本文延尋懷特海的思想軌跡,著重解讀他的自然哲學的核心要義和主要特征。
一、核心要義
懷特海自然哲學有兩大主軸:一是對近代唯物主義自然觀的批判,二是對機械唯物主義“知覺論”的批判,提出自然是創化進程的理念。從機械唯物主義的立場看來,自然是由既定的、永恒存在的客觀對象所構成,知覺呈現的聲色世界只是表象罷了。真實的自然無聲、無色、無味、沒有意義、沒有目的、一片死寂,是一個由雜亂無章的素材堆積成的僵死宇宙。認知這自然的心靈只是被動的容器而已,知覺不過是感覺器官受到外物刺激后產生的零碎反映。無論是洛克還是休謨都堅持,知覺獨立于思維,完全取決于外在事物。如此機械唯物論造成了一個心物二分的宇宙:一個獨立自存于心靈外的自然世界,一個附加心靈性質的可感世界。前者真實而不可知,后者可知而不真實。懷特海認為機械唯物論的構想完全背離經驗事實:將直接經驗到的整體自然硬生生地分割成“原因的自然”和“表象的自然”,同時將經過抽象思考過的自然當作是真實的自然。實際上,真實的自然既是“原因的自然”,又是“表象的自然”,二者不可分割。真實的經驗告訴我們具體的自然是延展的時空關聯者——事件所構成,是創新不已的流程。這是懷特海的功績所在,肯定了自然是一個過程,是一個不斷創生的現實存在。這點與馬克思主義者殊途同歸。恩格斯認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 而是過程的集合體。”心靈是有意識的思維,主動認知的官能,而知覺是有組織的經驗,能體會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系,覺察自然之間的相關性。機械唯物論無法說明自然終極的事實,也不能提供正確的知覺概念。
于是,懷特海一面批評機械唯物論自然觀的基本預設導致了自然二分,另一方面對機械唯物論知覺觀進行了深刻分析,借以把握真實的自然概念。在近代唯物主義者看來,人的認識是以知覺為起點的,認為只有在知覺中有的,才能出現在概念中。“因為全部對自然的解釋由感覺開始,由感官的知覺沿著一條徑直的、有規則的、謹慎的道路達到理智的知覺,即達到真正的概念和公理。”[1]70培根的這一觀點為后來的洛克所接受。懷特海認為,不管怎么樣,機械唯物主義知覺論終究不能解決人類認識的全部復雜問題。“雖然表面看來我們的認識確實是從感覺經驗開始的,但感覺所能給予的只是事物的一個方面,而認識所要把握的恰恰是事物的總體。那么這個超越直接經驗的總體的認識即概念是如何形成的?而且,認識的對象是外在于人的,而認識是人的內心活動,這個內在活動又如何能超越自身而達到與外界相符呢?”[2]90這是機械唯物主義未能回答卻又無法回避的問題。在懷特海看來,機械唯物主義知覺論的癥結就在于:“知覺在心靈之中,而自然在心靈之外,這使得自然的概念與知覺的活動各自為政”。[3]8-9 這樣就造成了心靈與自然的分離、心物二元的對立。懷特海認為,要打破主客對立的思維,避免近代唯物主義認識論上的兩難境地,就必須承認知覺在自然之內,把知覺解釋為對關系的體會,是心靈主動對自身所處情景與事物之間關系的體會。知覺就是把握事物之間相關的、有意義的經驗,是對整體自然相關性的察覺,而這相關性是事物之間的內在關系,不是外在關系。舉例來說,當我們知覺到綠色的時候,這綠色無法孤立存在,必須存在于特定的時空之中。這綠色或許與某物體有關系,或許與我們軀體生命的某個時刻相關聯。如果我們不預設時間和空間,我們就不可能有綠色的知覺。換言之,綠色預設了自然的流程,這流程以事件的結構形式呈現。不同的知覺觀導致不同的自然概念。如果根據近代唯物主義知覺論的看法,把知覺看作是受到外在刺激而產生的被動反應,那么自然就是一個死寂的機械宇宙。如果把知覺看成知覺者和被知覺物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知覺者與被知覺物,乃至整個自然在覺知事件中彼此交鎖關聯,那么自然就不再是靜態死寂的,而是創化的進程。
可見,懷特海的知覺論肯定自然界的創生性和獨立性,視人類與自然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在這點上顯然是合理的。但是他從錯誤的前提出發,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再是主體和客體的關系(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以實踐為中介的主體和客體關系),而是主體間的關系,脫離了人的實踐,因而未能真正擺脫機械唯物主義的理論困境。馬克思認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4]54懷特海雖然看到了人的主體能動性,但是他不了解感性的活動本身才是主體能動性的決定性基礎。主體與客體、思維和存在、人和自然的相互關系問題,離開實踐的觀點是不能解決的。一旦站在實踐的立場上,這些問題就一目了然了。
