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源,王新愛
(保定市曲陽縣橫州鎮福秀園小區,河北 保定 073100)
規模化肉雞場大腸桿菌病的防治
牛源,王新愛
(保定市曲陽縣橫州鎮福秀園小區,河北 保定 073100)
近年來,隨著養殖模式的改變,規模化養雞場日見增多,集約化養殖結構的改變使得雞群面臨疫病的危害也越來越大,發病并非單一感染。細菌性疫病多以大腸桿菌病為主,致病性大腸桿菌是雞大腸桿菌病的病原。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著大腸桿菌,大腸桿菌是畜禽腸道的正常棲居菌,大多數菌株是沒有致病性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機體,比如,在大腸中的大腸桿菌能夠將纖維等物質消化掉,同時還能合成維生素B、K供寄主使用,并能有效抑制一些有害微生物。只有很少一部分大腸桿菌是有致病性的。但是當寄主的體質減弱時,內源性污染出現,加之外界環境的影響或應激情況下,改變了其穩定,從而引發疾病。大腸桿菌在分類上屬于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在抵抗外界環境時抵抗力中等,使用一般消毒藥都能起到應有的效果,很多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能夠有效抑制或殺滅該菌,但是致病株常常會導致耐藥性的產生[1]。雞大腸桿菌病主要發生在雛雞和成年產蛋雞開產階段,尤其對高峰產蛋雞的危害嚴重,該傳染病的發病率為 11%~69%;死亡率為 3.8%~72.9%;致死率為40.2%~90.3%[2]。其血清型較多,耐藥菌株的不斷增多,加大了防治的難度,幾次雞大腸桿菌病的大爆發給世界養禽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雞大腸桿菌病越來越引起了各國家政府、研究工作者以及養禽專業戶的高度重視。在實際防治過程中,應該根據藥敏試驗及地區情況,選擇有針對性的藥物。
大腸桿菌病是一類由大腸埃希氏菌(Escherchia Coli)的某些血清型所引起的一類傳染病的總稱,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胚胎病。一些大腸桿菌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機體免疫力低下,細菌會侵入腸外組織、器官或血液產生毒性,使其內源環境發生改變,引起細菌性疾病的發生。
1889年Klein首先發現本病,但令人是失望的時沒能分離出病原,自1894年Lingeiar分離出病原之后且詳細報道本病后,先后在瑞典、荷蘭、法國、匈牙利、保加利亞、美國、前蘇聯及其他發達國家的養禽業中發現呈蔓延之勢。近幾年我國的養禽業迅猛發展,特別是集約化、規模化養雞場的日漸增多,隨著養殖數量的增加,一些流行病和大腸桿菌病的感染率也逐步上升,必須加大治理[3]。
雞大腸桿菌病是由埃希氏大腸桿菌引起的多種疾病的總稱,包括大腸桿菌肉芽腫、腹膜炎、輸卵管炎、臍炎、滑膜炎、眼炎等病型,各種日齡的雞都能感染本病,幼雞易感性高,20~45日齡的肉雞感染和發病最多。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冬春寒冷、氣候多變、陰冷潮濕氣候條件多發。本病主要傳播途徑為呼吸道,其次才是消化道。大腸桿菌屬于條件性病原菌,惡劣的外界條件、各種應激因素和雞群密度過大、空氣混濁、過冷過熱、營養不良、飲水不潔等,都能促進本病的發生和流行。本病常與沙門氏菌、傳染性法氏囊炎病、新城疫等并發或繼發感染,本病對肉雞養殖業危害很大,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近年來隨著養雞業的迅速發展,該病的流行日趨嚴重,特別是飼養環境和飼養管理條件不良均極易導致雞大腸桿菌病的發生。
