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生
葡萄酒與中國的歷史淵源
蘇文生
深紅色的葡萄酒漿,傾入晶瑩剔透的水晶杯,總能營造出西洋式的浪漫典雅。
葡萄,在植物學分類上屬于葡萄科、葡萄屬。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有數千個可以釀造葡萄酒的葡萄品種,但可以釀制上好葡萄酒的品種只有五十種左右,它們基本上都是“歐洲種”葡萄的后代。
有一種說法認為,葡萄馴化和葡萄酒釀制起源于距今7000年前的南高加索、中亞細亞、敘利亞、伊拉克等地區,后來因為戰爭和移民等因素初傳埃及,后傳至希臘、羅馬,羅馬人又把它傳到了高盧(法國)及萊茵河流域。葡萄和葡萄酒,幾乎與整個西方早期文明史如影隨形。
在古埃及,古王國時期(公元前2686~前2181年)有二十九座墳墓和一座神廟的壁畫上描繪了釀造葡萄酒的場景,其中涉及了葡萄酒釀造的十二個環節,后世釀造葡萄酒的標準程序,此時已具雛形。
從公元前十六世紀開始,古希臘就有了園藝作物“以葡萄和橄欖樹尤為重要”的記錄。葡萄酒不但是古希臘的大宗出口商品,也是宗教儀式不可缺少的一種物品。據統計,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中提到葡萄藤或葡萄的地方至少有三十幾處,描寫葡萄酒或甜酒的地方更是多達數百處。
古羅馬政治家加圖著的《農業志》記載,羅馬共和國后期亞平寧半島的農業經濟是以“生產佳酒且產量豐富的葡萄園居第一”。
代表著純正地中海文化特征的葡萄酒,也出現在中國古詩中。源于西方的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在歷史上和中國有著悠久淵源。
“苜蓿隨天馬,蒲桃逐漢臣?!边@句詩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劉司直赴安西》,其中的“蒲桃”指的就是葡萄,也作“葡陶”“蒲萄”。

張騫出使西域,曾至大宛國(首都在今土庫曼斯坦共和國阿斯哈巴特城)?!妒酚洝ご笸鹆袀鳌吩疲骸按笸鹪谛倥髂?,在漢正西,去漢可萬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有蒲陶酒,多善馬?!痹诘乩砩吓c古代伊朗(中國文獻稱之為安息)比較接近的西域,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掌握了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的技術,盛產葡萄和葡萄酒。
新疆吐魯番鄯善縣洋海墓地出土了距今約2500年前的一株葡萄標本,它屬于圓果紫葡萄的植株,其實物為全長1.15米、每節長11厘米、扁寬2.3厘米的葡萄藤。近年,新疆蘇貝希墓葬考古也發現了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的葡萄籽,專家認為,最晚在那個時候,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已經傳到了西域。
1975年,在新疆天山北麓的一座古墓中,發掘出了西漢時期的釀酒器具一套,其中有球形青銅壺、扁形陶瓷發酵器和木制的壓榨葡萄的工具。1985年,在吐魯番火焰山公社以北哈拉和卓的一座西漢古墓中,在死者木棺的底部出土了許多古代葡萄藤。如前所述,史學巨著《史記》大量記載了西域盛產葡萄和葡萄酒的史實,而前、后《漢書》有關西域的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的記載也很豐富。《后漢書·西域傳》云:“伊吾地宜五谷、桑麻、蒲萄?!币廖峒唇窆?。東漢王逸的《荔枝賦》描寫道:“大哉圣皇,處乎中州,東野貢落疏之文瓜,南浦上黃甘之華橘,西旅獻昆山之蒲桃,北燕薦朔濱之巨栗,魏土送西山之杏?!边@里的“昆山”就是西域昆侖山,說明這里在東漢時期已經把蒲桃(葡萄)當作重要的貢品上貢。