二、主要特征
1.整體經驗論
懷特海自然哲學的第一個特征是“整體經驗論”。深受英國經驗論的影響,懷特海認為,外在的自然便是經驗的自然,這不僅是常識,也是牢不可破的事實。懷特海因而堅信,“整體經驗”是我們認識自然世界的起點。只是近代唯物主義經驗論肯定外在世界客觀存在于心靈之外,是提供感官“感覺與素材”的來源,但認為所有關于外在世界的性質,必須通過感官才能取得,而這些可感性質為人心所附加者,是外在世界的表象。外在世界畢竟不可知(巴克萊認為心外無物,休謨根本否定外在世界存在),可知者唯“表象”或“現象”而已。這種經驗論的癥結在于把心靈看成是被動的容器,自然的法則出于心理必然的期待或信念,在康德看來不足以作為知識的基礎。時空是感性的必然形式,十二范疇是理性的必然形式,所有的知覺經驗必須經過認識的先天形式加以整理,才能成為知識的材料。懷特海同意康德對近代唯物主義經驗論的批判,他一開始便肯定知覺經驗與邏輯思想有一為二、二為一的關系。不過在他看來,思想之于知覺并不是康德的先驗形式,思想的功能在于在變動不居的知覺經驗中確定事物不變的性質與關系,而不是提供先天的認識形式。沿著這一思路,懷特海確立了“自然是知覺所觀察到的”這一經驗原則。但究竟什么是“感官知覺所觀察到的呢”?懷特海認為,感官知覺立即直接的對象不是現實的事物,自然展示在我們立即知覺之前的是連續不絕的事件,而事件最普遍的特征就是關聯者或關系。顯然,懷特海所謂的知覺,不是感官被動地接受外界事物引起的反應,而是對事物之間關系的、有意義的經驗,即對整體自然相關性的感官察覺和體會。所謂感官覺察,也就是立即經驗,感官當下立即知覺的對象是連續不絕的自然世界,所體會的自身經驗與自然總是在變遷之流中。懷特海用感官察覺和體會來描寫知覺活動,旨在強調知覺經驗的連續性和主動性,強調知覺必須發生在時段之中。在他看來,在具體的立即經驗中沒有剎那的存在,存在必須在一段時間中。如此,懷特海的知覺經驗便是當下立即的,也是連續的、不斷變遷的、占據一定時間段的,且是整體的。由此可見,懷特海所謂的“整體經驗”不是單純的實際經驗或近代唯物主義經驗論中的感官知覺。雖然知覺不脫離感官的作用,但不等于感官作用。整體的知覺經驗必須占據一段時間,因而成為整體連續經驗的一部分。
2.批判實在論
懷特海自然哲學的第二個特征是批判實在論。實在論原是對觀念論的批判。觀念論認為,心靈意識是認識的主體,自然世界是認識的客體,離開主體,沒有獨立的客體存在,一切存在源于被感知。正如巴克萊所說:“除了我們用感官所感知的事物之外,還有什么上述的物象呢?并且,在我們自己的觀念或感覺之外,我們究竟能感知什么呢?”[5]540 在巴克萊那里,一切存在物都是觀念的集合,徹底否認了外在世界的客觀存在。懷特海反對這種觀念論,堅持實在論,肯定有獨立于心靈之外的自然世界存在,并且肯定兩者之間的關系和任何其他聯結的關系都是實在的。懷特海認為,心靈和自然是兩大主要存在,而兩者之間的關系則建立在心靈對自然的認識上。這能知和所知之間的關系是在說明心靈與對象的存在,以及二者共存于相同的世界之中。懷特海也反對康德的先驗論和表象論。在康德看來,心靈所認識的并不是事物自身的性質,只是經由感官知覺所取得的表象。比如透過觸覺和視覺,我們會對一張桌子產生不同的知覺,認識到不同的性質,這些都不是桌子的性質。而懷特海認為,心靈所認識到的便是事物及其自身,表象就是事物的真實特性。感覺不是意識和自然事物之間的媒介和橋梁,而是事物的某種真實層面。不過,肯定認識的主體和客體有同時共存的關系,并不是說客體必須依附主體而存在。能知的主體所認識的是外于心靈的、獨立自存的客體。在感覺經驗里,如果沒有感官對象的刺激,心靈根本不可能有所認知;反之,感覺對象并不依賴感官知覺而存在。在感覺認知中,主體和客體進入了“知道”與“被知道”的關系。因此,客體可能必須為主體所認識,但這不是說客體的性質會因主體而改變。心靈對于藍色“被感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但對于藍色的藍而言卻非如此。