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數據時代下公民個人信息隱蔽性的喪失使得電信詐騙手法隨之升級為鎖定被害人式的精準性電信詐騙。此種詐騙不僅漠視公民的個人信息權,更是以此為基礎形成精準性電信詐騙犯罪“黑色產業鏈”,應當引起高度關注與嚴厲打擊。為有效預防與打擊精準性電信詐騙,本文認為應當將目光聚集在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之上,嚴格行政執法與監管、加強司法打擊力度、擴大宣傳教育等一系列手段,實現綜合治理。
關鍵詞 精準性 電信詐騙 個人信息權 徐玉玉案
作者簡介:黃歡純,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167
電信詐騙已成為嚴重影響治安和民生的公害問題。而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計算機網絡等相關技術的成熟與發展,讓信息的收集、處理變得更加方便、快捷的同時也使公民信息安全面臨更大的威脅。由此導致的公民個人信息的泄露使電信詐騙犯罪分子對受害者的個人情況、社會關系等各類信息的收集更加便利,“戰術”也由“撒網式盲騙”開始轉變,精準性電信詐騙應運而生。
一、案例引入——以生命為代價敲響的警鐘
山東徐玉玉案是精準性電信詐騙獲得高度關注的引燃點。2016年8月21日,即將踏入大學的18歲山東省臨沂市羅莊區女孩徐玉玉,被電信詐騙騙走了大學學費9900元,傷心欲絕導致心臟驟停,雖經醫院全力搶救,仍不幸離世。警方將詐騙徐玉玉的犯罪團伙抓捕歸案發現,正是因為徐玉玉申請助學金的信息被泄露,詐騙團伙才得以知曉徐玉玉的姓名、學校與住址,并以此取得了徐玉玉的信任,進而使其被騙。該事件揭開了“精準詐騙”的冰山一角。
徐玉玉案引發的持續喧囂仍未停歇,臨沂市便又有兩起性質相同的針對大學生的詐騙案件曝光,以上案件都揭開了電信詐騙手法變遷的新趨勢——轉化為精準性電信詐騙,即犯罪分子是在獲得目標對象個人信息之后采取的定制化的詐騙行動,對受害人信息的熟知也使犯罪分子更容易獲得對方信任。在“徐玉玉案”中,一條年輕生命的逝去徹底觸動了民眾內心深處最脆弱的神經,徐玉玉以生命為代價,為我們敲響了警鐘,迫使我們追問悲劇的源頭。個人信息泄露是精準性電信詐騙形成的第一環,我們應對“個人信息泄露”等精準性電信詐騙的幕后黑手有所作為,最大限度地擠壓犯罪空間,擺脫防范與懲治精準性電信詐騙的困境。
二、精準性電信詐騙概述
(一)基本要義
精準性電信詐騙是犯罪分子通過各種渠道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并以此實施詐騙,這類詐騙包括 “出口退稅”、“購房退稅”等等各式各樣的詐騙緣由,與以往傳統的隨機性、固定套路的電信詐騙不同,屬于精確定位、量身定制式詐騙手法。此類騙局直接涉及當事人相關隱蔽信息,情景更加接近真實,致使一般公眾難以識破,即使具有較強的防范意識,也易被騙局所蒙蔽。
(二)泛濫緣由
1.廣撒網式“盲騙”效率過低
“盲騙”并不要求犯罪人掌握目標對象的個人信息,它以某些固定的騙局如房東催款、獲獎兌獎等等進行“廣撒網”式詐騙,受騙的往往都是恰好與騙局設定相符合的,對于多數人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且近些年來,相關媒體對各類新型詐騙手段發布了大量的防騙提示,使得全社會民眾的防范意識都有一定的提高,更是使“盲騙”成功率直線下降。相較而言,精準性電信詐騙的成功率更為可觀。
2.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隱秘性缺失
在如今的大數據社會生活中,每個人購物、消費、求學等絕大多數活動,都與互聯網等息息相關,人們的私密信息更是在這個空間中存儲、流動,大量準確的信息在互聯網空間中拼湊出一個個具體而非抽象的人。在這樣便捷的情勢下,各類部門、單位甚至與其稍有聯系的個人,都能夠通過互聯網等等數據來掌握其他人的個人信息。個人信息因此失去了隱秘性,更便于不法分子對此的非法應用。
三、精準性電信詐騙與個人信息權保護之關系
(一)精準性電信詐騙以非法盜用個人信息為前提,侵犯了公民個人信息權
公民個人信息是精準性電信詐騙的核心要素。許多案件中,大部分被害人都把自己上當的原因歸結于“巧合”,因為正是電信詐騙犯罪人所編造的欺騙理由正好與受害人當時的實際情況相同,才使得受害人上當受騙,電信詐騙得逞。實則這并非是巧合,而存在著必然的聯系。精準性電信詐騙是信息社會中對公民個人信息的非法利用,正是此種非法利用漠視了公民個人信息權。
(二)個人信息泄漏為精準性電信詐騙提供“精準制導”,對公民財產權產生更大威脅
在個人信息的黑市中,關乎每個人隱私的信息,如同流水線上的產品,通過層層轉手,經由銷售人員最終落入詐騙人員手中。電信詐騙作為非接觸類犯罪,犯罪分子取得受害者的信任往往是建立在非法獲取的個人信息基礎上的,而個人信息的嚴重泄露,為犯罪分子提供了“精準制導”,他們對購買到的個人信息數據進行分析,并根據其特點設計詐騙環節與故事,將受害人一步步引入戲中,使其信以為真,達到騙取錢財的目的。此種“精準制導”使詐騙更容易得手,非法取得個人信息的便利更使電信詐騙泛濫成災。
四、精準性電信詐騙的信息來源及個人信息權保護困境
