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要從制度上解決司法不公的問題,則要進行司法體制改革,故而《決定》提出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回法庭,審理跨行政區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本文以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產生背景及價值為研究視角,探討巡回法庭的區域設置、受案范圍等內容,以期為完善巡回法庭運行機制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 巡回法庭 最高人民法院 運行機制
基金項目:河北政法職業學院2016年院級重點課題,課題名稱:完善我國巡回法庭運行機制研究,課題編號:ZF20160608。
作者簡介:孫麗虹,河北政法職業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191
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是中國司法改革進程中受人矚目的成就,展現出我國司法改革的創新活力。巡回法庭關乎我國司法公正領域,對充分發揮審判機關職能作用,維護祖國法政統一,遏制地方保護主義及實現我國依法治國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巡回審判制度運行以來,貫徹落實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和四中全會精神,獲取豐碩果實。當然,任何一項改革方法均在艱難爬行中不斷摸索,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經過一年也發現諸多問題,進一步完善巡回法庭運行機制,是未來一段時間的工作重點,使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能更好地發揮其在理論與實踐方面的價值。
一、巡回法庭的制度源流
追溯到中國古代相關記載,并不存在“巡回法庭”的蹤影,類似巡回法庭的記載少之又少。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不同地區已設立巡回法庭及審判制度。1932年,我國頒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裁判部暫行組織及裁判條例》,該文件提出要到案件發生地審理,以吸收多數群眾觀看旁聽相關內容,進一步確立巡回審判制度 。隨之,各地先后發布文件并確立巡回法庭并確定巡回審判制度。其中,受多數人肯定的“馬錫五審判”,以深入分析、樹立群眾路線、兼顧民情為依據,促使巡回法庭及審判制度達到鼎盛時期。新中國成立后,這種方式被傳承下來。1950-1982年,分別實施《人民法院組織通則》、《民事訴訟法(試行)》等,這些文件均對巡回法定及制度做出相關規定 。
2005年,我國發出《關于全面加強人民法庭工作的決定》,這一決定標志著巡回審判制度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從上述關于巡回法庭及審判制度發展史可知,在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設立前,巡回法庭就是人民法院派出法庭在其管轄范圍按期到達或不定期到達特定地點流動審理,這些特定的巡回地點主要為案件發生地區、當事人居住地或便于人民旁聽地,因開庭審理案件設立的法庭即為巡回法庭。
2001年,王利民教授在其編著的《司法改革研究》中建議最高人民法院在各省、市高級人民法院派駐法官,以被派駐法官組建巡回法庭,審理跨越省市及自治區的各種特定案件 。2003年兩會時期,擔任全國人大代表的李道明、趙世杰等人提到,為維護國家法制統一,有效克服地方保護主義,最合理的改革方法是設立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以此管轄死刑復核及跨區重大民商事和重大疑難案件,并向大會提出相應建議。因多種因素的影響,上述建議并未付諸實施。2014年,黨十八屆四種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明確指出最高人民法院必須設置巡回法庭,以此審理跨行政區重大行政或民商事案件。同年12月第七次全體會議通過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回法庭試點方案,并與2015年12月正式啟動該項工作,先后在廣東省深圳市、遼寧省沈陽市設置第一、二巡回法庭。
二、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價值分析
(一)巡回法庭追尋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
現階段,我國法院、檢察院依托行政區域設置,人事編制、經費設施等均掌握在同級權利和行政機關手中,對于地方領導的壓力,缺乏抵制干預的氣勢。因此,四中全會提出設立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以此辦理跨越行政區域的重大民商事或行政案件。在各級法院人員任免時,同級人大選舉產生同級別法院院長,同級人大常委會具有任免副院長、正副廳長和審判員的職能。我國創設這項政治制度初衷是要保證各級法院之間相互獨立,保障司法公眾,進而維護司法的公信力。此外,這項措施有利于司法機關擺脫地方政府的鉗制,達到有勇氣、有能力獨立辦案的效果。
(二)巡回法庭的最終價值取向——公平正義
陽光是最佳的防腐劑,以公開促進公正是不爭的事實,公正、公開與司法公正效果存在必然的聯系。《決定》指出:“必須構建開放、透明、便面的陽光司法機制,從而推進審判、警務、檢務及獄務公開,杜絕暗箱操作” 。分析近些年多數案件可知,司法系統逐漸由自身獨立轉變成身不由己,這種情況違背其創設初衷。