客體不論是否被主體認知,皆有其自身性質,故獨立于主體而存在。懷特海認為,這并不是只肯定客體的獨立性,而否認主體的獨立性。雖然在低級的感知層次,可說心靈依賴客體而存在,但在較高級的創造層次,心靈成為一種新的性質,自有其獨立存在,并且能含攝客體,成為決定客體的原因。其實,依賴與獨立存在是相對的,嚴格來說,沒有任何事物不依賴其他事物而存在,至少必須依賴整個時空。很顯然,懷特海的實在論不同于素樸實在論,而是一種批判實在論。素樸實在論主張有獨立于人心與經驗之外的客觀事物存在,而批判實在論則認為即使我們能肯定有獨立于人心之外的客觀事物,那也是心靈能體會到客觀事物與心靈之間有這樣一種獨立的關系,都具有相同的實在性。應當肯定的是,懷特海承認主體和客體都具有客觀實在性,有力地批判了觀念論,有其合理性,但是他的問題在于把“萬事萬物都視為經驗的主體,擁有自身的目的和價值”[6]89,否認了客體、自然的優先地位。馬克思明確指出,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進一步明確了自然界的優先地位。
3.機體論
懷特海自然哲學的第三個特征是機體論。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在浪漫主義運動的影響下,德國觀念論者提出機體自然哲學。其中,黑格爾一方面對物理學、化學,尤其是生物學中的機械唯物論提出批判,另一方面發展出機體目的論思想,說明自然世界是由有機的單元所構成,各個單元之間有真實的內在關系。布德利深受黑格爾的影響,發展出一套“內在關系”為核心的機體思想。布德利認為,自然是一個有機系統,其各部分彼此內在交鎖,非透過整體不足以了解部分,整體不等于部分之和。麥克塔嘉也持相同看法,他認為部分會影響整體,如果部分變化了,整體也會隨著變化。懷特海接受了大多數機體論的主張,肯定自然是一個整體,其中各部分之間有內在關系和基本關系。事件與事件、對象與對象、事件與對象之間皆交互關聯,相互影響。不過,他并沒有否定外在關系,或者否定事物具有偶然性質。懷特海堅持認為,事物之間有基本關系,也有偶然關系,機體論的真正意義在于以“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取代“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以化解認識論上的困難。主客、心物的對立是笛卡爾二元論留下的問題。笛卡爾肯定心物實體的存在,各具不同性質,造成心物二元論。其后,觀念論否定物質實體存在,并認為主體構成一切,客體依主體而立,意識決定自然。另一方面,實在論否認心靈實體存在,認為物質構成一切,心靈現象依附物質而存在。懷特海主張,認識活動不是主體和客體的關系,而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認知的主體和被知的客體都是泛自然的一部分,共存于普遍的時空關系之中。認知活動不僅牽涉主客,還涉及主客所在的時空關系和整體背景。對此,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因為人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僅有一定的認識范圍,認知必須從部分開始。然而根據機體論內在關系的思想,所有的部分不僅彼此相關,更與整體相關。如此,人們要不就能認知所有的知識,要不就是一無所知。正如羅素所說:“如果所有的知識是視宇宙為一整體的知識,那么就不會有知識了。”[7]772 懷特海并沒有落入機體論的內在關系說這一困境之中。他一方面站在實在論的立場,肯定事物有其特性,事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有因果必然聯系;另一方面站在經驗論立場,肯定歸納經驗能把握自然齊一性和相關性,從已知推知未知,從部分推知整體。可見,懷特海機體論的合理之處在于看到了世界的整體統一性和普遍聯系性,但是他用“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取代“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仍然囿于主觀的領域解決認識問題,脫離了人的實踐,所以既不能化解認識論上的困難,也達不到真理性認識。
