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斯
建設美麗鄉村
秦 斯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做出了未來30年兩個階段發展目標的戰略部署。其中,連續兩次使用“美麗”兩字。在第一階段目標中提出:“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鄉村目標基本實現”;在第二階段目標中提出:“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把“美麗”這個形容詞作為國家發展的一項目標提出來,并寫入執政黨的報告,其涵深邃,其義重大。
建設美麗中國,首先要建設美麗鄉村。在中國,盡管城鎮化進程加快,統計常住人口已經有一半多在城鎮居住或就業。但是,由于人口基數大,再放開二胎,農村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在短期有可能略有上升。設想到2035年國民的真正城鎮化率(戶籍人口)達到70%,還將有4.23億人口生活在農村。如果屆時農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還不能真正美麗起來,那么,整個中國就無法實現兩個階段的目標。況且,目前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差、公共服務欠賬多、公益事業不發達;有學歷、有見識、觀念新、年富力強的青年紛紛涌入城市,農村常住人口結構還在向不利于美麗鄉村建設的趨勢發展;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收入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建設美麗鄉村、美麗家園的經濟基礎仍然薄弱;城市垃圾下鄉,污水和大氣污染侵襲農村的現象在短期還不可能得到徹底解決。這些情況表明,建設美麗鄉村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在2035年前,如果從總體上啃不下這塊“硬骨頭”,農村就必然要拖建設美麗中國的后腿。由此可見,建設美麗鄉村,任重道遠。
建設美麗鄉村,要“美麗”到什么程度?這是個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從表面上說,建成的美麗鄉村,要有很好的外在美,山水田林路要有個樣板,農民村舍要有個容顏上的改觀,讓人看了賞心悅目,產生快感。從實質上說,應該包括農村的內涵美和農民的心靈美。這兩個層次的融合,未來的農村應該是自然生態美、村舍環境美、家居裝飾美、村民心靈美,農村要成為宜人、宜居、宜業的廣闊天地;把新一代農民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國家主人。
建設美麗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的目標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五個方面標準,都與鄉村美麗與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可以設想,在一個生態遭破壞,環境污染嚴重,村容村貌臟亂差,人們思想保守自私落后的村落,產業不可能興旺,自然及人文條件不可能宜居;這樣的村落,自治、德治、法制都會有問題;生產力發展受阻,生產關系不融洽,村民也不可能富起來。因此,振興鄉村,首先要建設美麗鄉村。換一個角度說,建設美麗鄉村,是振興鄉村的基礎和先行條件。
建設美麗鄉村,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大自然的形成和存在,有其自然規律,人們可以利用它、保護它、改善它,不可破壞它。如果逆自然規律行事,必將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經濟與社會就不可能持續發展,美麗鄉村的目標也將成為海市蜃樓。因此,一定要糾正過去沿襲多年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先發展、后治理”的錯誤觀念,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觀念,做決策、上項目、發展生產,一定要滿足順其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底線要求,決不可見利忘義、竭澤而漁,違背自然規律進行掠奪式索取。大自然多年形成的良好生態,在不經意間就可能遭到破壞。但是,要想恢復起來,就難了,有的甚至是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在這方面曾有過的深刻教訓,一定要汲取。
建設美麗鄉村,當務之急是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推進能源的合理利用和消費革命,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重點是治理環境污染。應加速推進畜牧、漁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生產,開展生產廢物的資源化利用;種植業應大幅減少化肥、農藥的用量,減少面源污染;控制生產生活的垃圾總量,并且做好無害化處理。同時,要下功夫抓緊解決城市垃圾下鄉、廢水廢氣污染農村的問題,從源頭上控制城市對農村生態環境的輸出性破壞。在村落改造、修繕中,要切實落實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充分體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標準。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硬措施,還村落一個寧靜、和諧、美麗的自然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