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宇+孟梅


摘 要:2016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了農業供給側改革作為“十三五”期間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本研究通過搜集、整理、分析相關數據及資料,運用歷史研究和現實研究、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方法相結合,按農業供給側總目標從調結構、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提品質、促融合6個方面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相應對策提升新疆農產品競爭力,以推進新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疆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7.02.012
Abstract: The Central Document No.1 proposed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reforms 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13th Five-Year during the main direction in 2016. In this paper, through collecting, collating, analyzing relevant data and information, using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research,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empirical analysis. From structural adjustment, to the inventory, reduce cost, make up the short board provided, quality, to promote the fusion of several aspects to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Xinjiang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s.
Key words: agriculture;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Xinjiang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不只是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法的延續,也是針對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的重要舉措。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辟新的農業發展路徑,推進農業現代化和“四化”同步[1]。當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用市場化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性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2]。
當前農業領域的供給側改革主要包括3方面內容:一是通過土地制度改革形成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首要任務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權屬落實、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以及征地制度改革。二是通過結構調整實現農業領域去產能、降成本、補短板,包括農業經營結構調整,通過改革形成高效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調整農業結構,樹立大糧食和大國土的理念,促進糧經草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三是通過完善糧食價格體制和補貼制度改革,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糧食產業,健全糧食價格機制,樹立全新的糧食安全觀[1]。
1 農業供給側改革綜述
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重中之重是以調整優化結構為主體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吳海峰[3]認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構建糧經飼統籌發展、種養加一體化同步、農牧漁互相融合的現代農業結構,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產業發展要以龍頭企業為支撐點,打造農業產業集群,加大去除過量的農產品庫存,實現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互動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江維國[4]提出人才是第一生產力,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要任務是積累農業人力資本,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教育,培育新型現代化職業農民。充分帶動農業龍頭企業、社區服務中心等場所,加強企業、社區與農民的聯動,確保農民能有效接受培訓,掌握實用技術。徐麗紅[5]指出為農業結構性改革提供持續動力,要加強農業科技研發推廣,創新農產品價格機制。各級政府要努力創造良好的農業科研環境,使科研機構能更好地為農業發展服務;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在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起到決定性作用,進而要瞄準市場需求,建立嚴格的農業投入品管理制度,大力推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推進農業供給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
2 新疆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農業大省,農用地總面積1.3億hm2;目前有耕地410.71 萬hm2,人均占有耕地面積0.2 hm2,是全國人均占有量的2.1倍;可墾荒地面積486.7萬hm2,占全國可墾荒地的13.9%。新疆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三山”夾“兩盆”的獨特地理優勢使新疆擁有大量的優良牧場,據統計,牧草地總面積0.5億hm2,居全國第三。新疆水資源量約占全國的3%,人均水資源量5 500 m3,是全國人均數的2.25倍。地下水可開采總量為252億m3。冰川面積2.4萬km2,占全國的42%。后備耕地面積為0.15億hm2,居全國首位。
由圖1所示,各部門在農業總產值在新疆農業內部產值結構中所占比例不均衡,歷年的產值比例變化趨勢波動范圍不大。新疆種植業產值比例占農業總產值的72%左右,由此表明目前新疆農業依然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的地位顯得尤為重要;其次畜牧業所占比重平均為23.63%,2002年為28.20%,2006年卻降低為21.40%,2010年又降至20.35%,呈現出逐漸下降的趨勢,2014年所占比例為23.73%,保有小幅增加。林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所占比例不大,林業相較其他產業而言發展較為緩慢,2000—2014年,林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在1.7%~2.2%之間,大多數年份不足2%,2014年,林業產值為49.40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80%。
從圖2新疆主要年份農作物種植結構變化可以看出,1995年到2014年,糧食作物比重下降了15.17%,油料作物下降了6.37%,甜菜比重下降了1.28%,都呈現逐年遞減趨勢,尤其是糧食作物和油料作物的比重下降較為明顯;其次,棉花、藥材類、蔬菜瓜類和其他作物都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棉花增加比重相對較為顯著,而薯類所占比重則是先增后減。
3 新疆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目前新疆農業經濟整體發展水平不高,尚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3.1 新疆農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
產業集聚度不夠高。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2014年新疆種植業所占比高達71.25%,林、牧、漁業所占比例較小。表現為主要農產品總產量和收益增加仍靠拼物質資源要素投入的粗放發展來實現,質量效益低。糧食依靠擴大面積增加總產量,部分糧食產能相對過剩,玉米價格下降、效益降低。棉花次宜棉區、風險棉區規模擴張過快,產量、品質、效益不高。飼草料種植規模太小,僅占總面積的4%,不利于農牧融合發展。大農業結構不合理,第一產業比重過高,二、三產業不發達,產業間聯系不夠緊密。
3.2 新疆主要農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
