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歷華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培養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培養學生讀書的習慣養成是一項關系到我們祖國的未來、也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大事,需要我們教師持之以恒地開展下去。
【關鍵詞】閱讀興趣;閱讀習慣;質疑釋疑;感悟才能;讀寫分離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培養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語文課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放在閱讀教學中。由于小學生年齡小,閱讀量少,并且缺乏生活體驗,閱覽書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隨意性,嚴重影響閱讀的質量。因此,我們不能不深思:應該如何及早引導學生正確面對紛繁復雜而又豐富多彩的閱讀世界,博覽群書,開拓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不斷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使學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長。而這一目的的實現,則要依靠教師要精心指導、耐心培養學生閱讀。我認為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只有對閱讀產生了興趣,才會越讀越想讀,閱讀越會讀,正如孔子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的閱讀知識面廣了,又何愁語文學不好,閱讀提不高呢?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我認為應該在教學之前、教學之時和教學過后三個方面下功夫。
在閱讀教學之前,首先我們教師就要了解學生對課文內容了解了多少,事先進行大概的預測、讓學生產生猜測。然后再通過學生看課題時質疑,從課題中知道些什么信息,或者你想知道什么?或者先讀讀課題,讓學生猜一猜課文會怎樣寫;讓我們的學生帶著疑問進入閱讀,將會有很大的收獲。
教學之時,教師要圍繞作者中心意圖,及時的提出疑問或話題,促使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時的產生閱讀的愿望。當學生認為對課文內容已經了解得差不多了,覺得沒有什么可想的時候,我們就及時就提出一個能夠加深了解的問題;當學生思考遇到問題時,我們也要適時的啟發予以點撥,使學生有一種恍然大悟;當學生的思維處于抑止狀態時,我們教師就要及時提出有爭論的問題,以激起他們討論問題的興趣。當學生懷著某種愿望而進入閱讀活動時,他的整個閱讀過程會一直是興奮的,閱讀也就成為了學生輕松愉快學習過程。
閱讀教學完畢后,教師要根據課文內容激起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拓展學生的閱讀的視野,激起學生產生對課外知識渴望。我們的學生將會一直堅持自主探究的濃重閱讀興趣,這對于學生的閱讀水平的提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培育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小學階段,我們要著重培育學生良好閱讀習慣。因為閱讀習慣的好壞直接關乎學生的閱讀效果。良好的閱讀習慣對構成閱讀才能、閱讀效率,順利地到達閱讀目的有著重要的作用。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成,將會終身受用,也將是我們一筆財富。首先我們教師要提醒學生在閱讀時不要分心,要靜下心來閱讀,一邊讀,一邊想,以到達了解文章的目的;其次要讓學生是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能夠摘抄文中佳詞妙句,在閱讀文章時好的地方做記號和批注;再次要教會學生擅長運用我們手里工具書。例如《長城》這篇課文,學生年齡小,閱讀面窄,對世界遺產比較陌生,這對于學生了解課文內容有一定難度。因此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們的教師就要幫助學生從課外書籍中搜集一些上有關的世界遺產的材料和圖片,并在課堂上充分利用這些材料,加深入對課文的了解,這對于理解課文是有很大的幫助。
3 引導學生質疑釋疑
閱讀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質疑釋疑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質疑?首先在預習課文時讓學生質疑,在學習課文前,教師根據課文內容以及作者的寫作意圖設計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邊讀邊想,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不清楚不明白,并把它記下來或者做好記號。我們講讀課文的時候,我們通過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適時地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質疑。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激發引導學生質疑釋疑,這對文章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學習豐子愷先生的筆下《白鵝》時,向學生提出問題“這是一只怎樣的鵝?”“高傲”是什么意思?豐子愷先生為什么要用“高傲”?不說“高貴”?鵝的“高傲”表現在哪些地方?誰來解疑呢?應引導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讀書,去思考,去查閱資料,想方法處理問題,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們互助解疑。
4 感悟才能的培育
文章的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了解語言,不僅僅是了解語言所表達的詳細內容,更重要的是要領會語言中包含的感情,特別是作者不直接表達的、含蓄委婉的表達情感的方式。感悟作品,對學生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例如我們在學習《鳥的天堂》這課時,上課前我就先播放大榕樹的圖片,創設情形,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在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時,我又抓住文中的描寫景物好詞佳句讓學生反復誦讀,先讀出感受再讀出情感,從而領會作者是如何觸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轉化為學生本人的感悟。這樣,教師經過引導學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了解,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水平。
5 注重讀寫分離
“讀寫分離”是我們語文教學最終目的。“讀”可豐富學生的詞匯、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為我們的“寫”奠定基礎;反之,“寫”對讀又有促進作用,它能促進讀的盲目性、主動性、積極性,提高學生讀的質量。因此,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我就要求學生做一定數量的讀書筆記,摘錄課外閱讀中你喜歡喜歡的好詞、佳句,同時指導學生做手抄報,并且要求主題突出,內容豐富多彩,這就勢必要求我們的學生大量地進行課外閱讀,搜集所需求的資料。
以上只是我教學中的點滴收獲,教無定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教學方法,總之只要我們根據閱讀課文的實際,根據所教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科學合理的組織、安排,綜合的運用,一定能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我們教師不僅要淵博的專業知識,還要有崇高的敬業精神,還要善于恰當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奏出最美的小學語文閱讀課教學的“交響樂”。
參考文獻
[1]韓雪屏.中國當代閱讀理論與閱讀教學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章熊.中國當代寫作與閱讀測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3]陳玉琨等.課程改革與課程評價[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
四川省宜賓市南溪區劉家鎮中心村小學 四川省宜賓市 64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