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WTO爭端解決機制在處理國際經貿糾紛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而從WTO的規則來看,TPP是部分WTO成員國之間為了進一步實現區域自由化而達成的協定。TPP所建立的爭端解決機制沿襲于WTO爭端解決機制,同時又有其自身特點與發展。本文將從TPP一般爭端解決程序與特別事項下投資爭端解決程序兩方面,分別與DSU程序、ISDS機制進行簡單對比,以期對TPP爭端解決機制形成正確認識。
關鍵詞 爭端解決機制 WTO TPP DSU程序 ISDS機制
作者簡介:張輝,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F7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177
作為WTO兩大職能之一,爭端解決機制對國際多邊貿易體制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在全球經貿往來密切程度不斷加深,國際爭端也隨之頻繁,而國際爭端解決制度也已逐漸成為不可或缺的國際協調制度,是國際協定中的必備條款。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也即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作為一項區域貿易協議,在美國的強勢主導下意圖打造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下一代貿易協定藍本”①。相比于其他區域貿易協定而言,它具有高標準、寬范圍、跨地域、開放型的特色。因而,從TPP談判起就備受世界矚目,同時也不禁讓人疑惑,TPP是否會撼動WTO對于世界多邊貿易秩序維護的地位。就爭端解決機制而言,我們足以看到WTO以DSU(Understanding on Rules and Procedures Governing the Settlement of Disputes,關于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序的諒解)為核心,在爭端解決上發揮了不可比擬的功能。但是,我們也不可忽略WTO的爭端解決機制有著不容忽視的詬病。而TPP關于爭端解決,同樣也構建了一整套類似于WTO爭端解決的體制,并且有著獨特的色彩與發展。以下,本文將對兩者間的爭端解決制度設計作簡單比較,從而來衡量TPP究竟于WTO而言有著何種程度的沖擊。
一、TPP中的一般性爭端解決程序:與DSU程序對比
TPP爭端解決程序主要規定在第28章“爭端解決”中。從公布文本來看,TPP爭端解決程序主要設置磋商機制和專家組裁判機制,包括磋商、斡旋、調解和調停、組成專家組、專家組成員篩選、程序原則、報告、報告執行以及賠償與中止義務等內容,締約方可將協議項下所有爭議提交專家組。因而,與WTO爭端解決程序含有的磋商、專家組裁判、上訴機構審查的三步機制設置而言,可謂“一套模式”。磋商是爭端解決程序啟動的第一步,專家組審理則是爭端解決程序的實質階段。只是,TPP并未設置上訴程序,專家組的最終報告因而具有最終執行效力。可以發現,TPP爭端解決程序旨在迅速有效地解決爭端。它要求各締約方應盡最大努力通過合作、磋商解決爭端,在合適的情況下,也鼓勵使用替代性爭端解決機制。只有當上述方法均不可行時,中立的、無偏見的專家組才會成立來解決爭端。具體來看,與WTO爭端解決機制相比,其更具有時間、程序上的便捷性。
首先,從磋商階段來看。磋商具體包括:磋商請求的提出,磋商的時間限制,磋商的后果等等。②DSU和TPP都規定磋商須以書面形式提起,說明具體的理由。磋商適用于任何事項,且須保密。對于爭端方以外的第三方,只要其認為涉及其實質利益即可在規定期限內申請加入磋商。而兩者不同的是,在磋商請求提出的時間和磋商進行的時間限制上,TPP更具有短暫、快速的優勢。TPP規定,磋商被請求方應在收到磋商請求后的7天內進行答復,同時規定磋商進行期限為收到磋商請求之日后30天(涉及易腐貨物的,為15天)。相比于DSU規定的整個磋商階段最長為60日期限,磋商被請求方應在收到請求后10天內予以答復,并且雙方應于30日內進行磋商,顯然TPP的規定來得更為快速以及簡單。