由于過度追求高產量,導致農產品質量不高,中低端產品供過于求,致使糧食、棉花等主要農產品銷售不佳。小麥種子多年未能更新品種,存在以糧代種現象,優質專用小麥少,難以滿足高品質糧食加工需要;棉花纖維長度降低、斷裂比強度下降、馬克隆值增大,用于紡織中的高支紗的“雙30”以上棉花產品緊缺。特色農產品“地攤貨”多,冷藏、分級、加工增值少;綠色有機原字號產品品種多、規模小、市場開發能力弱,缺乏具有品牌影響力的中高端產品。
3.3 新疆農業科技支撐服務能力仍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
農業科技人員整體素質較低,人員老化速度過快、農業結構不合理、知識更新慢,不適應引領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要求;產、學、研結合不緊密,一體化水平低,科技創新動力不足;科技成果轉化、技術集成率低,農業技術含量不高;科技服務手段不足,利益分配機制不活,基層科技人員待遇低。
3.4 新疆農業組織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農民合作社建設數量多,帶動作用不強,存在“僵尸”合作社。新疆家庭農牧場起步較晚,數量不多、規模較小,且龍頭企業與農民利益聯系不緊密,帶動農民開展規?;?、標準化生產、開拓市場作用遠未發揮。
3.5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
新疆自然災害頻發,農用地基礎設施綜合配套差,抗災減災能力較低,尤其是農田水利設施標準不高,末級渠系跑冒滴漏,水資源缺乏,且水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物資技術裝備水平不夠高,尤其是南疆農機化水平過低。全區2/3以上農田為中低產田,沙化、鹽漬化嚴重。干旱、半干旱面積占耕地面積的50%以上,1/3的農用地易受洪水、干旱等自然災害危害,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
4 新疆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對策建議
4.1 加大新疆農業結構調整力度
調結構、優化新疆農業生產的品種結構,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第一,優化結構,鞏固優質糧棉生產能力,加強高產能高效糧田建設,調減低產能低效糧食種植面積,退出面積根據水資源狀況發展飼草料種植,政府應大力支持發展農區養殖業,圍繞現代畜牧業發展,推行農牧結合,使畜牧業成為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加快轉變糧經二元種植結構形成糧經草三元結構;第二,拓展做大釀酒葡萄、番茄、辣椒、打瓜、桑蠶、養蜂業等特色優勢產業;第三,調整一、二、三產業比例,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以合作社為重點,發揮經營主體作用,合理開發各類農業資源,增加市場緊缺農產品生產,提供品種多樣化的農產品給消費者[6]。
4.2 去庫存,消化新疆個別農產品的積壓庫存
根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發展目標,要求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調整,依照“穩糧、減棉、增飼、優設施、上特色”的總思路,糧食面積保持在200萬hm2,棉花面積調減到146.7萬hm2以內,規劃建設區域特色農業生產基地,發展優勢特色產業66.7萬hm2。結合自治區“退棉減水”計劃,突出發展優勢高產棉區,退出次宜棉區、風險棉區。以主棉花生產縣市和部分地方國有農場為重點,推進“千萬畝”棉花優質高產高效創建、推廣優質品種。通過使用棉花優質高產抗病品種,推廣模式化栽培技術、精準施肥、科學水肥耦合和化學調控等措施提高棉花生產能力。
4.3 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新疆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有效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減少化肥農藥等的不合理使用、開展社會化服務等,實現節本增效,提高農業效益和農產品競爭力。減少勞動力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要素成本,在此基礎上相應地降低糧食價格,顯著提高新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4.4 補齊新疆農業短板,全面發展新疆農業
大力彌補制約新疆農業發展的薄弱環節,既要補農業基本建設之短,又要補新疆農業生態環境之短,加大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力度,提高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推動農業綠色發展。
科技含量是一個產業成熟程度的標志,推進農業產業化必須高度重視農業科技的開發與利用。中央和政府須加大投資力度,建立健全農業科研機構,運用發達的科技加快推進新疆農業產業化的結構優化、技術升級和新產品開發進程[7]。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機制,激發科技人員工作積極性;支持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與農業院校協同合作,堅持產學研有機結合,開展關鍵技術聯合研發攻關,促進農業技術組裝配套集成創新;健全以縣、鄉農技綜合服務站為主、其他經營服務組織為輔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試點開展技術承包有償服務;積極推廣農技服務云平臺、農業技術網絡書屋等新型服務。
4.5 提高新疆農產品品質和服務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即擴大有效供給,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和服務。首先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增加農產品的品種,減少無效和低端農產品供給總量,加大中高端農產品有效供給量,有效提升農產品質量水平以增強新疆農產品競爭力。進一步加大重視生產無公害的農產品,努力創建“綠色、健康及環?!逼放飘a品,拓展銷路[8-9]。其次,進一步推進標準化養殖和種植,盡量從源頭上嚴格控制農產品質量。且在終端市場,更要加大衛生、質檢、工商、公安等部門的聯合執法力度,靈活運用定期檢查與不定期抽查相結合的終端市場監管方法。再次,要加強對生產者以及加工者的質量安全培訓教育,指導其安全生產,及時更新農產品安全檢驗技術,引進先進的農產品品質檢測設備,制定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生產標準,通過標準化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品質問題,提高新疆農產品市場競爭力[7]。
4.6 拓展新疆農業功能,三大產業融合發展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提高農業的有效供給,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進程。從產業進化來看,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產業發展過程互為特征,并以產業融合發展演進為過程。強化農業產業橫向融合和縱向融合,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把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休閑旅游融合起來發展[10],培育新疆新產業、新業態?,F代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突出一、二、三產業之間的關聯與相互“增值”,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融合效應[11]。
參考文獻:
[1]孔祥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內涵與政策建議[J].改革,2016(2):104-115.
[2]許經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層思考[J].學習論壇,2016(6):32-35.
[3]吳海峰.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J].中州學刊,2016(5):38-42.
[4]江維國.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6(4):15-19.
[5]徐麗紅.讓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回歸市場[N].中國財經報,2014-07-05.
[6]農業部新疆農業發展專題研究課題組.新疆農業發展問題研究(上)[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8(1):1-6.
[7]宋瑜龍,張改生,鄭愛泉.淺析中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北方藝,2013(2):194-197.
[8]李娜.河北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10):44-45.
[9]張偉.河南省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的重點與改革對策[J].河南農業科學,2016(12):165-168.
[10]作者不詳.做好“農業供給側”“一號文件”有何高招[J].農家參謀,2016(3):10-11.
[11]馬曉河.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J].中國合作經濟,2015(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