由于該病在一些雞場中嚴重發生,獸醫臨床上不得不大量應用抗菌藥物,導致大腸桿菌耐藥菌株不斷出現,耐藥譜不斷擴大,形成惡性循環。同時也加劇了抗菌藥物在畜禽體內的殘留,給養禽業的持續發展和人類的身體健康帶來潛在危害[4]。因此,結合實際的生產,開展雞大腸桿菌病的防治工作,建立有效防治雞大腸桿菌病的方法和措施,是養禽業面臨的一項重大任務。本文根據臨床實踐,結合當地實際養殖情況,綜合論述了此病的一些防治方法,希望能給養殖戶提供一些幫助,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此病的血清型較多,不同地區感染的菌株也有所不同,E.coil致病性菌株的致病因子 (或稱毒力因子viurlencefactor)主要由該病原體的三個特征所確定:侵襲力(invasiveness)、感染性(infections)和致病性潛力(pathogeniepotential);其致病因素則主要有細菌菌毛、毒素、外膜蛋白(OMP)、鐵轉運系統以及抗吞噬作用的K抗原等。E.coil為革蘭氏陰性、兼性厭氧、無芽抱的短桿菌,具有周鞭毛和菌毛。該菌主要有三種抗原類型,即菌體抗原(O抗原)、表面抗原(K抗原)和鞭毛抗原(H抗原)。目前已知E.coil的O抗原有174種,K抗原有103種,H抗原 56種。此外,也有將 H抗原分為 F41、Type-1和Fmsba型[5]。不過,引起雞發病的眾多E. coil的血清型中,以O1、02、078為常見的較強致病力的血清型分離株[6]。
2.1 流行特點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生,多發生于悶熱、潮濕、多雨時節,在冬春交替時多以呼吸道型為主,夏季以腸道型多發。因管理水平、環境衛生、防治效果、有無繼發其他疫病的影響,該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有較大差異。集約化養雞場主要疫病得到基本控制的情況下,大腸桿菌病的發生有明顯上升趨勢,已成為危害雞群主要細菌性疾病之一,應引起重視。由于該病的病原在大自然中廣泛存在,可以通過種蛋攜帶病菌垂直,即為此病發生的根源;病雞和帶菌雞是本病自然流行的主要傳染源,曾報道嚙齒動物的糞便中含有致病性大腸桿菌,水源被病雞和帶菌雞污染而成為雞群的感染來源。病雞和帶菌雞的糞便、呼吸道粘液及蛋內和蛋殼表面帶有大量的致病性大腸桿菌,常造成禽舍環境、飼料、飲水用具等的嚴重污染,這是本病傳播的一個主要原因,如果雞體抵抗外界的水平降低或處于應激狀態時,這就會導致在體內的條件性致病大腸桿菌引起內源性自身感染。各種年齡的雞群均可感染,在雛雞階段,多以急性敗血性經過,其他階段或火雞多以亞急性或慢性感染為主[7]。該病還會成為某些傳染病并發或繼發性感染疾病。80年代以來,本病不斷在我國蔓延,山東、廣東、青海、江蘇、湖南、吉林、遼寧、北京等我國大部分省、市、自治區都陸續報道發生過本病,流行范圍大,而且發病率和病死率較高(彭德旺、葛兆紅、王濤等,1995)。該病對我國養禽業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己愈來愈多地引起人們的關注。
2.2 臨床癥狀 臍炎型:主要發生于出殼不久的雛雞,多見有臍環閉合不全、臍孔周圍紅腫,并常有皮膚破損、發硬、呈黃色,時間較長者臍孔周圍發紅或呈紫黑色,后腹部腫大皮薄而發紅或呈紫青色,拉黃白色或黃綠色稀糞、極為腥臭,并將肛門周圍羽毛粘連,俗稱湖肛。病雞全身衰竭,閉眼垂翅不原走動,減食或廢絕,出殼后最初幾天死亡率較高。
急性敗血型:主要發生于雛雞和4月齡以下的青年雞,尤其是肉仔雞的發病率最高。常與腹水癥、慢性呼吸道病、傳染性鼻炎等病混合感染。特征為發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病雞表現:精神萎頓,眼半閉,縮頸呆立,兩翅下垂,腹式呼吸,減食或不食;部分病雞拉灰白色、黃白色或黃綠色稀糞;有的雞臨死前出現仰頭、扭頸等神經癥狀。病程一般為1~3d,死亡率可達50%~80%。
氣囊炎型:常見于5~12周齡的青年雞。以6~9周齡發病最多。本型常呈繼發感染,多因患慢性呼吸道病、傳染性支氣管炎、非典型新城疫時,雞體的抗病力下降,而對大腸桿菌的易感性增加,當空氣或灰塵中的大腸桿菌被吸入呼吸道而繼發本病。
