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夢睿
摘要: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設立了消費者冷靜期制度并將其納入“經營者的義務”一章,置于“三包”制度之后。這種安排涉及對這項制度法律屬性與立法定位的理解,值得斟酌。通過辨析該制度與相關的試用買賣制度、產品質量“三包”制度的區別,可以看出消費者冷靜期制度旨在保護消費者的權利,在基本屬性上是消費者知情權與自主選擇權的體現與延伸,應重新界定這一制度的立法定位,將其調整到“消費者的權利”一章,以完善消費者的權利體系;同時在“經營者的義務”一章增添相關內容,以完善消費者冷靜期制度在整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體系架構。
關鍵詞:消費者冷靜期制度;試用買賣制度;“三包”制度;合同撤銷權;合同解除權
中圖分類號:D9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7)01-0116-005
2014年3月15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開始正式實施。其中第二十五條新增“無理由退貨權”(1),也稱為消費者冷靜期制度。該項制度規定,在經營者采用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且無需說明理由。這項制度為處于信息和認知弱勢一方的消費者在特殊消費領域行使反悔權提供了法律保障,是修訂后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一大亮點。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在我國剛剛誕生的消費者冷靜期制度仍有一些不夠完善之處,涉及理論層面和操作層面的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探討。令人欣慰的是,2016年8月5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公布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征求意見稿)》,內容涉及對消費者冷靜期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具體問題的界定和處理,這無疑是進一步完善這項制度的大好時機。筆者利用這一時機,對消費者冷靜期制度之法律屬性的理解與立法定位的界定提出不同看法。
一、消費者冷靜期制度與相關制度的區分
消費者冷靜期制度與民法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其他相關制度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相似之處,這是對此項制度之法律屬性與立法定位產生不同看法的重要原因。最容易與消費者冷靜期制度產生混淆的是試用買賣制度與“三包”制度。要厘清消費者冷靜期制度的法律屬性與立法定位,必須對這項制度與試用買賣制度及“三包”制度的相似點與不同處進行仔細辨析。
(一)消費者冷靜期制度與試用買賣制度
在消費者冷靜期制度中,消費者可以在冷靜期內對所購買的商品進行試用并決定去留,這容易讓人聯想到另一種特殊的買賣方式——試用買賣。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七十條規定:“試用買賣的當事人可以約定標的物的試用期間。對試用期間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由出賣人確定。”《合同法》第一百七十一條接著規定:“試用買賣的買受人在試用期內可以購買標的物,也可以拒絕購買。試用期間屆滿,買受人對是否購買標的物未作表示的,視為購買。”
由這兩條規定可以看出,消費者冷靜期制度與試用買賣制度存在著一些相似之處。第一,兩者都規定了一個期間,在此期間內消費者可以依自己的意思決定商品或服務的去留;第二,在兩種制度框架下,消費者若對商品或服務拒絕購買,都需要在規定或約定的期間內向經營者作出明示。
然而,消費者冷靜期制度與試用買賣制度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制度,若將二者加以混淆,則極易在實踐中引起混亂,不利于這兩種制度的分別實施。事實上,這兩種制度存在著根本區別。第一,兩者的法律屬性不同。消費者冷靜期制度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制,是一項法定權利,體現著對消費者的傾斜保護,具有國家干預色彩;而試用買賣制度受《合同法》調整,是一項意定權利,體現著雙方的合同自由,具有意思自治色彩。第二,兩者的適用期間不同。在消費者冷靜期制度中,冷靜期的行使期間為自消費者收到商品之日起七天內,該期限已由《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直接規定;而在試用買賣制度中,試用買賣的行使期間由雙方當事人在試用買賣合同中約定。第三,兩者的適用條件不同。在消費者冷靜期制度中,冷靜期的行使需要滿足《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適用范圍、適用條件、適用效果等方面的規定等條件;而在試用買賣制度中,試用買賣中買受人的拒絕購買權需要滿足對商品或服務的不認可這一條件。第四,兩者的合同效力不同。在消費者冷靜期制度中,當經營者將商品交付給消費者之時,標的物的所有權與風險負擔就已經轉移,合同成立并生效;而在試用買賣制度中,若買受人不認可商品,那么合同雖已成立,但并未生效,合同的生效要件為買受人的認可,因此試用買賣是一種附生效條件的買賣合同。
