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時 楊翰飛
摘 要 本文在分析總結國內外高校知識產權教育現狀的基礎上,基于理工科學生的培養性質和目標,對高校理工科知識產權教育的目標設定、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模式進行研究和探索。高校理工科知識產權教育應將專業教育、創新教育和法學教育相結合,在知識傳授和能力訓練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知識產權意識,提高知識產權申請與保護實務能力的同時促進創新性思維的形成和創業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 法學教育 知識產權 理工科 改革
基金項目:本文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科研基金(CRF201612)“理工科學生知識產權教育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王海時,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博士,研究方向:知識產權以及產權改革中的法律問題;楊翰飛, 四川大學2016級法律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識產權以及國企改革中的法律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245
一、引論
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對一國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受到各國的高度關注。高等院校是培養科技人才和創新性人才的主渠道,在其理工科專業學生中開展系統的知識產權教育,培養造就大批高素質的復合型創新、創業人才,有助于提高國家的科技實力并促進創新型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
隨著《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頒布,高校知識產權教育也已全面展開,但對理工科學生的知識產權教育還基本處于普及知識產權法律常識的層面。知識產權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既涉及文管經法等社會科學又涉及理工農醫等自然科學;既涉及法律理論又涉及實務操作;既涉及知識產權的產生、申請、審查、許可和實施又涉及知識產權的管理體系、所有權、效益分配等方面。現行教育體系將知識產權教育作為純法律教育,尚未展開對運用知識產權進行科技創新和對原創性成果進行產權保護與轉化的能力培養,不能使受眾系統地了解、掌握和利用知識產權制度,因而難以有效促進知識產權制度激勵創新的本質功能與作用。
二、國內外知識產權教育現狀
(一)我國高校知識產權教育現狀
目前,我國已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十多所高等院校設置了知識產權專業,但就其教育目標和培養方案來看,上述院校的知識產權教育主要是以培養純法律專業人才為主,對其他專業尤其是理工科專業學生僅是介紹性地普及知識產權常識。就全國高校各個教育階段的理工科學生知識產權教育而言,大學生階段主要通過《法律基礎》普及一些知識產權法律基本常識,研究生階段基本沒有相關課程可供選修,少數幾個院校可以選修法學院的知識產權法,但所修讀的內容基本上全是法律規范。 總結言之,目前各高校對理工科大學生的知識產權教育,尚未將知識產權法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實質上就是一門知識產權普法課。
(二)西方發達國家高校知識產權教育經驗
美國是當今世界最注重知識產權申請、保護、人才培養和能力建設的國家之一,具有法律化的高校知識產權教育制度。《拜杜法案》規定美國大學知識產權教育不僅包括法學院的法律人才培養,還包括在文管學院進行知識產權管理和運營教育,在理工學院進行知識產權創新教育,將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知識產權教育的目標。 在美國的諸多高等院校,出現多位集理工專業教育與知識產權教育于一身的教授,例如馬薩諸塞大學洛威爾分校的Steven Crossman教授在講授化學工程同時也講授知識產權課程,麻省理工的Edward Coleman教授在講授工程學同時也在講授專利法。歐盟、英國、日本等其他發達國家也非常重視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還設立專門機構研究并落實結合專業教育的理工科學生知識產權教育。
三、理工科知識產權教育改革內容與關鍵問題
(一) 理工科高校知識產權教育的目標
教育作為一項系統的活動,其目標的定位對教育內容和教學模式的設計尤為重要。高校法學院的傳統知識產權教育是以培養知識產權法研究和應用人才為教育目標,而高校理工科知識產權教育的目標設定應基于國家科教興國戰略和理工科專業培養科技人才和創新人才的本質。 對理工科專業學生而言,知識產權教育應在其專業背景基礎上,將知識產權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以提升創新意識、明確創新目標、引導創新思維、探索創新途徑、培育創新成果和促進成果轉化。同時通過知識產權法的教育,讓學生知法守法,既可充分運用法律固化和維護自身的智力成果,又能尊重他人的智力成果。設計具體目標時,還需考慮到受眾的學科門類、學歷級別、專業特色等因素,使目標定位恰如其分、難易適中。
(二)優化知識產權教學內容
由于培養目標不同,高校理工科知識產權教育不能簡單地照搬法學院或知識產權專業的教學課程和教學內容,要疏理具體理工專業與知識產權的耦合點,在此基礎上開設相應必修課和選修課,具體課程內容上也需合理劃分基礎理論和應用實務的比例。
首先,應對所有理工科大學生開設知識產權法基礎課程作為必修課程,例如《法律基礎》和《知識產權》,學習法理學、民法、知識產權法等基礎法律知識,使得學生熟悉法制制度和基礎法理,掌握知識產權的基本概念、相關法律法規、權利固化與流程、保護方式與限制。 具體授課內容上,專利法側重于授予專利權的實質條件(包括但不限制于專利創造性評價三步法),著作權法側重于著作權的原創性和獨創性、著作權法保護作品種類和著作權種類,商標法側重于商標注冊的實質條件,商業秘密保護側重于商業秘密定義和違法責任。