全眼球炎型:一般發生于大腸桿菌敗血型的后期,為單側性或雙側性;病雞食欲減少或廢絕,呆立一隅。病初表現眼結膜潮紅、眼臉腫脹,眼前房有漿液性分泌物,眼臉腫脹嚴重時上下眼簾粘連,隨后分泌物形成黃白色干酪樣,擠出分泌物后見角膜穿孔,最終失明,因飲水采食困難而衰竭死亡。
肉芽腫型:較為少見,一般發生于肝、盲腸和十二指腸上,腸管腫脹出血,角膜上有土黃色膿腫或肉芽腫結節,約小米至綠豆大不等。腸管粘連不易分離,肝臟上可見局灶性,不規則的黃色壞死區,嚴重時整葉肝臟都可發生,本型又多與慢性呼吸道病、新城疫等病混合感染。特征為發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等,有的則未見任何癥狀而突然死亡,死雞一般表現體況良好。病雞表現:精神沉郁、食欲減退,雞冠發紅或暗紅,后腹部膨大下垂蹲伏。
滑膜炎型:一般發生于雛雞和青年雞,但發病率低,呈少數零星發病。病雞表現關節腫脹、跛行、走路極為困難,關節腔蓄積由少量黃色粘稠液,滑膜腫脹。這些類型在臨床上有時可同時混合出現幾種,有時可單獨發生(如圖1、圖2)。

圖1 精神沉郁,縮頭閉眼,羽毛逆立

圖2 關節腫大
2.3 剖檢變化 臍炎型主要表現:臍環腫大、皮下有暗紅色或黑紅色液體。卵黃囊吸收不良,充滿黃綠色稀薄液體;膽囊漲滿、肝臟腫大,質脆呈土黃色或暗紅色,有斑駁狀或點狀出血。小腸脹氣,粘膜充血或點狀出血;直腸部擴張呈囊狀充滿黃白色或黃綠色稀糞。急性敗血型病理變化以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為特征,肝臟腫大或大出血。腸道發炎,腸管粘連,并有淡黃色或橙黃色腹水。氣囊炎型多見于胸氣囊和腹氣囊壁增厚、混濁、囊內常含有黃白色干酪樣滲出物。有的病例呈現肺水腫。有時可見氣囊炎、心包炎和肝周炎同時發生。肉芽腫型剖檢變化為:腸管、腹腔發炎,相互粘連,死亡時間稍長著腹壁、腹膜及腸管變為褐綠色腐敗,氣味腥臭,在腹腔內有時會看到一些如雞蛋大小的黃白色干酪物。
氣囊壁混濁、厚,呈灰黃色,有黃白色干酪樣滲出物附著;心包膜增厚,附著有大量滲出物,腹腔粘連,心包內積有多量的淡黃色膠凍樣物;肝臟腫大、心包積液,心肝等內臟器官表面均覆蓋一層乳白色纖維素膜(圖3、圖4、圖5),腹腔內有許多纖維素性滲出物,腸系膜粘連,打開腹腔可聞到一種腥臭味。

圖3 心包炎

圖4 氣囊炎,心包炎

圖5 纖維素性肝周炎
2.4 實驗室檢測
2.4.1 細菌顯微鏡檢查 取采集的心臟、肝臟組織觸片進行革蘭氏染色,鏡檢見散在的或成對兩端鈍圓、中等大小的革蘭氏陰性小桿菌。
2.4.2 細菌分離培養 從所采得病料中分離到的細菌,在電熱恒溫培養箱中培養24h后,在普通營養瓊脂(肉湯100ml,瓊脂2~3g。直接高壓滅菌15磅30min。待瓊脂冷至50~60℃倒板)平板上形成圓形中等大小、隆起、光滑、濕潤、不透明、邊緣整齊、灰白色的小菌落。在麥康凱瓊脂平板(麥康凱瓊脂配制:蛋白陳20h,氯化鈉5h、乳糖10h,膽鹽5h,瓊脂20~25g,蒸餾水1000ml,1%中性紅水溶液5ml。將蛋白胨、氯化鈉、乳糖、膽鹽加入500ml蒸餾水中加熱溶解。將兩液趁熱混合,調pH值為7.4,過濾分裝,高壓10磅20min。)上長出中等大小、亮紅色或深紅色的圓形菌落,呈邊沿整齊或隆起,表面光滑濕潤,直徑為1.5~2.0mm,并向培養基內陷生長。伊紅美藍瓊脂:將病料直接接種在麥康凱平板上.置37℃恒溫箱培養24h后觀察大腸桿菌呈黑色或黑紅色帶有金屬光澤的圓形菌落 (伊紅美藍瓊脂成分:營養瓊脂100ml,乳糖1g,2%伊紅水溶液2ml,0.5%美藍1ml。)大腸桿菌分解乳糖產酸使pH降低,伊紅和美藍結合成藍黑色或紫紅色化合物。故菌落被染成紫黑色或紫紅色。另外伊紅和美藍抑制革蘭氏陽性細菌生長。
2.4.3 生化試驗 分離到的菌株均能發酵葡萄糖產酸產氣,大部分能發酵甘露醇、乳糖,部分分離菌株可發酵衛矛醇、棉子糖、木糖以及山梨醇。賴氨酸、鳥氨酸呈陽性,苯丙氨酸呈陰性。分離株均不水解尿素,不利用構滁酸鹽,不產生硫化氫,甲基紅(IVY R)試驗陽性,V-P試驗陰性。
2.4.4 藥敏試驗 依據各地區的實際情況選擇一些藥物,如喹諾酮類、磺胺類、氯霉素類等抗生素做一些藥敏試驗。
