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新華
李克強總理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實體經濟從來都是我國發展的根基,當務之急是加快轉型升級”,并且把推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作為今年的重點工作任務之一。如何有效實現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呢?關鍵在于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隨著中國工業化的推進、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鎮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必然導致消費結構演進升級,人們對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從而刺激服務業更快發展,形成經濟服務化即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提高、逐步成為主導產業的趨勢。這是中國經濟結構向好的突出表現,也是中國近年來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就業不僅沒有減少甚至有所增加的主要原因。
但是,我國輿論界卻出現指責中國第三產業更快發展的聲音,把發展服務業與振興實體經濟對立起來,認為重視、支持發展服務業是輕視、否定制造業的重要基礎作用,是要去工業化,更多發展虛擬經濟。這種看法存在多重誤解:
一是把服務業與制造業和實體經濟對立起來。其實,服務業與制造業和實體經濟不是完全隔絕對立的,從研發、設計、交通、通信、物流、咨詢、商貿到餐飲、看病、理發、擦皮鞋、各種維修、護理等許多生產性服務和生活服務,大多應該屬于實體經濟。
而且,不能把制造業只看成產品的直接生產,其實還包括很多環節。中國制造業發展現在面臨的最重要任務是提高在世界產業價值鏈中的地位,優化升級進入高端。高端是什么?就是制造業供產銷中的供和銷,也就是上游的研發、設計、供應和下游的物流、品牌、銷售、服務,而這些活動絕大部分是生產性服務,恰恰是中國最薄弱、最需要發展加強的環節。由此可見,制造業與服務業存在互相滲透、相互融合的關系,制造業的優化升級更是離不開服務業的發展。
二是把服務業等同于虛擬經濟。從以上說明可知,服務業是不能與虛擬經濟畫等號的,因為有些服務是屬于虛擬經濟,而有些服務屬于實體經濟,重視發展服務業并不就是只重視發展虛擬經濟。
三是把經濟服務化看成是去工業化。不能把工業化與服務化對立起來,世界上制造業先進發達的國家,服務業比重都在70%-80%以上。中國產業結構演進正趨向服務化,第三產業的比重會越來越高,第二產業的比重會有所下降,但這決不意味著要去工業化。工業化是服務化的基礎,中國工業化還沒有完全實現,還必須在推進服務化的同時繼續推進工業化。
實體經濟是整個國民經濟的物質基礎,中國必須始終毫不動搖、堅持不懈地發展。但重視發展實體經濟絕不意味著不要或者輕視發展服務業。中國現在已經到了需要加快發展服務業的階段,必須在堅持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的同時,加進第五化——經濟服務化,努力實現“五化”協調發展。只有這樣,中國要實現的現代化才是完整、高水平的。▲
(作者是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