(二)消費者冷靜期制度與“三包”制度
消費者冷靜期制度,其實質是一種特定消費領域中的無理由退貨制度。《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四條也涉及一個退貨制度(2),這就是被稱為包修、包換、包退的產品質量“三包”制度。消費者冷靜期制度與“三包”制度這兩款相鄰的法條被置放在一起,是否代表著兩者屬于法律屬性相同的制度或兩者之間具有邏輯關系呢?仔細探究可知,事實并非如此,兩種制度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并且亦無邏輯關系。
第一,兩者的產生根源不同。“三包”制度產生的退貨根源為商品或服務不符合質量要求,具有有因性。而消費者冷靜期制度導致的退貨原因并不要求商品或服務存在質量問題,具有無因性。第二,兩者的適用范圍不同。“三包”制度適用于所有存在質量問題的商品或服務,不論種類性質。而消費者冷靜期制度的適用范圍受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明文限制,諸如定作商品、鮮活易腐、報刊雜志、數字化商品等,皆因性質原因不可適用于無理由退貨。第三,兩者的退貨期限不同。“三包”制度產生的退貨期限可以由雙方約定或按國家規定,若沒有約定或規定則在七日內退貨,七日后符合法定解除條件的仍可退貨。消費者冷靜期制度產生的退貨期限則由法律直接規定為七日;當然,若經營者承諾的期限超過七日的,自然可以適用對消費者更為有利的期限。第四,兩者退貨費用的承擔主體不同。“三包”制度產生的退貨行為由于過錯方為經營者,因此,法律規定應當由經營者承擔相關必要費用。而消費者冷靜期制度產生的退貨行為是基于消費者的自身喜好,所以由消費者承擔退貨運費較為合理。當然,基于意思自治原則,若經營者與消費者另有約定的,則從其約定。第五,兩者強調的側重點不同。“三包”制度的側重點,在于強調經營者和銷售者的義務和責任。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二條規定,銷售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承擔“三包”責任:產品質量不符合樣品和說明的,產品不符合包裝上的產品標準的,產品不具備應有性能而未告知消費者的。而消費者冷靜期制度的側重點,在于強調消費者的權利,即規定消費者在特定消費領域擁有無理由退貨權。
綜上所述,通過辨析消費者冷靜期制度與試用買賣制度、產品質量“三包”制度的區別,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消費者冷靜期制度與上述法律制度的法律屬性均有差異。那么,究竟應該如何界定該項制度的法律屬性呢?
二、消費者冷靜期制度的法律屬性
關于消費者冷靜期制度的核心內容——七日無理由退貨權的法律屬性問題,首先應明確它是法律賦予消費者的一種權利,屬于法律權利范疇。從世界范圍來看,隨著網絡銷售、無固定地點銷售、跨區域銷售等新型銷售方式的快速興起,許多國家和地區紛紛建立了在這些新型銷售領域保護消費者在特定期限內無理由退貨權的法律制度。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歐盟、德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等都陸續規定了消費者撤回權制度(widerrufsrecht)或者與其類似的冷卻期制度(cooling-off period),使消費者在訂立合同后仍有機會修正其可能比較倉促的法律行為決定。[1]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的消費者在特定消費方式中的七日無理由退貨權,大眾媒體一般習慣性稱之為“后悔權”或“反悔權”等。縱然名稱各異,但有一點是共通的,也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它們都屬于消費者的一種權利。
在明確七日無理由退貨制度的核心內容在于賦予消費者特定法律權利之后,我們還要進一步探究,它屬于一種什么性質的權利。關于這一問題,目前法學界大致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冷靜期之內的無理由退貨制度屬于與消費行為相關的制度,在性質上應當看作是一項經濟法范疇的權利;另一種觀點認為,消費者冷靜期制度的實質,是現代合同法理念對合同自由原則加以限制的表現形式之一,它賦予消費者在特定期限內單方解除合同的權利,屬于合同法中的合同解除權[2]。
筆者認為,消費者冷靜期制度屬于民法規制范疇,并且既然被納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范圍,就應該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規定的消費者權利范圍內去界定它的法律屬性。具體來說,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規定的消費者所享有的九項權利中(3),消費者冷靜期制度所涉及的內容應該看作是消費者“知情權”與“自主選擇權”的體現與延伸。