由于雞大腸桿菌的血清型較復雜,影響發病因素較多,細菌對藥物易產生耐藥性及常發混合感染等,對于雞大腸桿菌病防治必須采取綜合性防治措施,通過幾年的試驗研究與防治實踐證明,以下措施有助于控制本病的發生與減少由本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
3.1 保證規模化養雞場的環境清潔
3.1.1 制定人員和物品進出的管理制度和獎罰制度 充分發揮規模化養雞場消毒室的作用,工作人員、飼料、用具等必須經過消毒室嚴格消毒之后才能進入,非工作人員、外來畜禽產品是不允許進入養雞場內。同時,在雞場內必須嚴格分開生產區和生活區,凡是在本養雞場的生產區工作的員工不能接觸或參與本養雞場之外的任何養禽工作,如果這些員工不遵守這些相關的制度,養雞場有關負責人就可以根據制度給予其嚴厲懲罰,從而使養雞場的正常生產得到充分的保證。
3.1.2 嚴格分開養雞場內凈道和污道 凈道是供飼養員、運料車走的,而污道是供雞場內的產品走的,這些產品有雞糞、淘汰雞、雞蛋等。在養雞場的上風口建生產區、藥品庫和儲存庫,而在下風口建獸醫室、糞便發酵池等。
3.1.3 大力推行全進全出制和飼養員一貫制 將同一批次的雞放到一起養,嚴禁將不同批次的雞混養。每將一批雞轉移或出售之后,應該將雞舍、用具等徹底清洗干凈,消毒時用1%~2%的燒堿或火焰消毒,然后每立方米空間用25ml甲醛和25g高錳酸鉀熏蒸,在消毒的過程中,注意室溫要高于15℃,門窗緊閉的時間應該在48h以上。消毒之后,將該空間空置至少20d,然后才能將下一批雞放入[8]。在安排飼養員方面,應該盡量保證飼養員隊伍的穩定,不要經常更換飼養員,這樣才能有效地將交叉感染和應激的發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3.1.4 做好雞苗進場前的消毒工作 如果養雞場從外場引進雞苗,那么有關負責人就應該首先對產地的疫情和飼養管理情況有一個詳細的了解,在確定沒有垂直傳播疾病之后才能夠將其引入。雞苗到達養雞場之后,不要將其直接放入雞舍,而應該先在指定的地點進行消毒,將其隔離起來,經過認真觀察沒有異常情況后才能將其放入雞舍。在對雞體進行消毒時可以選用0.3%的過氧乙酸溶液,從而將疾病發生的幾率減少到最低限度。
3.2 制定養雞場恰當正常的防疫消毒工作流程
3.2.1 做好飲用水的配置工作 每天早上在放入飲用水之前,應該將水槽徹底清洗一遍。為了使飲用水中的細菌含量得到有效降低,可在飲用水中加入漂白粉,漂白粉的標準是氯含量為(3~10)×10-6,也可以使用0.01%的高錳酸鉀溶液飲水。
3.2.2 做好雞舍內的除塵和消毒工作 按照一定的周期給雞舍除塵和消毒。過氧乙酸是最好的帶雞消毒的藥物。相關報道顯示,用0.3%的過氧乙酸溶液噴霧能夠有效減少空氣中的大腸桿菌,并降低大腸桿菌的發病率。每升空氣中所含的大腸桿菌量可以從原來的596個減少到240個,達到了40.3%的除菌率,發病率也從原來的18%較低到11%[9]。一般情況下,在帶雞噴霧消毒時,應該保證每星期兩次;特殊情況下,可以每天 1~2次,夏天時結合防暑降溫,能夠達到更加良好的效果。冬天時最好是在中午對帶雞進行消毒,在使用過氧乙酸消毒時,應該特別注意,千萬不能在雞群接種活疫苗的當天和前后各1d使用。同時,過氧乙酸特別容易分解,在使用過程中應該現用現配,不能存放太長時間。
3.3 做好免疫,加強藥物治療工作
3.3.1 制備有效菌苗進行免疫接種 由于雞大腸桿菌血清型較多,各地區、各雞場致病菌株的血清型均有不同,用此,國內尚無通用的菌苗供應,常發病地區或有條件的雞場可用從發病雞分離鑒定的致病菌株,制成滅活氫氧化鋁佐劑菌苗免疫雞群雛雞在7日齡左右皮下或肌肉注射0.2~0.3ml/只,10d后可產生免疫力。免疫水平的測定可用制苗菌株制備的敏化血球,采用IHA試驗,測定免疫雞血清抗體。由于疫苗在我國應用推廣有難度,一般的養殖戶的養殖條件達不到。所以通過疫苗預防此病還有待進一步考究。通過藥物治療本病就成了首選。
3.3.2 消除應激因素,提高雞群抗病能力 應盡量減少影響雞自身抗病力的某些應激因素,如雞舍溫度、濕度、氨氣、過度擁擠、通氣不良、免疫接種及某些維生素缺乏等。雛雞在15日齡后應在飼料中增添維生素AD3,含硒維生素E及維生素C,以提高雞只抗大腸桿菌感染及抗應激能力,必要時可在飲水中補充某些多維素或含電解質多維素制劑。實踐證明,上述幾種維生素對防治本病具有良好的輔助作用。