中國也有本土的野生葡萄?!对娊洝防锾岬降摹拜恰?,就是某種葡萄屬植物。由此可知,自商朝起,我們的先人就已經知道采集和加工、食用各種野生葡萄,可能也有少量的將野生葡萄釀成酒的情況,但并不是普遍現象。一般認為,內地的葡萄酒釀造技術,是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帶過來的。雖然從那時起,內地就有葡萄種植的零星記錄,不過一直到后漢三國時期,葡萄和葡萄酒在內地仍然是稀罕物。據說,有個叫孟佗的人賄賂了宦官張讓(東漢桓帝、靈帝時的宦官,“十常侍”之一)一壺葡萄美酒,便得到了涼州刺史的大官。當時鮮食的葡萄也是稀罕物,宮里人如果能得到皇帝賞賜的葡萄,那簡直就是無上的榮光,“轉餉親戚,以為奇珍,得者不敢輒食,乃歷數家?!?/p>
公元640年,唐太宗派名將侯君集率兵平定了高昌(高昌古城在今新疆吐魯番附近)。高昌是西域傳統的葡萄酒產地之一,平定高昌之后,唐太宗命令當地每年向朝廷進貢葡萄和葡萄酒。在當地的許多唐代遺址里,發現了成排的陶制大缸和大甕,大缸外用10厘米厚的膠泥裹護著。這些大缸看來是用來釀造葡萄酒的,大甕則是用于貯藏葡萄酒的。此外,唐太宗還從高昌引種了一個著名的葡萄品種——馬乳葡萄,并嘗試自釀葡萄酒:“收馬乳葡萄實于苑中種之,并得其酒法。上自損益造酒。酒成,凡有八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既頒賜群臣,京師始識其味?!弊詮鸟R乳葡萄種進了唐宮禁苑,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呈爆發性的發展趨勢。
盛唐時期,葡萄美酒盛行,這就有了王翰的那首著名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當時,文人學士相聚在一起,一邊暢飲葡萄美酒,一邊寫詩作文、議論經史,成為一種時尚。李白以“斗酒詩百篇”而被譽為“詩仙”。給李白催詩的酒到底是什么酒,大概很難考證,或許就是葡萄酒。李白在好幾首詩詞中,都吟誦了葡萄或者葡萄酒,如“憶我初來時,蒲萄開景風”“匈奴系頸數應盡,明年應入蒲萄宮”“蒲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等等。據統計,在流傳下來的唐詩中,有關葡萄、葡萄酒的就有五六十首,作者包括詩人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陳子昂、韓愈、柳宗元、元稹、劉禹錫、岑參、孟郊等。
另外,從工藝史的角度來看,唐代的葡萄紋圖案非常豐富,錦緞、壁畫、銅鏡等載體上都經常能看到葡萄紋圖案。由葡萄、牡丹、蓮花、石榴等花果組合構成的卷草圖案,也稱“唐草”,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圖案紋樣之一。這些在唐詩里也有反映,如岑參的《胡歌》里有“葡萄宮錦醉纏頭”;施肩吾的《古曲五首》里有“朝織蒲桃綾”;李端的《胡騰歌》里有“葡萄長帶一邊垂”;曹松的《白角簟》里有“蒲桃錦是瀟湘底”等。
到了元朝,關于葡萄酒的記載稍微多了一些。《馬可·波羅游記》第105章“涿州大城”中描述說,從北京西南的涿州出發向西走,“沿途皆見有環以城垣之城村,及不少工商繁盛之聚落,與夫美麗田畝,暨美麗葡萄園,居民安樂?!钡胤街尽段鼋蛑据嬝芬草d,大都物產有葡萄,而且明確地說是馬乳葡萄,“有如馬乳者進上而紫,小核”。大都西北的昌平也有葡萄種植與葡萄酒的釀造。但總的來說,元代還談不上盛行葡萄酒文化。
明代葡萄品目較多,文獻記載中有“水晶葡萄”“紫葡萄”“綠葡萄”“瑣瑣葡萄”(一種產自新疆、果粒只有胡椒大小的葡萄)等葡萄品種,而且這些葡萄的產地不僅限于中原,南方一些地區也栽培了適合當地條件的品種,但似乎并沒有普遍用于釀酒,而主要用于鮮食、制糖和做醋?!侗静菥V目》介紹葡萄的功用,主要在于它的治療效果,比如說,兒童常食瑣瑣葡萄,可免生痘。
清代,葡萄酒也是稀罕物。乾隆皇帝曾經問蔣友仁(法國傳教士,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者之一)喜不喜歡喝中國的酒,蔣友仁回答說不習慣,遇有節慶日,他們會喝從歐洲老家運來的葡萄酒,平時,則是自己種點葡萄,自己釀酒喝。
19世紀末,也就是葡萄酒因唐朝的滅亡而衰落一千年后,葡萄酒文化又迎來了它在中國的復興,我國出現了新型葡萄酒生產企業,開啟了中國葡萄酒的近代工業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