其次,不同專業與知識產權的耦合點不同,對知識產權的需求內容和深度也不相同。在開設前述知識產權必修課,普及基本知識的基礎上,應結合專業特色開設相關知識產權選修課,供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和需求深入學習特定知識產權內容。對喜歡藝術創作、文化傳播、攝影、圖紙設計的同學推薦其選修著作權法和商標法,對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產品推廣應用感興趣的同學推薦其選修專利法,對計算機專業、軟件工程或者喜歡編寫程序的同學推薦選修計算機軟件保護課程,對微電子和集成電路設計專業的同學推薦選修集成電路布圖保護課程。
(三)開展創新教育,提高創新、創業能力
設定知識產權制度的根本目的是通過確立創新和保護創新最終激勵創新。開展知識產權教育,應著重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通過課程、案例、講座、實踐等多種形式的學習,使學生在專業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提升創新意識、明確創新目標、引導創新思維、探索創新途徑、培育創新成果和促進成果轉化。一是使學生理解知識產權制度所定義的原創性、創造性的要求和內涵,進而明確創新目標和發展創新思維。要重點理解著作權原創性的要求、專利創造性的要求、判斷方法(例如三步法)以及判斷技術方案是否具有創造性時應該考慮的因素。二是使學生掌握運用現有技術開展創造性研究和探索創新途徑的方法,提高創新能力。要學會檢索技術文檔等現有技術的方法,學會在科學研究中運用現有工具和現有技術開展前沿查新、課題選擇、前景預測等工作,從而提高創新起點,在此基礎上采用組合法、移植法、頭腦風暴等方法探索創新路徑并實現更高層次的創新。三是提高學生把智力成果固化為各種知識產權的能力。要重點了解專利申請文件的構成,提高技術交底書撰寫能力,使智力成果受到應有的保護。四是加強知識產權的成果轉化與創業能力培養。分享、介紹、傳授相關成功轉化和創業案例,使得學生積極轉化和實施知識產權;擴大成果推廣渠道和力度,組織擁有知識產權的學生與相關企業對接,指導學生利用自己擁有的知識產權進行創業,獲取一定收益或者預期收益,形成創新->轉化->收益->再創新->再收益的良性循環。
(四) 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
傳統的知識產權教學主要以課堂理論為主,輔以案例教學,理工科知識產權教育應將理論教學、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三者并重,并相結合。
理論教學方面,考慮到理工科學生主要是運用知識產權法律,可以適當減少法律基本理論的課時數,將教學重點放在實務部分,例如獲得知識產權的實質條件、知識產權獲取流程和保護手段。其次,加強案例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幫助學生理解法律法規的內涵。理工科學生法理功底較差,僅采用教師講授理論的傳統教學方式,學生難以理解深奧的理論和僵硬的法條。案例教學是一種將案例與理論相結合的教學法,選擇一些真實事件或者案例,根據要講述的理論設計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參與其中并帶著問題學習理論,在身臨其境中融會貫通法學理論。由于案例來源于專業學習密切相關的內容,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真正學會、理解并并靈活應用。案例教學法尤其適用于專利法創造性部分的教學,通過典型發明案例講解與學習,使學生切實理解什么樣的“新”技術方案才能達到專利法規定的“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進步”,進而理解創造性的內涵。
再者,除了校內教學,還可以利用多種教學模式和實踐途徑,加強知識產權教育并鍛煉實際能力。學校可以聘請高校知識產權教授、企事業單位知識產權部門主管、以及法院知識產權法官就各自領域的最新動態或相關經驗開展專題講座,開闊學生的眼界并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還可以組織學生到企業知識產權部門實習,學習企業知識產權與創新激勵管理方法,甚至與工程技術人員協同創新或知識產權轉化實施;到知識產權代理公司和律師事務所知識產權部門實習,學習知識產權申請文件的制作、申請流程等相關實務;到國家知識產權局以及各審查中心參觀學習,學習審查流程以及原創性、新穎性和創造性審查標準;到知識產權管理部門或者法院實習,了解保護途徑和相關程序;還可以參與到相關研究人員的課題中,對某個行業例如信息產業開展專利信息檢索、分析評議、專利地圖制作等。
四、結論
高校理工科學生的知識產權教育,應當以專業特色為背景并與專業教育和創新教育相結合,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和深入研究解決如何培養并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知識產權意識,提高知識產權申請與保護的實務能力,提高運用知識產權進行創新和創業的能力,以促進國家的科技創新,增強國家的創新能力和知識產權實力。
注釋:
田力普.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有效支撐創新驅動發展.科技與法律.2013(3).72.
吳漢東.知識產權法的制度創新本質與知識創新目標.法學研究.2014(3).100.
馬一德.創新驅動發展與知識產權制度變革.現代法學.2014(3).60.
呂亮.創新驅動發展與知識產權戰略實施.法制與社會.2015(25).227.
楊德橋.理工科高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方略研究.高等理科教育.2012(1). 60.
王珍愚、單消光.略論中國大學知識產權教育的發展與完善.法學教育.2009(4).120.
王文惠.加強高校理工專業學生知識產權教育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2(12). 110.
林紅珍.理工科高校知識產權教育的內容與模式研究.教育教學論壇.2012(28).71.
王宇紅、徐品.理工科大學生知識產權教育對策研究.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