再者,從專家組階段來看。在專家組的設立、組成人員、程序規定以及報告出具等方面,TPP的規定更為詳細且便于操作,注重公平與獨立。TPP規定專家組由3人組成,爭端雙方各指定一名專家組成員,在被起訴方為按時指定的情況下,可由起訴方從官方名冊中挑選建議。而對于第三名專家組主席的選定,也有具體的選擇方式,主要則由雙方專家組成員在爭端雙方的共同同意下共同協商指定。相比于DSU規定的專家組可由3人或5人組成,TPP的專家組成員設置更為穩定。此外,TPP也省去了中間審議階段,從28.16條的第五款③和28.17條的第一款④可以發現,專家組從設立到形成最終報告,整個期限應為180天(即6個月),至遲不超過210天(即7個月)。比DSU規定的最長審理期限9個月大大縮短了時間。
可見,TPP爭端解決程序不僅體現了其快速、高效率的特點,也體現了TPP的強制約束力,使得締約國之間能夠有效解決有關爭議并使協議內容全面執行。當然,這也會使得該種機制極其容易與WTO相競合。當爭議內容同時涉及TPP與WTO時,必然會出現“挑選法院(Forum Shopping)”、“平行訴訟(Parallel Litigation)”等管轄爭議問題。就TPP28.4條“場所的選擇”條款⑤而言,其規定起訴方可選擇解決爭端的場所,并且排除其他場所。但就WTO而言,雖然將特惠貿易協定納入其多邊體系,但就爭議管轄問題并未作具體規定,一旦發生管轄權爭議,究竟如何判定、由誰判定管轄權歸屬的問題都將不可避免地出現。⑥以墨西哥軟飲料稅收案為例,當美國將墨西哥稅收措施訴至WTO時,墨西哥即以與該案相關聯案已由NAFTA受理而同樣應把此案交由NAFTA為抗辯,排除WTO的管轄。因此,同樣作為特惠貿易協定的TPP,其與WTO之間司法如何平衡是需要進一步解決的。
二、TPP爭端解決的特別事項:與ISDS機制對比
TPP一般性爭端解決程序適用于TPP相關的所有爭議,但協定特別規定例外的除外。而這個特別規定的事項包括第9章“投資”的爭端解決(即ISDS機制),和第11章“金融服務”的爭端解決等。而隨著近年來國際投資領域的大幅發展,投資者——東道國爭端數也逐漸增加,且涉案內容出現新趨勢,不再拘泥于傳統的貿易領域。ISDS機制在國際投資爭端上發揮了重要的功能,但也面臨著極大的爭議。TPP談判過程中澳大利亞就曾對該機制極力反對,同時在TTIP中也引起歐盟成員國的廣泛抗議。
TTP關于投資爭端解決主要規定在第9章B節部分,承襲于美國BIT范本及其締結經驗。TPP雖然把仲裁作為爭端解決的主要方式,但同樣也把磋商、談判放置在仲裁前。投資爭端并不排除28章所規定的一般性爭端解決程序,也就是說,當投資爭端發生時可由投資者選擇適用。而ISDS機制與一般爭端解決機制最大的區別在于,私人投資者是否可以直接作為爭端方參加爭端解決程序。TPP下的ISDS機制很特別的一方面,便是關于私人投資者的定義。第9章B節在投資爭端主體上使用了申請人與被申請人的稱謂,申請人可以自身名義或是代表企業法人向被申請人提出主張,顯然這樣的描述是把跨國公司涵蓋在主體范圍內的。換言之,跨國公司可以直接面對東道國,而不再是只能通過母國申請或者是依據雙方協議來尋求保護。
此外,TPP下還有一些特別的規定。仲裁裁決委員會有三個仲裁員,原被告雙方各提出一名,第三個仲裁員或者由原被告雙方協商指定或者由這兩個仲裁員協商確定。這其實也與一般爭端解決中的專家組成員選定類似。而另一需要明確的一點,投資中的最惠國待遇并不及于協議下的ISDS機制,排除了爭端解決程序的適用。
三、TPP協議下爭端解決程序的發展
(一)透明度原則
WTO爭端解決機制中的透明度問題一直以來是該制度中需要完善的問題。雖然在WTO的實踐中,其都在向爭端解決過程更加公開、公眾介入和參與更加開放所努力。但我們可以發現,保密與透明同時追求過程中,兩者是難以平衡的。比如,WTO在爭端解決程序中的磋商階段相關文件的公開程度有限,磋商的發起程序也同樣缺少公眾和非政府組織的參與。⑦相反,由于TPP成員國少,更加易于改善爭端解決的透明度問題。比如,第28章規定公眾可以跟蹤整個爭端解決過程,獲得爭端解決中各方提交的書面意見與口頭描述,允許非爭端締約方的參與。同時,TPP也考慮到了締約方為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保護,為其具體規定了爭端解決程序適用的內容,增強了保障。
