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冰冰 孔娜
摘 要 電視法治節目通過以案說法、專家評說等形式對案件進行分析,讓觀眾能直觀地理解和學習法律知識,是人們獲取法律信息的重要途徑,在我國法治建設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今日說法》欄目為例,通過分析其內容和傳播方式,從大眾傳播的角度對我國電視法治節目的傳播功能進行歸納總結。
關鍵詞 宣傳功能 教育功能 輿論監督 法治節目
作者簡介:袁冰冰,上海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孔娜,上海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中圖分類號:D922.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218
21世紀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信息通過傳播媒介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并影響人們的行為決策。大眾傳播推動了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的演變,對個人和社會都有重要的影響,其強大作用和影響力已不容忽視。關于大眾傳播的功能問題也是傳播學領域研究的重要內容。
拉斯韋爾在1948年發表的《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中,將傳播的基本社會功能概括為環境監視、協調社會關系以及社會遺產傳承功能 。之后,賴特和施拉姆在拉斯韋爾的基礎上將大眾傳播的社會功能進行了補充和總結。
在我國法治建設的過程中,大眾傳播媒介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別是電視法治節目受到了觀眾的青睞,承擔了普法宣傳等社會功能。
一、電視法治節目的特點
電視法治節目通過以案說法、專家評說等形式對案件進行分析,讓觀眾能直觀地理解和學習法律知識,是人們獲取法律信息的重要途徑。
誕生于1999年的《今日說法》是中央電視臺第一檔全日播法治節目,它秉持“點滴記錄中國法治進程”的理念,以“重在普法,監督執法,促進立法、服務百姓”為宗旨,全力打造“中國人的法律午餐” , 獲得了社會大眾的認可與肯定,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品牌節目。電視法治節目主要報道刑事案件、民事訴訟、社會治安以及法律法規的進程等,通過對案件的還原敘述,探究犯罪動機,說明犯罪后果,對社會大眾起到了警示、普法和教育的作用。本文以《今日說法》節目為例,通過研究其內容與傳播效果,將電視法治節目的社會功能總結為三點,即宣傳功能,教育功能和輿論監督功能。
二、電視法治節目的功能
(一)宣傳功能
大眾傳播的首要功能就是向受眾傳播信息,其他功能都要建立在傳遞和接收信息功能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大眾媒介不斷地給人們提供法治方面的各種信息,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從2001年起,《今日說法》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創新,除了日常的節目外,與時俱進地推出了一系列的特色專題報道,產生了較大的反響,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好評。如為了宣傳我國的法治宣傳日,《今日說法》節目組每年都會舉辦以“法治的力量”為主題的專題晚會。在晚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可以和政府部門的相關官員直接溝通交流,有效地宣傳了我國法律法規的有關內容;為了宣傳新《婚姻法》,《今日說法》專門制作了一期特別節目,通過展現現實生活中婚姻家庭的具體矛盾來分析其中隱含的法律問題,獲得了較大的反響,較好地達到了宣傳效果;為了普及國際禁毒日,《今日說法》聯合公安部禁毒局、云南省公安廳制作了《聚焦金三角》的特別節目,攝制組深入金三角內地,通過采訪吸毒和販毒人員,向觀眾生動形象地說明了毒品的罪惡,宣傳了禁毒活動和禁毒法律。
不僅如此,節目組還舉辦了與法律相關的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等活動,巧妙地將娛樂性與教育性結合在一起,增強了與觀眾的互動性,并且結合實際,與時俱進地開設特別節目,如《小撒探會》、《撒貝寧時間》等。通過一系列節目的推出,《今日說法》腳踏實地地落實著節目宗旨和理念,讓老百姓更加了解法律、感知法律,成為普法宣傳的重要媒介窗口。
(二)教育功能
電視法治節目不僅從正面宣傳普及法律知識,還通過分析具體的案例,并結合相關法律知識進行論述,使受眾反思自省,從而規范自己的行為,這就是電視法治節目所具有的教育功能。
