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桂珍
【摘 要】本文介紹研究性教學法的含義及實施路徑,闡述實施研究性教學法的重要意義,明確應遵循民主原則、說服引導原則和實事求是原則,提出要處理好教材系統性與教學針對性、學生主體性與教師主導性、課堂集體指導與課后個別指導、研究性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法的關系。
【關鍵詞】民辦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性教學法;研究
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法,不少專家學者進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成果。本人在民辦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中,運用過多種教學方法,認為實施研究性教學法具有明顯的優勢,現作如下介紹。
1 研究性教學法的含義及實施路徑
研究性教學法,就是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由師生共同擬定教學內容,一起討論、分析和解決教學重點難點問題的教學方式。它是依據教學大綱,結合社會實際和學生思想實際,由師生共同擬定研究的重要問題,在教師提供參考書目、網絡資源和思考方向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學、調查和討論,獲得研究成果,最終由教師做出相應的總結評價。研究性教學法的具體實施路徑如下:
第一,設計問題。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交談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大綱,結合社會熱點和學生實際問題,精心設計若干研究專題作為研究性教學重點內容并實施。
第二,布置研究。教師向學生說明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布置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提供有關參考資料、網址信息等,提出研究性學習的要求。
第三,分組選題。學生按照自愿組合的原則,兼顧擅長寫作、社交、電腦操作、系統分析的同學合理搭配,由4至5人組成學習小組,選出責任心強的同學擔任小組長,確定研究課題和分配研究任務。
第四,準備討論。小組成員一起制定課題研究方案,閱讀參考書目,開展社會調查,進行網絡圖書資料檢索,收集、整理資料,準備討論發言稿。
第五,撰寫報告。由組長召集組員進行討論,整合研究資料,討論寫作提綱,撰寫研究性學習成果報告,制作PPT演示稿。
第六,個別輔導。教師認真批閱各學習小組上交的研究性學習成果報告,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意見,教會學生處理研究課題相關信息的方法和技巧,引導學生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式,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批判性的研究,適當啟發和提供思路,指導學生修改研究報告,完善研究成果。
第七,課堂發言。教師組織課堂研究性學習成果報告會,學習小組派代表或全體成員到課堂上匯報研究成果并用PPT演示,各小組相互交流研究經歷和經驗,允許其他同學對發言小組的研究成果提問、質疑,進行學生之間互動。
第八,總結評價。教師對研究性學習情況進行總結。總結內容包括對研究性學習內容的概括性評價,對學生參與情況、研究成果展示發言、PPT制作、研究報告撰寫水平進行評價。
通過上述路徑,實現讓學生學會學習和研究問題的目的。因為,只有通過學生自己的實踐,通過自學、調查、討論、寫作、發言等實踐環節,才能培養觀察、發現及處理問題的能力,才能產生屬于自己的正確認識,才能增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這就是本人采用以上教學路徑的根本主旨。
2 實施研究性教學法的意義
2.1 研究性教學法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研究性教學內容由教師與學生共同選擇的教學重點難點問題和學生關心的社會實際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符合青年學生的心理需求,找到學生的學習興趣點,消除部分高職大學生的學習厭倦情緒。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為了尋找問題答案,他們主動查找大量資料,對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積極認真地思考和討論,這就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課堂上老師講得條條是道、學生玩手機打瞌睡抬頭率低的現象。
2.2 研究性教學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民辦高職院校的教育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高級人才。實施研究性教學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問題研究過程,在學習討論辯論中闡述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充分表現學生的個性。學生們在討論和辯論中互相補充、互相交流啟發,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產生靈感的交匯,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2.3 研究性教學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綜合能力
研究性學習選擇的討論專題是課程教學的重點、難點和疑點問題,也是部分學生長期沒有解決好的思想問題,通過自學、討論和教師引導,使這些問題得以真正解決。通過學生親身的體驗與研究,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正確性,這就堅定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提高了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通過學生自主選題,查找資料,自行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這就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只是啟發學生思考,并不代替學生作答,也不用簡單方式把答案交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求解,這就提高了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通過小組討論,撰寫研究性學習報告,課堂發言、交流,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和口頭表達能力。小組成員一起參與研究過程,共同完成研究任務,共同登臺展示研究成果,這也就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提高了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