第一,消費者冷靜期制度賦予消費者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通過遠程交易模式對所購商品的七日無理由退貨權,旨在充分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屬于消費者知情權范疇。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章“消費者的權利”中,第八條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但在遠程交易模式中,由于經營者與消費者身處異地,需要通過網絡、電視、電話等遠程通訊手段來進行交易,消費者就無法與商品進行零距離接觸與感知,只能反復對著電腦或電視屏幕里那些五花八門甚至夸大其詞的宣傳、真真假假的評價進行想象、甄別與挑選,就算看花了眼睛、費盡了心思,也只能基于自身的推測與分析。這就產生了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形成的一種天然的不平等——信息不對稱。這種經營模式所帶來的商品質量上的誤差,會給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帶來一系列風險。因此,消費者冷靜期制度的設立就是為了使消費者的知情權得到最大程度的落實。消費者有了接收到實物時的心安,才能確保其遠程消費行為不因每次的不安心理而背上沉重的包袱。
第二,消費者冷靜期制度賦予消費者對通過特定途徑進行商品交易的反悔權,是旨在充分保護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屬于消費者自主選擇權范疇。在有了知情權落實的基礎上,還需要自主選擇權作為保障與后盾。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章“消費者的權利”中,第九條規定:“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內涵豐富,包括自主選擇商品或服務的經營者、自由選擇商品品種或服務方式、接受或不接受某種商品或服務、自由與不受干擾地比較與挑選商品等內容。而在遠程交易模式中,消費者簽收了快遞、打開了包裹、驗證了商品,其知情權固然由此獲得了保護。然而,若是到此為止必須接收商品、不能退貨,那么信息不對稱這一天然屏障仍然矗立在那兒沒有被打破,縱使知情權得到了貫徹落實,也是枉然與徒勞。某些商家利用優勢地位進行夸大宣傳,消費者在“驗明真身”后才恍然大悟,產生了受欺騙的心理。此時若退貨無門,近則打擊消費積極性,挫敗消費心理,遠則不利于遠程交易的健康發展,不利于國家整體市場秩序的穩定。因此,自主選擇權給消費者打了一針強心劑,讓消費者不再產生對未知的擔憂,為消費者起到了保駕護航的積極作用。
在民法上,冷靜期制度屬于什么性質,對此眾說紛紜。學術界主要有合同撤銷權與合同解除權兩種觀點。對于特殊法定解除權,例如委托合同、不定期租賃合同中雙方享有的任意解除權,加工承攬合同的定作人、貨運合同的托運人、保險合同的投保人等一方享有的任意解除權等,分期付款買賣合同、借款合同、租賃合同、承攬合同在特定情形下非違約方享有的法定解除權,合同類型已法定化,冷靜期制度自然不符合。《合同法》第九十四條規定的一般法定解除權主要針對不可抗力及違約等原因而設定,也與冷靜期制度有所差別。仔細探究可知,網絡購物所帶來的冷靜期的行使,主要原因在于空間距離所帶來的對商品認知上的差異。經營者的不準確描述、經營者的故意夸大宣傳、電腦顯示屏分辨率的千差萬別等原因,都會導致消費者在網站上獲取的圖片信息與收到的實物不盡相同。這種誤差可以歸結為一種重大誤解或欺詐,會導致意思表示上的瑕疵。因此筆者認為,冷靜期制度在性質上更接近于合同撤銷權。當然,這一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三、消費者冷靜期制度的立法定位
關于消費者冷靜期制度的立法定位,在2009年11月20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發布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修訂征求意見稿)》中,消費者冷靜期制度之條款被設定在“消費者的權利”一章。 然而,在2013年4月28日公布的《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修正案(草案)>的說明》中,在提到消費者冷靜期制度是為了保護消費者選擇權的同時,又將其置于“經營者的義務”一章,這樣的變更不禁讓人感到困惑與不解。變更后的法律架構是否能夠真正揭示出消費者冷靜期制度的法律屬性與應有定位? 答案似乎值得斟酌。
盡管權利與義務總是相生相伴,但從體系設計來看,將消費者冷靜期制度與安全權、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等權利并列作為“消費者的權利”比納入到“經營者的義務”中更為妥當,也更符合發達國家的通行立法例。[3]
首先,一種制度的立法定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自身的法律屬性。基于上文對消費者冷靜期制度之法律屬性的闡述可知,消費者冷靜期制度賦予消費者的七日無理由退貨權是消費者知情權與自主選擇權的體現與擴張。法律條文中“消費者有權……”這一描述,也直接反映了它的權利屬性。那么,將消費者冷靜期制度置于“消費者的權利”一章,從邏輯上說就是一種當然的選擇。
其次,現行法律將消費者冷靜期制度置于“經營者的義務”一章,尤其是置于“三包”制度之后,這就進一步帶來了混亂。筆者在本文第一部分對二者的區別進行了一番比較,明確了二者分屬不同的制度,在邏輯上不存在直接關系。同時,將其置于“經營者的義務”一章中,顯然無法完全包含消費者冷靜期制度所體現的“消費者的權利”這一更為重要的內涵。因此筆者認為,將消費者冷靜期制度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定位進行調整,由“經營者的義務”一章調整到“消費者的權利”一章,或許更為合理。