十八屆三中全國指出,省級下設的地方法院人財物均由中央管理。2014年中央改革領導小組再次強調該指標,進而打破地方司法保護主義的決定。這項改革措施不包含省級高院人財物中央統一管理,此時,省級法院一直受制于同級黨政機關,省級法院地方化的問題依然存在。基于上述背景下,設置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成為解決省級法院不統一管理最佳的措施。省級法院審理跨區域案件時,出自保護本省利益的私心出現偏頗本省當事人的判決。同時,巡回法庭生理案件也能防止地方政府施壓法院不予立案或強行下達指令批示等行為,這種做法保證審判的公平、公正。
三、完善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運行機制
(一)巡回法庭的區域設置
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東西部發展水平差異較大,且人口分布并不均勻。處在西部多數農村偏遠地區,交通運輸不便利,群眾出行不方便,訴訟能力交叉,這種情況與“誰主張、誰舉證”司法制度并不匹配,巡回法庭能有效化解這種矛盾,是處理糾紛最佳的方法。由中國發展現狀可知,開展巡回法庭審判制度的地區多地處偏遠、經濟條件落后的農村,這些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交通條件不便利,人民很難承擔訴訟所需的人力、財力和物質,但經濟發達地區法院在主城區開展巡回審判制度的例外情形。因實施巡回審判制度地區主要在農村和人員稀少、交通不便的偏遠地區,上述地區人員流動極少,相互間經濟交易關系非常簡單,因此,上述地區巡回審判制度受理的案件主要是婚姻糾紛、財產損害賠償就行、土地權屬糾紛等。而部分新興的巡回法庭,例如:勞動爭議巡回法庭、知識產權巡回法庭等,受理案件集中在某個特定類型。同時,部分法院將當地影響大、百姓關注度高或典型的案件例如巡回審判范圍。
(二)巡回法庭的受案范圍
巡回法庭的職能及目標影響受案范圍確定,這種影響處于類似價值引導方面,并無法具體判定受案范圍,只能授予合理的受案方向。《規定》第2、4條依次從受理和暫不受理兩個方面,進一步明確巡回法庭受理范圍。遵循穩妥有序、價值平衡等原則確定巡回法庭受案范圍,當巡回法庭試點成熟后,可依據實際情況擴大巡回法庭受案范圍。《巡回法庭若干規定》第3條明確巡回法庭審理或辦理巡回區域內由最高人民法院受理如下案件:(1)全國范圍之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重大復雜案件要依據具體案情、行政干擾程度的方面進行綜合判定。(2)不服高級人民法院做出的判決,裁定提出上訴的案件;(3)全國范圍內具有重大影響的第一審民商事案件;(4)不服高級人民法院做出的罰款拘留決定申請再次復議案件。綜合司法解釋受案范圍可知,極易獲取巡回法庭現行受案范圍考核因素。巡回法庭的性質決定其必然沿襲本部受案范圍,且受審級、管轄制度多方面限制,巡回法庭并未在受案方面有所突破。相對于本部來說,巡回法庭受理案件比較簡單,并不存在特殊司法意義案件,這種做法不僅能保障案件分流,也能快速實現職能分工后本部與巡回法庭的使命。此外,在設定的受案范圍中,部分案件進入最高人民法院的視野,例如:全國重大、復雜案件,巡回法庭受理比較合理。目前,第一、二巡回法庭現設置13名法官,每個巡回法庭下轄3-5個省份,需要設置7-9個巡回法庭,并配備約120名法官。隨著試點地區的深入,案件量隨之增加,各巡回法庭預計增加160-180名左右的法官 。
(三)巡回法庭與最高院本部的關系
眾所周知,巡回法庭隸屬于最高人民法院,而巡回法庭并非一級設立的組織。因此,巡回法庭必須接受最高人民法院統一的管理和派遣,巡回法庭所用的辦公設施及物質保障,也不受地方政權機構的管理。由巡回法庭管轄案件的范圍可知,其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特征。巡回法庭普遍設立以后,最高人民法院本部要將工作重心轉移至監督指導層面,對統一法律適用具有重要的指導和示范價值。除此以外,來自各專門及地方中級法院的上訴審案件由巡回法庭管轄。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法官要處在流動之中,例如:三年為最長期限,使最高人民法院本部法官全面巡回一遍 。這種做法能有效預防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官時間長逐漸被地方化,以此造成司法腐敗的情況。同時,這種方法有助于審判的公正權威,使最高人民法院法官的健康成長。由于巡回法庭事物比較繁瑣,建議最高人民法院建立巡回法庭事物協調中心,全面協調、統籌巡回法庭人員派遣、關系協調、案件管轄等事項。
綜上所述,巡回法庭是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重要產物,在審判權利運行、人員分配、信訪等方面均有重大的改革意義。本次研究對最該人民法院巡回法庭設立背景、價值等方面展開探討,提出完善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運行機制的方法,以期為巡回審判制度的完善貢獻一份力量。
注釋:
芶冰皓.論巡回法庭的設立.黑河學刊.2015(5).71-73.
王潔、劉超.淺論最高院巡回法庭的制度完善.法制與社會.2016(4).44-45.
傅福興、李伊凝、牛強,等.試論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設立.法制與社會.2015(32).196-197.
張海楓.最高法院設立巡回法庭的價值分析——以去司法地方化為研究視角.法制博覽.2016(8).56-58.
方斯遠.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制度建構.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5,33(2).61-69.
縱博.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設立背景、功能及設計構想.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5,33(2).7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