2.4 研究性教學法有利于教師的“教”轉化為學生的“行”
傳統教學方法,注重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唱“獨角戲”,盡管教師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但學生認真聽講并真正接受的并不多,教師勞動成果轉化率并不高。實施研究性教學法,教師講重點、關鍵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學生主動參與問題研究、作出解答,心服口服地接受課程的思想觀點,增強對課程的認同度、滿意度,使教師的教學有效地轉化為學生的思想行為。
3 實施研究性教學法應當遵循的原則
所謂教學原則,是依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已發現的教學規律,對教師提出的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研究性教學法應遵循以下原則:
3.1 教學民主原則
一般說來,民辦高職院校學生具有文化基礎知識欠扎實的特點,但教師首先應將學生視為具有獨立人格和尊嚴的個體,尊重學生,在平等合作互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教師應把自己當作學生的知心朋友,多愛護關心學生,多與學生交談溝通,了解學生思想實際。老師應把教學作為師生共同合作的平臺,啟發學生思維,鼓勵學生參與,傾聽學生心聲,采納學生的正確意見,尊重學生的不同意見。
3.2 引導說服原則
民辦高職大學生具有朝氣蓬勃、思維活躍、個性張揚的特點,同時也是人生經歷和社會閱歷較淺顯的特殊群體,他們對同一問題往往會有不同的看法,這是正常的。正因為有不同的意見,需要進行研究學習,才能使討論、辯論更熱烈更深入,才能顯示他們的個性,才會提出有創新性的見解。所以,教師應求同存異,不必去“統一認識”以顯示教師的權威,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認識。當然,對有明顯錯誤的觀點和認識,教師就要正確梳導、耐心說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持錯誤觀點學生在認識上有一個變化的過程,直到自覺接受正確的觀點認識。
3.3 實事求是原則
真理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具有客觀性,規律是事物內部本質必然的聯系,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只有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才能認識真理和掌握規律。由于思政治理論課具有政治性和權威性特征,對教師有嚴格的政治紀律要求。也許會有人擔心,一旦學生發表了違背四項基本原則的過激言論怎么辦,難道就不要旗幟鮮明地表態?這種擔心是可以消除的。四項基本原則本身就是實事求是地看問題的產物,教師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以講道理,擺事實,用充分的客觀事實證明其正確性。
4 實施研究性教學法應正確處理幾個關系
4.1 教材系統性與教學針對性
目前,高職院校統一使用教育部規定的由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家組編寫的重點教材,教材具有嚴密系統性。教師上課前應在認真研讀教材、了解體系結構、理析內在邏輯關系、把握教材系統性基礎上,針對不同時期、不同專業、不同班級學生思想狀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撰寫詳細教案并經常修改,增強教學針對性。教師在講課時應針對課堂教學情況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做到有的放矢。教師還應通過布置、指導學生自學教材有關內容,使學生通過自己閱讀教材達到系統地掌握知識的目的。如果教師片面強調教材系統性而忽視教學針對性,按教材內容平均使力,就不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4.2 學生主體性與教師主導性
唯物辯證法認為,在事物發展變化過程中,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如何,學生學得怎樣,關鍵要看學生自己,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內因。而傳統教學模式,往往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甚至抹殺學生的主體作用。其實,教師的作用對于學生來說,是主導、是外因,外因要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所以,教師只能是引導學生和幫助學生去學會思考,而不是代替學生去思考。當然,外因在一定條件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能輕視。教師主導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情境的創設以及教學方法的革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領航者、帶路人,對學生影響十分深刻。學生主體作用的充分體現離不開教師主導作用的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學生主體受益就越大。
4.3 課堂集體指導與課后個別指導
老師在課堂上組織集體指導,只能解決學生的一般性問題,在課后進行個別指導才能解決學生的特殊性問題。這就要求課堂集體指導與課后個別指導必須結合、兼顧。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處于“課時少、內容多,教師少、學生多”現狀,課后個別指導存在一定的困難,也容易被忽視。其實,課后個別指導很受學生歡迎,往往能給學生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有思想負責任的教師會利用課間與學生進行交流、課后參加學生討論,進行面對面的指導,還使用微信、QQ、郵件、電話等途徑,運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空間平臺進行個別指導。這不僅增加課后個別指導的機會,而且有效地增進師生之間的了解,融洽師生關系。
4.4 研究性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法
在目前高職院校招生規模大、學生人數多、課時少而教師人數和精力有限情況下,只能選擇有關重點內容開展專題研究性教學,而不是所有教學內容都使用這一方法。教師也不能只限于使用一種教學方法,而需要把研究性教學法與多種教學法并用,豐富教學形式,提高教學的實效果性。
[責任編輯:朱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