(二)勞工與環境問題
TPP相比WTO,納入了許多新的議題,勞工標準問題與環境問題便是其中突出的亮點。同樣,在第19章“勞工”和20章“環境”中,都有條件、有限度的特別規定了爭端解決內容。
第19 章“勞工”的最后一個條款明確規定, 各締約方之間的勞工爭議應當基于互相尊重原則, 首先通過合作與磋商的方式尋求解決;若雙方磋商無果,則應申請委員會組成小組協助解決有關問題;若仍然無法解決爭議,則可訴諸第28 章規定的爭端解決方式;此外,強調“各締約方未依本條規定的方式解決爭議,即未經上述磋商,不得援用第28 章的爭端解決救濟方式”。即“磋商——委員會協助磋商——爭端解決”的程序。
第20 章“環境”同樣在章節的最后具體規定了磋商與爭端解決程序。環境爭議在尋求第28 章所規定的爭端解決程序前,需要經過三個層級的磋商,分別是環境磋商、高級代表磋商、部長磋商⑧,三個層級逐層遞進,若最后的部長磋商仍然無法解決環境爭端,則可以訴諸第28 章的爭端解決程序。
可見,TPP 在勞工與環境爭端訴諸第28 章“爭端解決”前的多重前置程序設置,是希望盡量以非爭端解決的方式解決相關爭議,反映出TPP 成員國將該議題納入一般性爭端解決程序的謹慎態度,同時也擴大了爭端解決機制的涵蓋范圍。⑨
四、結語
TPP儼然像一個縮略版的多邊貿易體制,從內容上,包括環境、金融服務、勞工等新領域被納入其中;從地域上,它連接了亞洲、太平洋和拉丁美洲。TPP能否與WTO分庭抗禮,甚至取而代之;又或者WTO真的不再被需要?顯然,從TPP作為區域貿易協定的根本性質上來說,它更適合作為WTO的補充,而不是替代。WTO也不能被弱化。就爭端解決機制而言,TPP的一整套體系根本上也還是源自于WTO的爭端解決機制。可以說,WTO爭端解決機制的發展為各區域貿易協定下的爭端解決提供了基礎。TPP對于爭端解決機制的設計和發展同時又為WTO爭端解決機制的完善反饋了最好的思路和借鑒。期待TPP能夠在以后的實踐中發揮其根本的區域經濟價值功能,從而促進世界的經濟發展。
注釋:
①“Enhancing Trade and Investment,Supporing Jobs,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utlines of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肖冰、陳瑤.《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挑戰WTO現象透視.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2(5).
②WTO中的磋商主要規定在DSU第4條,TPP中主要規定在28.5條。
③28.16條第五款“在例外情況下,如專家組認為其在150天內或緊急情況下120天內無法提交初步報告……任何延遲不得超過另外30天時限,除非各爭端方另有議定。”
④28.17條第一款“除非各爭端方另行議定,否則專家組應在初步報告提交之日起30天內向各爭端方提交最終報告,包括對未能協商一致的事項所表達的單獨觀點。”
⑤第28.4條第一款“當爭端涉及本協定項下和包括《WTO協定》在內的爭端方均為締約方的國際貿易協定項下的任何事項時,起訴方可選擇解決爭端的場所。”第二款“一旦起訴方已依據第1款所指的一項協定請求設立或將一事項向一專家組或其他專家組提交,則應使用該被選定的場所并同時排除其他場所。”
⑥賈麗娜.跨太平洋伙伴關系(TPP)及其影響與對策研究. 北京:北京理工大學. 2015.
⑦張湘蘭、田遼.WTO爭端解決制度中透明度問題研究.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6(3).
⑧TPP第20.20條,第20.21條,第20.22條
⑨葛順奇、萬淑貞.TPP透視:“爭端解決”議題分析.IEC.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