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對強奸罪中未成年被害人的界定以及相關案件中存在的特點分析,在強奸罪立法中要淡化性別限制;實行“一站式調查取證”原則,同時建立泄露隱私追責機制;將“特定關系人”作為量刑因素加以考量;建立心理救助制度,允許未成年被害人提起精神損害賠償,從而實現更加全面的法律保護。
關鍵詞 強奸罪 未成年人 被害救助
作者簡介:秦安娜,甘肅政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159
當前,我國面臨著強奸犯罪中侵害未成年人案件頻發的嚴重問題。我國以“教育、感化、挽救”原則來對待涉罪未成年人,但是對于受侵害的未成年人,尤其是強奸罪中未成年被害人缺少更為全面的法律保護。依照現代法律理念和人權理念,強奸是對被害人人身權利的侵犯,與被害人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以及人格尊嚴是密切相關的,確切的說,是侵害了被害人的性自主權,強奸罪的確立是為了保護被害人的性自主權不被侵犯。而在強奸罪諸多被侵害的對象中未成年被害人尤為值得我們關注。
一、強奸罪中未成年被害人的界定
被害人一詞來自拉丁文,最初是指在宗教儀式中為了滿足一種超能力或神的欲求而獻出來的人或者動物,也就是宗教儀式上向神供奉的祭品,后來從中引申為遭受侵害或者不利后果的承擔者。《關于依法懲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見》(下稱《意見》)第1條明確規定了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類型,其中就包括了強奸罪,我國強奸罪中未成年被害人,是指為強奸行為所侵害的未成年人。《刑法》第236條規定強奸是指以暴力、脅迫或其他手段強行與婦女發生性關系或者奸淫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的行為。有學者將強奸罪中的被害人分為真正強奸案被害人(Real rape)和非真正強奸案被害人(Non-real rape)。
所謂真正強奸就是能最大限度滿足強奸案件的要件,如暴力、脅迫、違背意愿等,具有典型性;非真正強奸可能因為曖昧等原因對性侵是否違背意愿無法做出準確判定。我們在本文中探討的“強奸”僅限于既遂,被害人也僅指性自主權遭到刑事犯罪侵害的直接承受者。
二、強奸未成年人案件中存在的特征——基于2016年河南省強奸未成年人案件判決書的實證分析①
(一)犯罪對象性別單一
在統計的39份判決書中,共有41位被害人。現階段我國強奸罪所保護的對象僅限于婦女以及未滿十四周歲的幼女,男性不在受保護的范圍之內,所以這41位被害人均為女性。在這些被害人中不滿14周歲的幼女有25人,占到被害人數的61%,而且有4人存在輕度或者中度精神發育遲緩,無性防衛能力,在依法治國的當下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二)熟人侵害、網友侵害頻發
在47位加害人中有16人是農民或者無業,受教育程度較低,并且侵害主體存在熟人化現象,同鄉、朋友、鄰居甚至是親戚,而且熟人之間存在2次及以上侵害的現象。鄰居、親戚等熟人基于日常生活的了解,平時對其警惕也會相應的降低,使得其單次作案不易被察覺,從而施以多次侵害。
隨著網絡的普遍化,未成年人年齡小、不理智,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等自身因素對案件的發生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27%的被告人通過陌陌、QQ等聊天平臺聯系被害人,然后加以侵害。當然這些加害人中也有16-18周歲的未成年人,因為過早步入社會,缺少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容易觸犯法律。
(三)存在二次心理侵害
未成年人特別是不滿14周歲的幼女,在其人生觀、價值觀還未形成便受到具有突襲、暴力等特征的強奸犯罪行為的侵害,在案件調查及審理階段,通過對案件的反復回憶、陳述容易使心理受到二次傷害,不利于從被害的陰影中走出來,對其以后的人生將會產生很多不利影響。
(四)精神損害賠償請求的缺失,心理救助制度缺乏
加害人施以多次侵害的對象一般是不滿14周歲的幼女,這些被害人對“性”沒有認識,并且加害人會采用金錢誘騙等方式,使得這些被害人沒有及時向監護人說明,從而多次承受犯罪行為的侵害。
由于現行法律中沒有刑事附帶民事的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的規定,這樣就會使得刑事判決下達后方可提起民事訴訟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在長時間的訴訟中心理創傷的愈合更為低效。
法院立足于案件的審判,對強奸犯罪中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輔導和精神利益的關注不夠。未成年人遭受嚴重侵害后基本沒有得到及時、有效、專業、完善的心理救助,這將導致長期的心理損傷和陰影。
三、 完善強奸罪中未成年被害人救助制度之建議
