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能源法是促進生態保護的重要法律制度。在對我國能源法相關體系進行探究的過程中,本文發現,從能源法律制度、能源規劃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等方面入手,對能源法制度體系進行優化,可以讓我國在國際性的氣候談判領域獲得一定的優勢條件。
關鍵詞 氣候變化 能源法 制度
作者簡介:劉聰聰,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
中圖分類號:D92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152
能源安全和氣候變暖等環境問題已經對人類的生存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極端天氣和四季交替失衡現象的出現,已經讓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得到了人們的關注。能源發展和氣候合作機制的構建,成為了人類在新時期應對環境問題的重要措施。但是從我國的能源利用方式和能源產業的發展現狀來看,建立在傳統的經濟發展觀念的基礎上的能源法立法理念已經難以適應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新形勢。低碳技術的產生與發展,已經成為了促進能源法制體系創新的重要因素。
一、能源法的特質
(一)生態化發展的特性
環境價值觀念與能源法指導思想的融合是能源法體系生態化特性的主要表現。能源法基本原則和具體法律條款的變革,是生態化特性給我國能源法體系的未來發展所帶來的主要影響。從法律手段入手對能源發展給人類生存環境所帶來的不利影響進行降低,是能源法體系在人類的生存問題與社會的發展問題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為了對人類生存的生態底線進行有效的維護,從碳排放問題在能源生命周期中的外部性特征問題入手,對能源開發利用途徑的優化和從能源法自身的作用入手,促進能源資源效率的提升,是能源法的生態化內容的主要表現 。隨著能源法調整范圍的不斷擴大,與能源問題有關的法理關系主體和客體的增加可以讓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機制的發展問題納入到法制化的發展軌道之中。
(二)人本化發展的特性
從我國能源法體系的發展歷程來看,人本化特性是建立在能源問題與經濟社會發展問題之間的一個重要問題。從法治領域入手,對本國公民所獲得的基本能源服務進行保障,也是促進社會公平的一種有效手段。環境污染標準與相關產業職工職業安全保護問題等問題的綜合作用也是促進能源法體系人本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新時期我國能源法制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與國際氣候合作競爭機制之間缺乏一致性
從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來看,不同國家和地區在與碳市場和碳金融有關的貿易問題中的博弈,將成為未來國際貿易中的關鍵問題。但是在能源政策的選擇問題和制度安排問題中,我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與國際間的氣候合作競爭要求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國家能源政策與能源市場化要求之間的差異,是這種差異性的一種表現,由于國際氣候談判存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在為了讓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自身權益得到充分保障,國家需要參與到國際碳市場的市場規則制定過程中。因此,能源政策與國際碳交易規則之間的兼容,是我國政府在能源法律制度體系發展過程中所要解決的問題 。
(二)管理體制難以滿足能源管理趨勢的總體要求
從我國能源管理工作的現狀來看,在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對能源產業發展、供給保障和能源安全等問題的統籌規劃,也是能源法制體制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所要遵循的總體要求。也就是說,國家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全面協調可持續”這一原則是能源法制體系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則。為了對國家的能源戰略問題進行有效管理,國家在發展改革委員會中設置了能源局這一部門,但是從能源法制問題的發展現狀來看,能源局自身的缺陷,成為了管理體制難以滿足能源管理趨勢的一種表現,例如在日常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對于一些超部門的能源管理問題,能源局并不能對其進行權威性的管理,能源局自身的級別也對其自身與其他部門的協調能力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市場預測機制和信息服務工作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能源管理戰略的落實工作。
三、氣候變化背景下的能源法律制度創新
(一)對能源戰略制度和能源規劃制度等因素的完善
從國家的社會經濟宏觀調控機制來看,能源戰略是國家能源對策體系中的一項基礎要素,不同省區市的能源政策的制定也是在遵循這一戰略的基礎上進行的。作為國家能源法律制度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源規劃是政府能源戰略的具體化表現,能源法律制度則是能源戰略內容的重要保障。這樣,在能源法律制度的作用下,國家能源戰略已經具有了權威性和法定性這兩大特征。從能源戰略的權威性特征來看,法律規定程序的完善,是對其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可操作性進行強化的有效方式,因此,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能源法律制度可以被看作是能源戰略的自身效力的一大保障。在能源規劃的落實過程中,有關部門需要對其自身的強制性特征和法定性特征進行充分的發揮 。
