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正金銀行對漢冶萍公司的借款,表面上符合一般商業(yè)借款,但實質(zhì)上是一種資源控制和經(jīng)濟侵略的手段,這些外國金融資本深刻影響了漢冶萍公司的發(fā)展歷程。這些經(jīng)驗對于當下的國企改革和外資利用也有歷史借鑒意義。
關(guān)鍵詞:漢冶萍公司;外國金融資本;財務(wù)安全
基金項目: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長江中游礦冶文化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開放基金(編號:2015kyb05)
一、引言
成立于清末的漢冶萍公司,是中國近代工業(yè)化開始的一個標志。由于資金匱乏,漢冶萍公司多次向外國金融資本借債。其中,向日本的正金銀行借款最多。而正金銀行的真實身份則是日本政府的政策性銀行,日本通過該行的對中國借款,實現(xiàn)對中國的資源控制和經(jīng)濟侵略。本文僅就正金銀行對漢冶萍借款進行論述,以闡明外國金融資本對漢冶萍公司發(fā)展的影響。
二、日本正金銀行對漢冶萍公司的借款及其影響
日本對漢冶萍的借款最初是通過興業(yè)銀行進行的。1896年漢陽鐵廠由官辦改為官督商辦后,主要由盛宣懷負責。1898年由于招集資本較為困難,盛宣懷欲舉借外債以周轉(zhuǎn)資金。小田切獲悉后,一面同盛宣懷會談,一面向外務(wù)省報告。在小田切斡旋下,1899年3月盛宣懷向日本借款200萬兩白銀,于是日本內(nèi)閣決定由正金銀行負責談判事宜。此后,日本政府感覺自民間募集資金較為困難,因此決定“命正金銀行負責貸款談判,此項資金實際上是政府貸出,但表面上必須作為全屬民間資本,與政府無關(guān)”,這時,日本政府既已確定由正金銀行談判、國家以民間資本名義貸款的政策。1904年,在小田切斡旋下,盛宣懷又同日方簽訂《大冶購運礦石預借礦價正式合同》,由于正金銀行以作為匯兌銀行難以長期貸款為由拒絕,因此由興業(yè)銀行出資,借款300萬日元,期限30年,年息6%。同年8月,日本政府在農(nóng)商、外務(wù)、大藏三大臣的促動下,確定了對漢冶萍借款的方針,即大冶鐵礦和萍鄉(xiāng)煤礦開采權(quán),看準時機使之歸于日本;兩礦經(jīng)營必須聘請日本技師。此后,正金銀行在1907年轉(zhuǎn)變經(jīng)營方針,要求銀本位國家資金盡量用于本地,因此,正金銀行開始著手對漢冶萍借款。同時,盛宣懷也希望借入私人資金,“一方面當然是因為向本政府借入資金,恐招致外國反對;同時,對其著眼點之“手續(xù)費”方面感到很不利和不便之故”,因此,不愿向日本政府而愿向橫濱正金銀行這樣的公司借款”。1907年12月正金同漢陽鐵廠簽訂借款合同,正金以大冶得道灣礦山及大冶礦附屬財產(chǎn)作抵押,貸款30萬日元,年利7%,期限5年。1908年漢冶萍成立后,陸續(xù)向正金借款4次,金額日元300萬元和白銀150萬兩,抵押同1907年條件相同。這些借款進一步強化了日本對大冶鐵礦的控制。
1910年漢冶萍同美國鋼鐵公司簽訂供應生鐵和鐵礦石合同,被日方知曉后,對漢冶萍施加壓力,迫使其只向美國提交了2萬噸生鐵、2.4萬噸鐵礦石后,便中止供應。1911年3月,漢冶萍再次與日本制鐵簽訂《日本制鐵所購買生鐵合同》,同時小田切代表正金銀行與盛宣懷簽訂《預借生鐵價值合同》,規(guī)定正金貸款漢冶萍600萬日元,年利息6%,期限15年,借款本息由漢冶萍運交日本制鐵的生鐵抵還。對此,正金經(jīng)理高橋是清對小田切說:“盛宣懷為了償還漢冶萍公司對其所欠債款和籌措事業(yè)擴張資金,擬由日本和英、德、法、美四國募集公司債券各五百萬元一案,因閣下及實相寺經(jīng)理之盡力,鑒于該公司與日本之間特別關(guān)系,已決定作罷,誠屬非常適合機宜之處置。”此后,1911年4月21日,盛宣懷由于郵傳部1千萬元借款和四國銀行團借款受到攻擊,遂提議將漢冶萍公司借款談判一律暫時中止,他日當以同樣手續(xù)再行協(xié)議。小田切擔心失去此機會,將來或生變故,因此,主張鐵礦石價款做抵押,并與漢冶萍秘密談判借款1200萬元。但是,這遭到了日本政府反對,因為“日本之所以重視此次借款,其目的旨在漢陽、大冶取得優(yōu)先權(quán),如實際上不能確保漢陽、大冶之擔保,而即于此時進行巨額貸款則殊無意義”。高橋強調(diào)“漢冶萍公司借款須盡先同日本洽商。期間不能以漢陽、大冶全部財產(chǎn)作為向他國借款之擔保。如一次作為擔保進行借款,則必盡先同日本商談”。據(jù)此,1911年5月2日盛宣懷同小田切簽訂《預借生鐵價值續(xù)合同》,但因為辛亥革命爆發(fā)未果。
辛亥革命后,盛宣懷再次出任漢冶萍總經(jīng)理、董事長,因財務(wù)困難再次向正金借款。1913年12月2日,盛宣懷與日本制鐵長官中村、正金總經(jīng)理井上準之助等人簽訂合同,漢冶萍以公司現(xiàn)有全部財產(chǎn)為擔保,向正金借款1500萬元,年利前六年7%,此后為6%,期限40年;而漢冶萍則在40年中將頭等鐵礦石1500萬噸、生鐵800萬噸預售日本制鐵所,以此抵還借款及利息;漢冶萍聘用日本人擔任最高顧問工程師、會計顧問,一切營作、改良、購機以及出入款項等事宜均應與之協(xié)議而定;漢冶萍如若再借款,必須先向正金銀行商借,并禁止以其他方式籌措資金還款。
三、結(jié)論
漢冶萍借款是適應日本對鋼鐵原料的需求而進行的貸款,同時作為正金銀行對中國大筆政治借款的開始,也是其作為日本特殊銀行聽命于日本政府的開始。正金銀行此后仍舊是日本對中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借款的重要參與者。這也表明正金銀行在銀行自身利益和國家政策的選擇上,犧牲自身利益,服務(wù)于國家政策的面相。在近代日本的對華擴張和侵略中,鐵路、航運等運輸系統(tǒng),以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gòu),以及各會社、團體等均在各自領(lǐng)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充斥著日本擴張過程的每一個角落。漢冶萍公司這一段借款歷史,應當對當下國企改革和經(jīng)濟安全有歷史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徐晨曦,徐細勇.從籌資角度看漢冶萍衰落的必然性[J].商,2016(31):117.
[2]左世元.中日合辦漢冶萍公司案新探[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4):69-74.
作者簡介:
夏皓(1976- ),重慶人,湖北理工學院財務(wù)處,會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