《今日說法》通過在節目中還原真實案件,邀請專家解說,讓觀眾聯系自身,理性判斷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從而自覺遵守法律。如2016年12月2日播出的節目《毒駕猛于虎》,從標題就可以給人以警示,強調毒駕的危害和嚴重后果。這期內容講了吸毒司機肇事造成一死三傷,并事后逃逸的事,一起事故給三個家庭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傷害。當地警方運用新媒體聯合社會公眾迅速偵破此案,逮捕了犯罪嫌疑人。當地緝毒大隊的警官在采訪時說,“毒品會麻醉人的神經,使人產生幻覺,毒駕比醉駕的危害更嚴重?!睋嶒灁祿砻?,喝酒之人的反應速度比正常人慢12%,而毒駕之人的反應速度比正常人則慢了21%,由此可知,毒駕比醉駕對社會的危害性更大。這期節目邀請的法律專家在點評分析案件時也強調了毒駕的危險性,并呼吁把吸食毒品之后駕車的行為單獨作為一個法律制度納入到危險駕駛罪之中。節目通過案件最后的判決結果和主持人、法律專家的點評解說在無形之中對觀眾進行了溫和的教育,使人們對毒品有了正確的認識,了解了毒駕的危害,并在權衡利害之后對懲罰產生恐懼,這種“溫和”體現在展示犯罪嫌疑人得到的懲罰,從而遏制人們犯罪的欲望 。
電視法治節目通過敘述那些違反法律法規和法治要求的犯罪現實,剖析犯罪心理,探究犯罪動機,解釋法律條例,對社會公眾進行警醒 ,教育公眾遵紀守法,維護社會平安和諧。
(三)輿論監督功能
社會公眾是輿論監督的主體,大眾媒介是輿論監督的中介。大眾媒介具有強大的社會功能,能夠引導和影響社會輿論,同時創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 。著名學者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在《大眾傳播的社會作用》一文中論述了大眾傳播輿論監督功能的實質,即“大眾傳播通過將偏離社會規范和公共道德的行為公諸于世,能夠喚起普遍的社會譴責,將違反者置于強大的社會壓力之下,從而起到強制遵守社會規范的作用。 ”電視法治節目關注的多為社會治安、民事訴訟以及與社會公眾利益相關的話題,能夠引起社會公眾的注意,從而起到輿論監督的作用。例如在《今日說法》在播出的《毒駕猛于虎》一期中,當肇事逃逸事件發生之后,有網友迅速在當地論壇發布此事,并引起了熱議。當地警方巧妙利用這種輿論監督公開尋找目擊證人,快速偵破此案,這是人民群眾對政府的監督。《今日說法》將涉及法律的案件客觀公正地報道出來,揭露違法犯罪行為,讓觀眾感受到法律權威,從而增強節目的監督力度。
電視法治節目通過敘述那些違反法律法規和法治要求的犯罪現實,剖析犯罪心理,探究犯罪動機,解釋法律條例,對社會公眾進行警醒,教育公眾遵紀守法,維護社會平安和諧。
三、實現傳播效果的途徑
電視法治節目作為中國電視節目體系中的一種重要類型,經過三十余年的成長與發展,擁有了穩定的收視群體和不俗的收視成績。在中國法治建設的進程中,對于全民普法、宣傳教育、輿論監督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們也應看到中國電視法治節目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如傳播方式欠佳,如使用非正規手段采訪,隨意侵犯他人隱私;雷同化與同質化傾向明顯;缺乏人文關懷,在處理“法”、“情”、“理”的關系上欠缺平衡等。
通過對《今日說法》節目的分析,可以看到優秀的電視法治節目會找準自己的節目定位,立足普法宣傳教育,創新節目傳播手段,改善節目內容敘述方式,增強人文關懷,使法與情更好地結合起來,在普及法律知識的同時感染觀眾,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和道德規范,從而提高人們的法律意識,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這是《今日說法》一直以來的追求,也應該是所有電視法治節目應有的目標。
注釋:
哈羅德·拉斯韋爾著.何道寬譯.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78.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X-0nuMn2nWRiseFOIRzfnauGySLbkpa4Qw_wqEl4 k4pALtgXlDY_hlwjdS2uPcIVqJEd8pcR_SI0OAbVOaE4JjG8eIO77zf8dtvstu pd4P75pP4lUS OpCXfm-yfcDV5u.
劉珂.法制節目中的示眾與警示——以央視《今日說法》為研究對象.記者搖籃.2015(12).58.
劉陽.情、法、理:電視法制節目建設的三個層面.東南傳播.2015(1).90.
俞俊峰.論法制節目的輿論監督功能.新聞戰線.2015(9).59.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