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勝宗 邵文鈺 李鵬
摘 要 高校學生會隊伍是學校和班級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學校精神文件的傳達者,具體方案的執行者,班級具體事物的組織者,在學校日常的教學管理和生活管理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學校應從選拔、培養、考核、監督四方面建立科學的機制,以培養一支素質高、執行力強的學生會隊伍,進而提高學生的管理水平。
關鍵詞 學生會 選拔 考核
學生會是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群眾性組織,是學校聯系學生的橋梁和紐帶。學生會的任務是在學校黨組織的領導和團組織的指導和幫助下,團結同學,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引導同學努力做到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德、智、體、美 、勞全面發展,成為有思想、有覺悟、有科學、有文化 、身體健康的勞動者。培養一支素質高、執行力強的學生會隊伍是高等學校的責任和使命。怎么完成這個任務呢?嚴格的選拔是前提,精心的培養是關鍵,必要的考核是手段,有效的監督是保障。
1選拔的程序要規范
學生會學生的素質直接關系到后期的工作質量和成效,所以應該嚴把入口關,建立科學的選拔方式,合理的選拔程序。
(1)領導條件,負責學生具體管理工作的領導要在思想上重視起來。學生群體是一個活躍的群體,思想活躍,個性張揚,所以制定出一個科學而合理的選拔程序和選拔標準就顯得很重要。(2)秉持公平與公正的原則。制定出學生會成員的基本要求和條件。其次,對候選對象的學業成績、群眾基礎、發展潛力和道德品質等多方面的情況進行全面的考查。拓寬選拔的渠道,班級推薦、系部推薦、層層選拔,需要學生書寫競聘崗位書,并進行競聘演講,根據最后綜合得分確定初選名單。(3)對初選對象應全面審查,應得到相關教師、學生組織和廣大同學多方面的交互審核與認可。任命前候選名單公示,以增強學生干部選拔工作的公開性和透明度。第四,對候選名單的學生會成員進行一個月的試用期觀察,優勝劣汰,選擇優秀者,淘汰不求上進、無責任心、能力較差的學生。
2學生干部的培養要加強
2.1培養學生干部服務與平等的意識
首先,要在學生會隊伍中埋下“管理即是服務”的種子,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學生會的職位,而不能有“當官”的思想,不能有大權在握的意識,不能把工作當做追逐名利、滿足虛榮心的手段。其次,引導學生注意工作和學習的統籌協調。避免部分學生因工作繁重而無法兼顧學習的情況發生。
2.2培養模式系統化、專業化
學生干部雖然是學生群體中綜合素質的優秀者,但是考慮問題和做事方式難免有失偏頗,做事缺乏持久的激情。對于表現欠佳、出了差錯的學生,本著精心育人的態度給他們以改正的機會;對于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學生干部,教師則應給予鼓勵,同時引導他們隨時總結經驗,豐富他們的經歷。還可安排學生干部從事不同性質的工作,學習各方面的技能,以提高其綜合素質和對問題的敏感度,使之成為一個“一專多能”的人才。其次,要注意使人際關系實現和諧化。
2.3培養人際溝通能力
首先,應加強學生干部與其所在部門和年級間的溝通。淡化學生干部的職務觀念。應利用高年級學生干部的榜樣作用來培養新人,鼓勵向低年級學生干部傳授自己的工作經驗。其次,要通過溝通來增強學生干部的自我教育的意識,培養學生干部的集體意識,重視通過溝通營造良好的環境,引導學生干部循序漸進地成長。
3建立完善的對學生干部進行考核的制度
進行必要的考核不僅是對學生干部負責,也是對學生工作負責。首先,應制定系統的考核標準。考核內容應包括德、能、勤、績等方面,分配好各方面所占比重,并將短期考核與長期考核相結合、動態考核與靜態考核相結合。其次,應建立考核鏈接機制,即將個人考核、部門考核、學生組織考核與教師的考核聯系與結合起來。若考核未獲通過,則評優不予考慮;差距較大的甚至應實行職位調整或免職。通過嚴格的考核,在學生干部中形成良性競爭的態勢,可以確保每位學生干部均既有壓力又有動力,既有主動性又能自我約束。最后,應建立學生干部的例會制度,定期組織學生干部進行工作匯報和經驗交流,讓學生干部現身說法,達到取長補短、互相學習與相互促進的目的。
4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
監督不僅能有效地保障學生的民主權益,更能規范學生干部的言行舉止,是發揮學生干部作用的有效措施。首先,應分散監督權力,應通過不定期的抽選學生舉辦座談會或參加問卷調查等形式,對學生干部進行監督。其次,可考慮設立獨立的監督部門,以對學生干部獨立地進行監督。進入獨立的監督部門的學生不宜兼任學生組織中的其他職務,這可以保證監督工作的客觀與公正。最后,應建立行之有效的監督制度,應結合教師、監督部門和學生大眾各方面的力量,充分發揚民主,提高對學生干部進行監督的實際效果。應形成一個矩陣式的監督網絡,以提高監督工作的嚴密性和實效性。
高校學生干部是高校學生中的精英,也是我們社會發展的后備力量。學生會隊伍目前還存在很多問題,但只要堅持不懈地加強高校學生干部隊伍的建設,通過嚴把入口關,增強培訓,嚴加考核,加大監督“四位一體”的培養機制,相信學生會干部會在工作中揚長棄短,不斷提高,真正發揮其在高校中的骨干、橋梁和紐帶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振.職業院校學生生活狀況調查[N].中國青年報,2007-10-17(5).
[2] 李仕武.論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以人為本[J].職教論壇,2005(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