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叁富+耗才清
摘要:針對近10年來怒江州實施百萬畝林果基地、瀘水縣新種植泡核桃70多萬畝的實際,闡述了核桃幼林下續斷規范化栽培技術,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好核桃林地空間價值,提質增效。一方面通過復合經營有助于改善核桃林土壤肥力,提高核桃產量;另一方面拓寬中藥材收入渠道,增加了農民收入。
關鍵詞:核桃幼樹下;續斷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6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23-0034-02
1 引言
在云南怒江州地區,核桃作為當地木本油料和干果樹,其栽培史已經長達200年之久。核桃樹有著極高的開發利用價值,在當地地區有著“養老樹”或者“致富樹”的美譽,發展核桃生產具有重大的意義。瀘水縣近10年來發展種植泡核桃70多萬畝,已成為該縣脫貧致富的好樹種。為了讓山區群眾盡快產生效益,實現雙贏的效果。通過核桃幼樹下續斷規范化栽培試驗,研究出了云南瀘水縣核桃幼樹下續斷規范化栽培技術。
2 續斷簡介
續斷是川續斷科植物川續斷的根,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味苦、甘、辛、微溫。能夠止崩漏、強筋骨、補肝腎、利關節,可以用來作為治療風濕痛以及跌打損傷等病痛的良藥。續斷在生長方面對土壤環境要求不高,有著較強的適應能力,一般土壤土層較厚、排灌良好、富含腐殖質、保肥保水良好的中性沙質土壤都能夠用來作為該物種的種植地,其中黑泡土、夾砂土、油砂土是最佳的種植土壤,而粘土地或者一些容易積水的土壤則不適宜種植,甚至影響種植品質和產量。另外,土地要進行輪作,適宜在海拔1200~2500 m的區域種植。
3 規范化栽培試驗示范基地概況
核桃林下續斷規范化栽培試驗示范基地位于瀘水縣稱桿鄉王瑪基村,地處東經98°55′36″,北緯26°12′,平均海拔2226 m,總面積2畝,年均氣溫13.5 ℃,年均降雨量2060 mm,屬東北坡,坡度30°,該地塊具有疏松的沙質壤土,有灌溉條件。
4 試驗材料與方法
4.1 試驗材料
2015年3月從瀘水縣晨升藥材種植農民合用社購買2 kg續斷種子(純度大于或等于90%,凈度大于或等于90%,發芽率大于或等于85%的種子),存放林科所辦公室在陰涼處,備于2015年4月播種。
4.2 試驗方法
4.2.1 栽培試驗基地清理、整地、土壤處理
(1)在進行整地的時候需要以1~2 kg/畝的50%多菌靈對土地進行消毒處理。
(2)按照500 kg/畝農家肥或者50 kg/畝復合肥的標準來施加到土壤中,耕地深度應該控制在25 cm以上,用鏟鋤將土細碎,拾出雜物,開挖成條狀溝,溝深5 cm,寬8~10 cm,行距20 cm×20 cm。
4.2.2 播種
使用47 ℃的溫水對種子進行8~10 h浸泡處理,為了播種均勻,把經浸泡的種子撈出晾至種子表面無水時,摻拌適量的細沙或過篩細土拌種,即可點播,每塘4~6粒,覆土厚度控制為1~2 cm,株距控制為20 cm×20 cm。基于王瑪基屬于地勢較高、較寒冷地區實際,續斷項目于2015年4月12日組織進行了播種。在一些地勢比較低的地區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選擇秋季播種。
5 撫育管理
5.1 圍欄
將種植地四周進行圍欄,防止人畜踐踏和破壞。
5.2 定苗
續斷出苗一般是在播種之后的20 d左右,在幼苗生長到5 cm高就可以進行間苗,間苗的標準為2株/穴;在幼苗達到10 cm可以定苗操作,其標準為1株/穴;間出的一些幼苗可以作為補苗或者移栽處理,一般為了確保其成活率陰雨天移栽較為合適。
5.3 進行松土除草
在株行間用鋤淺松土,并除掉株行間雜草,苗間雜草用手撥掉,注意勿傷根和葉。根據實際情況,一般第一年松土除草3~4次,第二年2~3次。
5.4 灌水