最后,權利與義務不可分割、相伴而生,這點不可否認,在消費者冷靜期制度中也同時體現了消費者的權利與經營者的義務。但從法律體系設計的角度看來,一方面,將消費者冷靜期制度納入“消費者的權利”,將會完善消費者的權利體系,也更符合發達國家的通行立法體例;與此同時,在“經營者的義務”中同時設置在發生退貨情形時經營者應當承擔的對應義務,以便形成前后呼應,甚至可以增添“當經營者不履行告知義務時將會延長冷靜期的起算點與期限”這一我國消費者法律的空白點,將會完善消費者冷靜期制度在整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體系架構。英國、韓國的相關法律根據經營者的不履行告知義務、經營者住所變更、物流延遲、宣傳與實物不符等情形合理設定了不同的冷靜期起算點,顯示了相關立法的細致性與完備性;德國、英國、美國、歐盟等相關法律也存在著若經營者沒有履行告知義務,冷靜期的期間將予以延長的法律規定,對經營者起到了相當程度的警示作用,體現了相對高超的立法水平。這樣的立法將經營者違反告知義務的法律責任同冷靜期起算點與期限延長給其帶來的交易風險相掛鉤,著重強調了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加重了經營者一方的法律責任,以此來促使經營者主動承擔披露義務,值得借鑒。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將消費者冷靜期制度納入“經營者的義務”一章,置于“三包”制度之后,這涉及對這項制度的定性和定位,即將其法律屬性確定為經營者的義務,并在立法框架中置于“經營者的義務”之中。關于消費者冷靜期制度的法律屬性,一不同于受《合同法》調整、重在表達具有意思自治色彩的消費者意定權利的試用買賣制度,二不同于雖同樣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調整、但重在強調經營者和銷售者的義務與責任的產品質量“三包”制度,三不同于撤銷合同權利之行使必須符合具有脅迫、乘人之危、顯失公平等前提條件的合同撤銷權制度,四不同于以明確限定合同類型為前提的合同解除權制度。在其基本的法律屬性上,消費者冷靜期制度屬于消費者的權利范疇,具有法律上的權利屬性。在民法上,其內涵更接近于合同撤銷權中的重大誤解或欺詐。與此相對應,在立法定位上,應將其納入“消費者的權利”范疇,在法律條文的設置上,應將其由現在的“經營者的義務”一章調整到“消費者的權利”一章。作這樣的調整之后,不僅有利于促使這項制度回歸其作為消費者權利的基本屬性,也有利于更好地保護消費者在遠程交易等特殊消費領域作為弱勢一方的合法權利。本文在辨析消費者冷靜期制度與相關法律制度相互關系的基礎上,對這項制度的基本屬性與立法定位進行重新界定,以期為有關國家機關在制定新消法實施細則提供一點參考。我們期待著國家有關部門在征求擬出臺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的過程中,對社會各界提出的涉及消費者冷靜期制度的新觀點、新建議,能在充分研究與反復探討的基礎上加以合理吸收,制定更加完善的配套細則與法律解釋,以便不斷完善這項新生的法律制度,推動消費者冷靜期制度在我國更好地貫徹實施,更加充分地保護我國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注釋:
(1)《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經營者采用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且無需說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一)消費者定作的;(二)鮮活易腐的;(三)在線下載或者消費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計算機軟件等數字化商品;(四)交付的報紙、期刊。除前款所列商品外,其他根據商品性質并經消費者在購買時確認不宜退貨的商品,不適用無理由退貨。消費者退貨的商品應當完好。經營者應當自收到退回商品之日起七日內返還消費者支付的商品價款。退回商品的運費由消費者承擔;經營者和消費者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
(2)《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不符合質量要求的,消費者可以依照國家規定、當事人約定退貨,或者要求經營者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沒有國家規定和當事人約定的,消費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七日后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條件的,消費者可以及時退貨,不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條件的,可以要求經營者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依照前款規定進行退貨、更換、修理的,經營者應當承擔運輸等必要費用”。
(3)《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七條至第十五條規定,消費者所享有的權利主要包括九項:安全權、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依法求償權、建立維權組織權、獲取消費知識權、人格尊嚴受尊重權與監督權。
參考文獻:
[1]王洪亮.消費者撤回權的正當性基礎[J].法學,2010,(12):96-107.
[2]楊立新.非傳統銷售方式購買商品的消費者反悔權及其適用[J].法學,2014,(2):30-38.
[3]凌學東.法國消費者合同撤回權立法及啟示[J].比較法研究,2015,28(4):172-184.
(責任編輯 明 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