從我國能源綜合管理制度的發展來看,能源戰略和能源規劃問題是構建能源法律制度的基礎要素,只有對這兩大問題的制度化、法制化和強制性特性進行完善,才能讓能源法律制度在國家的經濟發展中得到真正的落實。對此,國家需要在對能源局的法律地位進行強化的基礎上,從能源法律體系中的單行法入手,對能源法律體系進行完善。
(二)對能源發展生態補償制度進行完善
能源發展過程中的生態補償機制,主要指的是國家在環境保護戰略的執行過程中,針對能源開發轉換過程給生態功能和生態環境的發展環境所帶來的損失的補償,對生態效益功能的受益性的補償和對生態效益損害問題所開展的恢復性補償,是對生態環境受損地區的環境質量問題進行處理的一種有效方式。我國目前所采取的植樹造林措施就是對森林植被體系進行修復的過程。針對能源開發及生態補償制度給群眾日常生活所帶來的影響,國家采取的經濟補助政策也可以被看作是能源發展生態補償制度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例如在退耕還林制度的執行過程中,國家對一些農戶所采取的補助政策,就是能源發展生態補償制度的一種表現形式。
(三) 對能源產業的碳交易制度進行完善
從我國的能源產業發展現狀來看,碳排放量問題是事關國家能源戰略的一個重要問題。為了讓國家能源戰略的實效性得到提升,碳預算制度的應用,是利用法律政策手段促進能源企業減排的有效措施。在對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進行嚴格控制以后,企業只能通過技術創新的方式減少企業自身的碳排放量,這就對能源產業的綠色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碳交易制度主要指的是能源企業在自身開展節能減排的過程中進行碳減排額度交易的交易制度。從這一制度給能源法律體系的發展所帶來的影響來看,能源市場化制度與碳交易制度問題的融合,可以為與能源產業自身發展有關的排污權交易制度問題等一系列問題的分析框架的創新提供幫助。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過程中,國家有關部門可以將能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規劃看作是氣候變化應對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國際環境問題的現狀來看,碳交易制度的完善也可以讓我國在參與國際碳市場交易問題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優勢條件。
(四)對能源需求側管理制度進行優化
在能源領域,需求側管理主要指的是從能源資源的使用者入手,通過對用戶的能源資源使用方式進行優化的方式,來對能源消耗進行降低的措施。在對能源法律體系進行調整的過程中,能源需求側管理機制因素,也是有關部門無法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從能源管理體系的發展情況來看,對能源需求問題缺乏關注的問題是影響這一體系的實效性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利用法律手段對能源資源浪費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這兩大問題進行嚴格控制的基礎上,有關部門也需要將與之有關的需求側管理問題納入能源法制度體系之中。從這一問題在實際生活中的表現來看,帶有強制化色彩的節能義務,綜合性的資源規劃體系和有效的政府性經濟激勵措施是對這一問題進行優化的重要因素,這就要求政府部門要從公共事業入手,對能源戰略制度進行落實 。在對需求側管理制度進行調整的過程中,電力系統所采取的一些調整措施就可以被看作是對能源管理模式進行調整的措施,隨著國家能源管理體系的不斷發展,從能源需求問題入手對能源的生產問題和能源產業的發展方向問題進行調整,可以被看作是未來一段時期內合理配置能源資源的有效措施。
(五)對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進行優化
在能源項目的規劃階段和建設項目實施階段,對這一項目給所在地區的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的分析評估,是環境影響評價機制的主要內容。在對能源項目給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進行預判以后,環境問題預防措施的構建和跟蹤檢測機制的完善,也是這一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能源管理制度的變革過程中,遵循基于能源發展的原則,可以讓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在上述兩大領域中所發揮的作用進行充分的發揮,這就可以通過對能源項目對環境的影響問題進行緩解的方式,讓環境污染問題在能源項目的源頭階段得到有效地解決。
(六)對創新制度進行完善
從低碳經濟的發展來看,低碳技術的發展水平已經成為了國家核心競爭力的一種表現。這樣,在能源法律制度的發展過程中,對能源創新制度的保障,也成為了有關部門需要關注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國現有的能源法律制度體系也需要對能源科技的發展提供一定的保障,能源科技涉及到了能源的生產、傳輸和消費領域等多個領域 。利用法律手段對涉及到這些領域的激勵措施進行完善,可以為能源科技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從法律手段入手對低碳技術研發資助基金的法律地位進行完善,也可以有效促進能源生產的低碳化轉型。
四、結論
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從能源的市場化角度入手,對能源法律變革制度進行優化,是借助市場化的制度結構推動新能源技術發展的有效措施。在對碳交易制度、需求側管理制度等制度進行優化的過程中,從戰略規劃的制度化、法定化等特性的強化,是對能源利用機制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進行提升的有效方式。
注釋:
崔金星.氣候變化背景下能源法變革與制度創新.學習論壇.2011(4).74-77.
王娟.氣候變化背景下可再生能源法律制度研究.甘肅政法學院.2016.
李丹.氣候變化下能源激勵性財稅制度研究.復旦大學.2013.
吳菲.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能源應急法律制度面臨的挑戰及對策.暨南大學.2014.
錢倩.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低碳城市建設的法律制度研究.復旦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