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產品存在缺陷是追究產品生產者責任的前提,也是我國產品責任立法的基礎。本文通過闡述我國兩種產品缺陷認定制度不合理危險標準與國家、行業標準,分析兩種認定制度并行的弊端。同時與美國現行缺陷認定標準法律制度進行比較,借鑒其長處,為我國現行認定標準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 產品缺陷 不合理危險 行業標準
作者簡介:邵伊萌,大連財經學院法學院2013級學生。
中圖分類號:D92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160
“產品”一詞,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而產品與其密不可分。良好的產品質量是獲得優質生活的前提。應然的狀態是企業在生產環節注重保障產品的質量,監管機構在審核檢驗環節努力提高效率和水平,行業標準的制定符合行業生產水平,以能保障消費者利益和安全作為其質量標準。然而,現實情況是我國對于產品責任的立法主要停留在產品責任的歸責上和產品召回制度上,目前的法律對產品質量標準的規定較為模糊,法律規定與實踐需求不能匹配,造成法律適用方面的困難。
一、我國產品缺陷認定標準概況及存在的問題
(一)產品缺陷認定標準的雙重性
我國對于產品的缺陷認定標準最早出現在《民法通則》中,其中規定“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的,產品制造者、銷售者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此法條對于產品缺陷的界定叫模糊,籠統的把產品缺陷定義為“產品質量不合格”,這顯然不能滿足現代市場經濟的需求。其后《產品質量法》第46條規定“本法所稱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準。”將產品缺陷定義為“不合理危險”標準和國家、行業標準,很大程度上是對民法通則中“產品質量不合格”標準的改進,使產品缺陷認定有了新的內涵。但是,究竟何為“不合理危險”,而不合理危險與產品標準之間是否有必然的聯系也因此成為需要反思和探討的問題。
1.不合理危險標準
(1)“不合理危險”的概念。目前,國內學者通常將“不合理危險”定義為:不應當發生的危險。如果一個產品有“不合理危險”,通常有以下兩種情況:一是產品因設計、制造上的原因。由于生產者在產品的設計制造階段存在疏忽和紕漏導致產品在使用過程中存在一定危險性,如近期宜家被召回的抽屜柜產品。還有一種情況是由于某些產品因本身的特性而具有一定的危險,如酒精、汽油和煙花爆竹等易燃易爆品,或者導致有毒有害的危險化學品,這類產品如果嚴格按照規程使用,不會發生危險,但由于其自身性質,在使用過程中還是會有一定的危險性。
(2)“不合理危險”的分類。一般說來,產品的設計、制造、警示等環節都可能產生問題,由此所導致的產品質量存在的不合理危險也可以分為如下類型:
一是產品的設計缺陷導致的不合理危險。此類產品本身不會產生危險,但由于設計時存在缺陷,導致用戶在使用該產品的過程中人身、財產可能受到危害。
二是生產制造環節產生的不合理危險。此類產品在生產制造環節產生紕漏,導致產品質量存在缺陷。如日本高田公司生產的部分安全氣囊,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工程師選擇性編輯測試數據,導致部分產品存在危害人身安全的缺陷。
三是在告知、指示和說明環節產生的不合理危險。此類缺陷是說生產者由于未盡到告知說明的義務,而可能產品使用者帶來的人身、財產損失。如帶有細小零件的兒童玩具,應告知兒童在家長監護下使用,否則可能給兒童帶來危害。
2.國家、行業標準
在我國,國家標準是由國務院下屬的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對沒有國家標準而又需要在全國某個行業范圍內統一的技術要求,可以由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制定行業標準,并報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國家、行業標準是對產品質量的具體的、量化的規定,具有強制性。若企業生產了不符合相關強制性標準的產品,就應對其責令整改、禁止限售、依法查處。如果生產的不符合強制性標準的產品流向市場,則應啟動召回辦法,給消費者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應依法賠償。
(二)雙重認定標準的弊端
我國目前存在上述兩種產品缺陷認定標準并行使用的狀況,但是對于這兩種標準適用的先后、范圍沒有做出明確規定,造成實踐中缺陷認定標準的混亂。
在筆者看來,國家、行業標準由于其強制性,更應屬于準入性標準范疇。 即不能滿足該類標準的產品,在市場監管到位的情況下,本身就已經面臨了市場進入壁壘;而產品缺陷認定的重要因素是造成產品使用者的人身和財產損害,未能進入市場的產品又何談損害?即使某些不符合國家、行業安全標準的產品由于種種原因進入了流通環節,引發對其缺陷認定的原因也往往是其造成了損害結果,而非不符合國家、行業標準本身。這樣看來,用國家、行業標準來作為產品缺陷的認定依據,存在效力之后的問題。各種標準在制定、實施過程中還存在滯后性和缺乏試用靈活性等問題,可能會打消一些企業生產的積極性,不利于產品流通。
