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胡煒

摘要:結合肇慶市實際情況,在確定監測范圍、監測對象的基礎上,提出了肇慶市森林撫育成效監測具體的監測方法和內容,即通過定期觀測樣地上森林林分因子的變化數據,來分析林分生長、林分健康、森林土壤結構、森林生物多樣性等綜合評價森林撫育成效。
關鍵詞:森林撫育;成效監測;方法;內容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23-0089-02
1 引言
森林撫育成效監測是制定科學合理撫育措施的重要基礎。2011年4月,國家林業局確定了包括廣東、廣西、江西、福建、海南等省(自治區)9個森林撫育補貼試點單位,試圖通過不同的撫育措施,探索適合各地區森林經營的撫育措施,并對撫育后的綜合成效進行全面監測和評估。
森林撫育是森林生態系統經營的一項重要措施,是依據合理密度理論,根據林分發育、自然稀疏規律及森林培育目標,適時伐除部分林木,擴大保留林木生長空間,改善林分環境條件的有力手段[1~3]。開展森林撫育成效監測工作,是為更好的研究森林撫育對森林資源變化和生態狀況的影響,評價森林撫育的實施成效,為森林經營單位開展森林撫育合理經營提供理論基礎[4]。肇慶市于2016年1~10月開展2014年中央財政森林撫育補貼項目成效的首次監測工作,監測工作以肇慶市實際情況出發,采用適合本地區森林撫育成效監測的方法及內容進行監測。
2 監測方法
本次監測中采用樣地組調查法。通過定期監測復位樣地上森林林分調查因子的變化及森林撫育過程中經濟和社會資源投入,獲得評價森林撫育成效的基礎數據,來分析、總結、評價森林撫育成效[5]。
2.1 監測范圍及時間
監測范圍為全市國有林場,即2014年全市開展森林撫育補貼任務的3.3萬畝森林。時間為2015年12月至2016年10月。全市根據不同森林類型、撫育措施確定監測類型。肇慶市屬于珠三角及潮汕丘陵平原區,2014年中央森林撫育補貼項目撫育對象森林類型為針葉林和闊葉林,撫育措施為割灌除草和綜合撫育,所以全市共設15個監測組固定樣地。
全市森林撫育監測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完成樣地組初設,第二階段在2年后復測固定樣地組,第三階段在4年后定期開始復測。
2.2 樣地初設
從森林撫育補貼試點作業開始設置固定監測樣地組,采取對照樣地和監測樣地同步對比。對照樣地和監測樣地形狀為正方形,規格為20 m×20 m,樣地面積0.04hm2;每個監測單位采用實測樣地的方法推算小班調查因子,作業小班為6.67 hm2以下的設置1個樣地,6.67hm2以上的設置2個樣地,并按小班調查表測量和記錄樣地內各項調查因子;以對照樣地為基礎,對比撫育前后監測樣地各因子的動態變化。
樣地端點、四角及邊界設置明顯的標識,同時確定樣地四個邊角GPS點并繪制監測樣地布設示意圖。
2.3 監測樣地組因子調查
監測樣地組林分因子調查內容包括林分現狀調查和撫育前后保留木情況調查。林分現狀調查包括樣地組樹種組成、林齡、平均樹高、平均胸徑、郁閉度、公頃株樹、公頃蓄積量、樣地群落結構、林層結構、森林健康情況、森林土壤情況等。
2.4 對照樣地因子調查
對于監測樣地組中的對照樣地,調查林分現狀情況,包括樹種組成、林齡、平均樹高、平均胸徑、郁閉度、公頃株樹和公頃蓄積量等。
3 監測內容
肇慶市開展的2014年中央森林撫育補貼項目成效監測內容包括森林生長量、森林結構、森林健康度、森林土壤情況、物種多樣性、森林保水固土能力情況和經濟社會效益情況[6]。
3.1 監測樣地組森林生長量情況
以對照樣地和監測樣地內林木為對象,胸高(1.3 m)位置做標記,用鋼圍尺進行每木檢尺,實測胸徑和樹高,并記錄有無間伐、枯損和病蟲害情況,復測時標明有無進階,如有進階木,則實測其胸徑和樹高。對于不夠檢尺的幼林,只調查樣地內所有目的喬木樹種的樹高。
利用每次成效監測的結果計算監測期初、期末的林分優勢樹種的樹高、胸徑、材積生長情況,具體指標為總生長量、平均生長量和連年生長量;同時將林分的蓄積生長量和消耗量變化情況也進行監測,得出監測期初、期末的材積、胸徑和樹高的生長量。
3.2 監測樣地組森林結構情況
包括監測林分樹種組成(株樹和蓄積)、郁閉度、林齡結構、林層結構等指標變化情況。具體監測內容包括群落結構、林層結構、樹種結構等3方面的內容,各內容的指標劃分標準參照廣東省森林資源二類調查與森林生態狀況調查工作操作細則及調查報告。
3.3 森林健康狀況