視土壤潮濕情況,整地前2~3 d對地塊進行灌溉,保證土壤濕度,以確保出苗。為了節省灌溉勞力也可雨后土壤較潮濕時進行。播種后若遇干旱應該根據土壤缺水度,進行適量灌溉。
5.5 施肥
定苗后結合松土除草每畝施復合肥30 kg;第二年開春后,3月份,結合松土除草每畝施復合肥30 kg。每次施肥都要灌足水。
5.6 剪頂
播種后,當續斷生長到20 cm時,除留種備用外的植株外,應立即剪頂,一般植株高度控制在14~15 cm左右,對于一些枝葉比較茂盛的植株可以將其部分葉片切除,從而降低養分的耗費,對根生長帶來促進作用,目的是培養健壯根莖,增加產量。根據實驗結果表明,此方法可提高比一般不剪頂10%~15%的產量,是目前提高續斷產量的主要技術之一。
6 病蟲害防治
6.1 根腐病
該病在高濕氣候條件下比較容易發生,一般表現為植株根部腐爛、上部枯萎。防治方法:通常最常見的預防措施為保持土壤良好的通風排水性能,種植區域選擇涼爽環境,雨水多的季節需要開挖排水溝,種植土地要輪作。在進行整地的時候需要以每畝1~2 kg的50%多菌靈對土地進行消毒處理。植株出現病癥的初期應該噴灑0.2% 50 kg/畝立枯凈水溶液來進行防治,當然噴灑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也能夠有一定防治效果。
6.2 蚜蟲
夏秋季危害嫩葉、花莖,使得葉子出現干枯、變黃的狀況,對植株是非常不利的。防治方法:對田間的雜草要徹底清除,另外在發病期間用40%樂果以1000~1500倍水溶液進行連續多次噴霧殺蟲。
6.3 小地老虎、螻蛄等地下害蟲
咬斷幼苗、根莖,防治方法:①清潔田園,秋季、春季翻耕所選種植地,讓土壤曝曬,可殺死大量幼蟲和蛹,4~10月,田間掛剎燈、黑光燈等誘殺成蟲。②每畝用90%晶體敵百蟲180~200 g,拌炒香的米糠8~10 kg,撒于田間進行誘殺或人工捕殺幼蟲。
6.4 紅蜘蛛
附在葉背吸食葉汁,輕則紅葉,重則落葉,葉呈火燒狀,高溫干旱時易發生。可用波美0.2~0.3度的石硫合劑噴霧防治。
7 采收、加工
7.1 采收
續斷一般從種植起第2年就可以采收,采收的最佳時期為霜凍前,因為該時期的斷續根部具有豐富的營養成份,品質比較好。在采挖的時候,首先需要把地表上莖葉去除,然后才將根部挖起,清除根部的泥土等雜物。
7.2 加工
用微火或者日曬使得鮮續斷達到半干狀態,將其堆置在一起,上部覆蓋上麻袋、棉絮,使其“發汗”變軟,然后再次烘干或日曬,除去其須根之后就能夠分級、包裝、出售。
8 結論
近十年來,怒江州新種植的人工核桃幼林地200多萬畝,適宜核桃林下種植續斷的有100萬畝左右,進行核桃林下種植續斷復合經營,將充分利用核桃林地空間價值,提質增效。一方面通過復合經營有助于改善核桃林土壤肥力,提高核桃產量;另一方面增加收入渠道,增加了農民收入。通過核桃林下續斷規范化栽培試驗示范,采用了圍欄、定苗、剪頂等技術,此方法可提高比一般不剪頂10%~15%的產量,是目前提高續斷產量的主要技術之一。該方法操作簡單,易于推廣。為怒江州退耕還林及宜林地合理開發續斷、推廣林下續斷種植奠定了理論基礎,為怒江州山區林業產業發展提供了藥材選擇。
參考文獻:
[1]郭巧生.藥用植物栽培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劉合剛.藥用植物優質高效栽培技術[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1.
[3]川續斷.云南名特藥材種植技術叢書[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3.
[4]吳春雷,張志峰,劉 園.川續斷植物的研究進展[J].成都醫學院學報,2009,4(1):66~70.
[5]王俊英,郜玉鋼.林藥間作[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10).
[6]任成忠.中國核桃栽培新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