由于我國的經濟技術水平、生產加工水平與一些發達國家還有明顯差距,所以我們國家制定的強制性標準可能會因為技術上的落后而存在標準制定滯后和標準設計不合理的情況。這就造成某些制造了缺陷產品的生產者會以自己生產制造的產品滿足強制性標準而要求免責,繼而給司法審判帶來困難。例如,2003年廣東的“童車咬人案”,某4歲男童在騎童車時,拇指被童車的鏈輪下嚙合部和鏈條夾傷,構成了9級傷殘。法院經調查發現,該童車完全符合國家標準《童車安全要求》。但該標準是參照十幾年前的ISO8090兒童自行車國際標準制定的,事發時該標準早已過時,不再符合實際的安全需求。而一些廠家不顧消費群體的特殊性,為了節約成本,不考慮齒輪和鏈條外露的問題,生產的兒童自行車會因為設計上的不合理而使兒童的人身安全造成傷害。又如,三鹿奶粉事件中,生產者為了增加乳品中的“蛋白質”含量利用了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檢測方法上的漏洞,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導致嬰幼兒人身損害。所以如何科學、合理、及時、有效地制定標準,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美國產品缺陷認定標準及對我國立法的啟示
(一)美國產品缺陷認定標準概況
美國的產品缺陷認定標準產生較早,他們采用三分法認定標準,即消費者預期標準、風險-效益標準、貝克兩分法認定標準。
1.消費者預期標準
消費者預期標準是以普通消費者對產品的特性具有人所共知的常識所能遇見的程度為標準進行判斷的。這一標準的主旨在于“產品缺陷不應該取決于適銷性,而應取決于消費者對于產品安全水準所抱有的合理期待”。這種評價觀念,不必考慮案件的實際情況,不因產品生產商的無知而免除其缺陷責任。
2.風險-效益標準
風險-效益標準是從經濟分析方法角度出發,在考慮產品實用性同時,尋找替代性設計避免產品危險發生幾率。也就是兼顧產品生產效益和產品風險控制成本。如果替代設計可以在降低產品風險發生幾率的同時又能不增加產品投入,則認為該產品存在不合理危險;如果替代設計降低了產品發生風險,但又增加了產品生產投入,則不認為該產品存在不合理危險。這種方法可以兼顧消費者利益和生產經營者的利益,在保證消費者利益的同時,又不給生產經營者帶來太多的負擔。
3.貝克兩分法
貝克兩分法 在考慮產品風險的同時兼顧消費者期待標準和風險-效益標準,相對來講更為靈活。在保護消費者利益的同時,還會考慮現有的產品生產水平。第一,在產品生產初期,按照現有的技術生產水平,產品的制造和設計是否能按照合理方法被消費者合理利用,如果不能被合理利用則認為存在風險。第二,產品因設計造成的缺陷,其危險性是否大于產品自身的社會效益,大于則認為存在缺陷。
(二)美國產品缺陷認定標準與我國標準的區別
美國采用的三種產品缺陷責任認定辦法屬于嚴格責任認定辦法, 從更加客觀的角度評價產品缺陷,而不是從產品生產商的角度主觀態度決定是否承擔產品責任。我國的不合理危險標準與國際上廣泛使用的消費者預期標準類似,很大程度上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同時保護生產商利益,避免其對任何損害都承擔責任。美國的產品缺陷認定辦法背后會有更詳細的法律制度支撐,而我國的兩分法認定標準表現的比較抽象。 應完善我國的兩分法認定制度,借鑒美國的嚴格責任認定辦法,豐富產品缺陷認定法律制度背后的詳細制度。
三、我國產品缺陷認定制度的完善路徑
(一)重新定義產品缺陷認定標準
我們應重新定義產品缺陷認定標準, 取消雙重標準認定制度。“不合理危險標準”在適用上能適當考慮消費者的預期和訴求,以及經濟發展過程中行業行情變化,與國際上很多先進的產品缺陷認定標準有相似之處,是較為先進的認定標準。而國家、行業標準應作為“出廠”標準,是產品是否合格的標準,它應決定著產品是否能夠流入市場,從源頭上提高產品質量。如果某產品不符合強制性標準,就不應該上架銷售。在認定產品缺陷時,可以借鑒國外立法綜合考慮并兼顧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和市場環境等因素。
(二)建立行業不合理危險名冊對產品缺陷進行分類
可以在一些行業建立不合理危險名冊,將遇到問題的產品及時記錄在案,定期由行業的相關管理人員集體討論,整理出相關標準的修改建議。同時按照警示缺陷、生產制造缺陷、設計缺陷對產品缺陷進行分類。此項工作需要政府牽頭,協調相關行業主管部門、立法、執法機關,共同推進。
(三)法律與行業工作者加強溝通
法律工作者與行業工作者應加強溝通,以方便完善司法解釋和行業標準。兩方應建立高效的溝通路徑。
(四)借鑒先進國家產品風險認定辦法
借鑒先進國家的產品風險認定辦法,在制造環節引入消費者預期標準,同時對于設計缺陷、警示缺陷合理引入風險-效益標準,兼顧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和生產經營者的生產效益,控制危險的發生幾率。通過計算成產成本和防止危險發生成本,考慮產品生產的社會效益等辦法實現。
注釋:
馬永婷.論產品法律制度的完善.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12.
趙相林主編.國際產品責任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114.
茅春麗.中美產品缺陷比較研究.華東政法大學.2011年4月16日.13.
李俊、許光紅.美國對產品缺陷的認定辦法標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江西社會科學.2009(7).170.
魏萌.產品缺陷認定標準的法律適用及完善.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3月.20.
參考文獻:
[1]金曉丹.產品缺陷法律制度研究.華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2][美]菲利普斯.產品責任法.法律出版社.1999.
[3]楊立新主編.產品責任.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4]楊紫烜主編.經濟法.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曹建明主編.國際產品責任法概述.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