包括監測樣地組內林木分化程度,撫育前后林分的病蟲害、火災、自然災害等因子的動態變化。根據樣地組內林木的生長發育、外觀表象特征及受災情況綜合評定森林健康狀況,森林健康等級分為Ⅰ(健康)、Ⅱ(較健康)、Ⅲ(亞健康)、Ⅳ(不健康)4個等級。本次監測結果顯示,肇慶市森林撫育小班森林健康程度均為Ⅰ(健康)。
3.4 森林土壤狀況
包括監測森林土壤各層次厚度、土壤質地和有機質含量的變化情況。
3.5 物種多樣性狀況
對于物種多樣性的監測,可以通過喬木層、灌木層和草本層現狀調查情況結合物種多樣性指標進行綜合評定。灌木層監測中,在監測標準地起始點旁邊設一個2 ×2 的樣方,調查灌木優勢種類、蓋度、平均高度和樣方株樹、目測平均年齡并記錄。草本層是在灌木樣方調查樣方內,調查其中的草本優勢種類、蓋度、平均高度、目測平均年齡并記錄。
肇慶市監測樣地組采用重要值、豐富度指數、多樣性指數和均勻度指數這4個指標進行監測樣地組物種多樣性評定。
3.6 森林保水固土能力變化
森林保水固土能力分森林涵養水源功能和森林土壤保育功能[5。根據樣地組現在調查的森林群落結構、植被總蓋度、枯枝落葉層厚度、圖層厚度和土壤質地5項因子綜合評定森林保水固土能力等級。
肇慶市在進行監測樣地組初設后,根據樣地內影響森林保水固土能力程度的因子,將不同影響程度的因子綜合取得因子權重,再計算樣地組森林保水固土能力值。森林群落結構、植被總蓋度、枯枝落葉層厚度、圖層厚度和土壤質地的權重分別為0.35、0.15、0.15、0.15、0.2,按下式計算樣地組森林保水固土能力綜合值:
根據綜合值評定森林保水固土能力等級。評定標準表見表1。
根據肇慶市初次布設監測樣地組情況計算分析,肇慶市監測樣地組森林保水固土能力等級均處于中級水平。
3.7 森林社會經濟效益監測分析
社會經濟效益監測分析主要從解決多少林區人員就業、職工收入提高程度以及企業經營收益等方面分析[7]。
肇慶市2014年中央森林撫育補貼項目實施主體全部為國有林場和林科所。因肇慶市森林撫育監測為首次樣地初設,所以對于森林社會經濟效益監測將在下次復測中進行監測。
4 存在的問題
4.1 監測期限太短
全市開展森林撫育監測樣地初設時間和撫育時間間隔期太短,使得初次監測數據存在可靠性不強的問題。初次監測數據對于之后開展的復測至關重要,如果監測初期基礎數據存在問題,那么對于整個森林撫育成效監測會帶來一定的影響,甚至不利于最終確定本地區適合的森林撫育措施,造成森林資源的損失和森林質量的下降。
4.2 監測指標不夠全面
肇慶市開展的撫育監測指標中未將森林碳匯變化和森林生物量納入,監測中只是單純從林分基本現狀及森林生物群落結構兩方面進行監測,導致撫育成效監測成果深度不夠,不能全面體現不同撫育方式對森林碳匯和生物量的影響程度,對于得出肇慶市森林綜合生態效益狀況有不利影響。
5 討論
森林撫育成效監測是一項長期且連續的工作,監測方法和內容的建立是開展撫育成效監測的基礎,對監測樣地和對照樣地基礎因子的確定和調查成果可以為撫育成效連續監測提供第一手材料。
結合肇慶市開展的森林撫育成效監測樣地初設工作,在充分考慮監測成果可靠準確的基礎上,可以適當延長監測間隔期,也可以根據撫育措施確定初次監測時間。在監測內容中增加森林碳匯和森林生物量指標監測,進一步摸索在一定的立地條件下影響森林撫育成效的主導因子,通過主導因子確定適合本地區實際且效益最好的撫育方式。對于監測內容沒有涵蓋的其他林分因子的動態變化,還需繼續深入研究和改進。
參考文獻:
[1]許 美.森林撫育間伐成效監測分析系統[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6.
[2]孫世飛.淺析森林撫育成效監測方法與內容[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3,36(1):38~40.
[3]李宇昊.我國森林撫育技術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世界林業研究,2013,26(6):59~63.
[4]陳黃禮,郭彥青.廣東森林撫育成效監測方法的探討[J].廣東林業科技,2012,28(4):62~65.
[5]李香林,陳紅躍.肇慶市“十三五”期間森林采伐限額編制研究[J].綠色科技,2016(11):83~88.
[6]王玉峰,張利民等.森林撫育間伐的直接效應分析[J].河北林果研究,2011,26(3):247~249.
[7]孫玉貴.中央財政森林撫育補貼試點項目效果及其對策研究-以浙江省為例[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