強奸行為對未成年被害人造成的傷害遠遠大于其他類型的犯罪。與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由于心理、生理尚在發育期,對社會以及法律的認識不全面,抵御和躲避侵害的能力不足,缺乏辨別力、必要的警惕和自我防范意識,出于無知、恐懼、慌亂的等各種心態,往往不能理智應對突發的犯罪行為,更加容易遭受到不法侵害。而且強奸具有突襲、暴力等特征,未成年人一旦遭受犯罪行為侵害,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后續性影響,包括短期的身心損害、嚴重的個性發展障礙以及在日后工作、生活、交往和婚嫁等方面承受比其他人更大的壓力和阻力。
(一)立法中要淡化強奸罪的性別限制
我國刑法中的強奸定義是典型的傳統型定義,即由于女性生理的特殊性,將強奸罪的主體限于男性,女性可以作為間接正犯或者幫助犯,而把犯罪對象僅限于女性。但在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女性對男性和男性對男性實施奸淫行為的情況。刑法修正案(九)將強奸罪的對象限于婦女和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未將男性納入強奸罪的侵害對象。
隨著同性戀問題以及男性被性侵的相關報道不斷出現,使未成年男性被害人在遭遇此種侵害時只能以其他罪名,如強制猥褻、侮辱罪定罪處罰。這樣就會使得某些嚴重侵害男性未成年人的犯罪行為達不到罪責刑相適應的基本原則。
因此,筆者建議在立法中要淡化強奸罪的性別限制,將男性也歸入到強奸罪犯罪對象的范圍,更加全面保護未成年人的權益。
(二)確立“一站式調查取證”原則,同時建立泄露隱私追責機制
在香港地區,強奸案件的被害人除了享有一般犯罪被害人的那些權利外,根據法律還享有特殊權利:對強奸案件被害人實行“一站式調查取證”原則。未成年被害人相較于成年人處于弱勢地位,筆者認為可以借鑒此原則,避免被害人因反復回憶、描述被害經過而加深其精神痛苦,最大限度的避免二次傷害。
強奸罪被害人遭受的損失沒有或少有直接的物質損失,強奸罪主要侵犯的是性自主權,被害人在遭受侵犯后,輿論的壓力可能會使被害人的社會評價降低,有些被害人被害時年幼,但隨著年齡的成熟感覺會慢慢加深,對其順利生存和發展是一種極大的障礙和損害。
因此出于保障被害人隱私權,基于法律的規定,我們在公開的法律判決書上看不到被害人的真實信息,同時《意見》第13條規定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在偵辦案件調查取證的過程中,避免身著警服、駕駛警車等暴露被害人身份、影響被害人名譽、隱私的方法前往未成年被害人的住所或學校等進行調查取證。但是真正保護未成年人的隱私權僅依靠限制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的出行方式是不夠的,必須建立泄露隱私追責機制,對所有了解、參與案件的人員作出法律約束,否則就達不到全面保護的目的。
(三)將“特定關系人”作為量刑因素加以考量
通過對案件的分析不難發現熟人作案具有高發性,這些人中有朋友、鄰居甚至親戚。還處在被監護狀態下的未成年人,對這些相較于陌生人而言的特定關系的人有著更強烈的信任感,一旦犯罪行為發生,產生一般精神痛苦之外還可能會產生對社會的防備心理,阻礙個性的發展。
因此,法院審判的時候可以將“特定關系人”作為量刑的一個因素加以考量,針對特定關系人的侵害行為可以判處更為嚴厲的刑罰。
(四)建立心理救助制度,允許未成年被害人提起精神損害賠償
在強奸犯罪中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受到巨大的影響,多數被侵害的未成年人沒有接受專業有效的心理疏導,一方面我國法律中沒有相應的救助制度的設立,另一方面家庭支付不起心理疏導的費用。
因此,國家應該建立相應的心理救助制度,委派專業人士在侵害結束之后的最佳時間內將不良影響降到最低,直至未成年被害人走出心理陰影。
精神損害賠償,是通過對被害人給予經濟賠償來緩解其遭受的生理或精神痛苦,對性自主權的侵害會產生精神損害賠償問題,目前我國刑事附帶民事的訴訟中不包含對精神損害賠償的請求,只能等到刑事審判結束之后另行提起民事訴訟請求。在長時間的訴訟中被害人不易從侵害的陰影中走出來。因此,筆者建議在刑事審判過程中應當允許被害人附帶提起精神損害賠償,這也是訴訟效率和訴訟公平的要求所在。
隨著我國法律制度的不斷健全,對強奸犯罪中未成年被害人的救助制度亦應加以完善。不僅要對犯罪行為人加以嚴厲制裁,同時也對未成年被害人積極救助從而實現全方位保護,為未成年人的成長營造良好的成長和生活環境。
注釋:
①數據來源:中國裁判文書網http://wenshu.court.gov.cn/.截至2017年1月17日.
參考文獻:
[1]楊杰輝、袁錦凡.刑事訴訟視野中性犯罪被害人的特別保護研究——以強奸案被害人為主要視角的分析.法律出版社.2013.
[2]劉芳.中國性犯罪立法之現實困境及其出路研究.吉林大學.2007.
[3]蘭躍軍.未成年被害人權益保障新論.青少年犯罪問題.2013(6).
[4]謝登科.論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被害人權利保障.學術交流.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