4.過程論
懷特海自然哲學的第四個特征是過程論。所謂過程是指一段時間前繼后續、不斷生成的序列結構。在懷特海的自然哲學里,無論是經驗、真際,還是機體都具備這個特性。過程概念至少蘊含了四種意義:時間的異質性、連續性、不可逆轉和更新性。西方最早提出過程概念的哲學家是赫拉克利特,他認為宇宙自然無時無刻不在變遷之中,萬物皆變,無一常住。盧卡斯認為,懷特海的過程概念不必遠追赫拉克利特,只需溯及18世紀中葉的思辨演化論者,像歌德、謝林和黑格爾等人。然而,懷特海的自然哲學中過程概念雖然與演化論的關系密切,但前者僅著眼于生物有機體的演化,而懷特海則著眼于整個自然宇宙。在新科學的影響下,懷特海觀察到機械唯物主義的時空物質觀,并不符合自然的事實。機械唯物主義忽視時間的重要性,將時間看作是同構性、可量化的物理測量單位,這樣的時間不會影響物質的性質。如此,時間像空間一般是測量的坐標,也像空間坐標一樣是可逆轉的,沒有一定的方向。在這時空中物質是孤立的單元,彼此之間毫不相關。同時,物質的運動遵守一定的機械法則,其速度與位置均可預測,這樣的物質宇宙是靜態的、機械因果決定的宇宙,其中不可能有更新變化。懷特海認為,時間的本質是流動,當其中一部分接踵而至的時候,沒有任何一部分維持不變。時間這項異質性的特征不是任何機械的數學測量可以把握的,然而常識經驗和科學研究中我們談時間,正是指時間的物理測量,而不是指時間本身。物理測量的單位是一,每個在多中的單位都是同構性的,數目只是數量上的差別,沒有性質的不同。在心靈之前,各個單元以空間區別開來,因此,數量可說是各單位同時在空間上的排比。這在測量具有同構性、不可穿透性以及外延性的物質上并沒有什么困難,但是要測量具有強度、象征表象作用的心靈和意識便不恰當了。意識與心靈以時間為本質,它們的存在是“時段”。這時段只有直覺能把握,而空間則出于理智測量的抽象作用。因此,如果我們把時間看成同構性、可測量的對象,那就是將空間的觀念強加于純粹的意識上。如此一來,當我們呼喚時間的時候,空間應了聲。這種做法便是所謂的時間空間化。懷特海反對時間空間化或空間時間化,主張空間(下轉第51頁)(上接第38頁)和時間不可或分,時間關系和空間關系都是自然的基本關系,時間并不比空間更為重要。空間中的每個點都是由時間中的剎那所決定區分的,而時間中的每一個剎那都是由它所在的空間位置所決定區分的。換句話說,時間和空間共同構成一個真際,一個純粹事件或者一剎那的無限連續體。準此,懷特海所謂的過程,不僅是指時間的轉換,也是指空間的轉換。
綜上所述,懷特海在當代西方哲學界一片反形而上學的聲浪中,堅持認識論的主題,肯定哲學的思辨功能,發展出綿密復雜的自然論和形而上學體系。他試圖打破傳統的二元分立,舉凡主體與客體、表象與本質、整體與部分、自然與精神等一些不相容的概念,在他的自然哲學體系中均交鎖關聯,互補相成。他的哲學有別于解構的后現代哲學,堪稱“建構的后現代主義”。
參考文獻:
[1]培根.新工具[M].關琪桐,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38.
[2]孫伯鍨、 張一兵.走進馬克思[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3]A.N.Whitehead. An Enquiry Con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Natural Knowled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19.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十六—十八世紀西歐各國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5.
[6]張秀華.生態文明的形上奠基 :馬克思與懷特海的聚合[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0,(12).
[7]Bertrand Russell.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M].London: Routledge,1948.
(責任編輯 吳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