精準性電信詐騙之所以能夠實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即是犯罪人擁有充分的實時且準確的信息源,并在此基礎上設計出詐騙情景,精準實施詐騙。非法獲取此類個人信息源的手段則有單位如國家機關或金融、電信、教育、醫療等單位的相關崗位泄漏個人信息、通過技術手段竊取個人資料或者通過問卷調查、網絡注冊、會員登記等方式騙取個人基本信息。我國個人信息權保護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個人信息保護相關法律制度的形成尚有較長路途要走
盡管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相關立法工作早已于2003年即啟動并開展,但一直到了今天,公眾翹首以盼的個人信息保護法仍未出臺。而我國目前與個人信息保護有關的法律規定零零散散,且多只是草草用一兩句話提到了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職責,對個人信息保護的范圍、具體義務、違法責任沒有相應的細化。
(二)行政主管機關執法和監管不力
精準性電信詐騙以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為準備,因此對該類犯罪的防范與打擊的重點在于對個人信息處理業者的行政執法與監管。但相關行政機關的執法與監管不力,實際上為電信詐騙的屢禁不止提供了保護傘。
五、基于個人信息權保護談精準性電信詐騙防治的主要對策
有效遏制電信詐騙犯罪以及相關的非法買賣公民個人信息犯罪,需要多方面舉措給予有力回應。
(一)實踐中加大打擊非法獲取與買賣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力度
當前電信詐騙犯罪形勢嚴峻,相關機關單位應加大對相關非法獲取與買賣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打擊力度,并選取時機采取專項行動,有效切斷電信詐騙犯罪的信息源和黑色產業鏈。并且在破獲相關案件后,不以其為終點而進一步推進信息源追蹤的工作,在收集大量數據的基礎上分析個人信息非法獲取與買賣的途徑以及規律,為進一步打擊相關犯罪奠定扎實基礎。
(二)積極開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相關立法工作,以法律武器作為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強力后盾
有關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的立法零散且大量均為原則性規定,根本無法起到公眾所期待的保護作用,因此制定專門《個人信息保護法》的任務迫在眉睫。只有以法律作為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強力后盾與堅實武器,嚴格規范各類個人信息的利用,擠壓各類漠視與侵害公民信息權的違法犯罪的生存空間,并進一步斬斷電信詐騙等下游犯罪發生的可能。
(三)平衡實名制管理與公民個人信息保護
在如今的陌生人社會,國家為了進行社會管理,大力倡導身份識別系統即實名制管理。但利用與維護不當,實名制在信息社會更易造成侵害,清華教授被騙1760萬的案件即為典型實例。該類電信詐騙案件中改號軟件的使用不僅使實名制的作用被壓制,更使犯罪人充分利用實名制所泄露的信息。因此,推行實名制管理還應當注重降低其對個人信息保護的風險。
除此以外,還應加強對個人信息處理業者的行政監管,強化該類犯罪相關主體的法律責任,以及提高民眾的警惕。
六、結語
整個社會的信息化轉變使得電信詐騙手段從廣撒網式電信詐騙升級為精準性電信詐騙,后者以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為準備,不但漠視公民個人信息權,更以此為便利進一步侵犯公民私人財產權。為有效預防與打擊精準性電信詐騙,應當將目光聚集在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之上,通過加強行政執法與監管、強化司法打擊力度、擴大宣傳教育等一系列手段,實現綜合治理。
參考文獻:
[1]崔明鏡.電信詐騙犯罪的防范對策研究.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2]戴民.基于被害人現狀考察進一步防范打擊電信詐騙的對策.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1).
[3]胡向陽、劉祥偉、彭魏.電信詐騙犯罪防控對策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
[4]賈俊興.電信詐騙犯罪的法律規制.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5]靖力.從盲騙到“精準”詐騙.方圓.2016(30).
[6]王開廣.信息詐騙由“撒網式詐騙”向“精準詐騙”升級.法制日報.2014-12-30(8).
[7]楊東年.電信詐騙犯罪的懲治與防范對策研宄.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8]張新寶、葛鑫.基于個人信息保護的電信詐騙綜合治理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