3.3.3 選擇有效抗菌藥物,減低耐藥性 藥物防治仍是防治雞大腸桿菌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應在致病菌株進行藥敏試驗的基礎上,選用高度敏感藥物用于雞群,為減少抗藥性的產生,避免某一種抗菌藥的長期使用。對于以預防為目的或發病早期投藥時,可選用主要在腸道發揮作用的新肥325、慶大霉素或卡那霉素,對已出現菌血癥或病變的雞群可選用氟哌酸、菌必治或百病清等喹諾酮類抗菌藥物、喹乙醇制劑等,以控制進入實質器官內的大腸桿菌,減少由敗血癥引起的死亡。3.3.4 控制其它病原體的混合感染 采用合理的免疫程序,做好新城疫、腎型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法氏囊病的免疫接種;用敏感藥物控制支原體感染及球蟲病的發生。如出現混合感染時,可同時應用抗大腸桿菌藥物和抗其它病原的藥物,以提高治療效果,減少由混合感染而造成的損失。
3.3.5 在治療規模化養雞場的發病雞時,可以使用大腸埃希菌敏感藥物 因為大腸埃希菌會不間斷地產生耐藥性,因此應該積極做藥物敏感性試驗,從而有效避免用藥無效的現象產生。常用藥物的使用方法是:氟哌酸拌料或引水,連續使用5~7 d,每千克的用量是1g;慶大霉素拌料或引水,連續使用5~7d,使用率是0.2%~0.5%[10]。綜上所述,規模化養雞場產生大腸桿菌病是一個極為常見的現象,養雞場工作人員應該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尋找更多的大腸桿菌病的綜合防治技術,有效降低養雞場的損失,促進養雞場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顯著提高。
由于本病的病原菌是條件性致病菌,也是機體內的常在菌,做好環境消毒的同時,更要做好免疫工作,提高雞群整體的抗病能力,增強機體本身的防御能力,減少病原的傳播,根據此病的流行特點提前預防,抗生素交叉使用,避免抗藥性的出現,降低此病帶來的經濟損失,為綠色養殖保駕護航。
[1] 沈永恕,吉慶云,馬曉海.復方中藥“禽痢康”對雞大腸桿菌病的療效試驗[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09(5).
[2] 惲時鋒,潘震寰,鄭明球.雞大腸桿菌病研究進展[J].畜牧與獸醫,1998,30(6):277-280.
[3] 齊鳳云.濱州地區規模化雞場大腸桿菌分離鑒定和診療措施[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2.
[4] 丁曉陽,劉志實.動物抗菌藥物使用及耐藥性研究[J].畜禽業,2005(5):34-35.
[5] 劉業兵,高松.禽病原性大腸桿菌 I型菌毛單克隆抗體的研制及其對分離株的檢測 [J].中國獸醫學報,2000,20(2):148-151.
[6] 王晶鈕.陜西省雞致病性大腸桿菌生物學特征和免疫防治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1997,(2):97-101.
[7] 吳春霞,韓瑩.雞大腸桿菌的流行特點及防治措施[J].山東畜牧獸醫,2013(33):44-45.
[8] 王天衛,李平凡.肉雞大腸桿菌病的發病原因及防治對策[J].河南畜牧獸醫(綜合版):2012(5):29-30.
[9] 戴秀蘭,闕廣良,梁家攀.雞大腸桿菌病的綜合防治對策[J].湖北畜牧獸醫,2009(9):27-28.
[10] 周士悅,王文斌,徐方杲,等.規模養雞場大腸桿菌病的防治[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05(12):28-29.
S858.31
C
1673-1085(2017)01-0032-06
2016-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