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斌
教育觀念指的是人們對教育總體看法和認識,這種看法和認識在短期內不會輕易改變的。由于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與發達地區相比較,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事業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依賴性、盲目性等特點。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堅持“落后”的宿命論,缺乏主觀能動性地開展工作,這種落后是可以改變的。
一、社會上下應重視教育,切實加大對教育的投入。
“科教興國”、“尊師重教”在人們的意識里并不深刻,很多時候僅停留在口頭上。國家按計劃對教育的投入應達到當年總產值的百分之四,幾年來都達不到。《教師法》第二十五條規定:“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于或者高于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并逐步提高。”很多地方還實現不了。一些中小學連一個標準的運動場都沒有,上體育課、做課間操都保證不了。近些年來,隨著城鎮化不斷發展,進城務工的農民增多,農民工子女進城讀書的人數不斷擴大,很多學校出現大額班級、超大額班級,嚴重影響教育教學質量。要根據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加大對教育的投入。然而,少數民族地區本級財力小,用錢地方多,要多傾向教育有實際難度。再加上教育周期性長,見效慢,在既可投向教育又可投向其他行業的資金,寧愿投向其他行業。就如何切分本級財政蛋糕時,每年兩會上,人們還是各拉各的弦,各唱各的調,力爭為本行業多撈一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湘西州瀘溪縣為每位農村教師每月多加1000多元工資,縣財政動了真金白銀,穩定了農村教師隊伍,就是個亮點。提高農村教師的津貼,教學點的教師每月比城多同級別的1200元,穩定教師隊伍;實行高中免學雜費和增加班主任津貼每月300元。同時,吉首市在解決城里大班額也下了重手,吉首高級中學投入4個多億、第九小學投入6000多萬元,2017年可以投入使用,不久吉首市的教育會得到根本提升。少數民族地區社會上下應該齊心協力,步調一致,對其他方面投入緩一緩,減一減,加大力度投入教育,爭取用二十年時間培養數以萬計高素質人才,全面提升本地區人民的素質和能力。
二、社會上下在關注教育同時,應認識教育,尊重教育,讓教育回歸本質。
黨的十八大報道指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當前,人們對教育的評價主要看考高考,一所學校,一個地區有沒有幾個大學生能考取北大、清華等重點學院,若有,則該學校、該地區教育質量可以;若沒有,則該地區、該學校教育教學不行。這種“只數幾顆脹谷子”的專一評價反應的是人們對教育的選拔功能過分放大,對只以“智力因素”為內因以“高考分數”為外在形式的格外崇拜,折射的是家長對孩子就業的焦慮和以后養老的擔憂。教育的選拔功能放大后,迫使一些地區辦重點校或開重點班,更有甚者有的一個班只重點培養幾個成績好點的學生。這種做法有失公平,同樣是祖國未來,同樣用的是納稅人的錢,為什么很多學生被當綠葉?顯然,教育僅僅靠選拔是不行的,它違背了黨的教育方針,脫離了當代教育的本質。
當代的教育是培養全體學生的教育。讓每個受教育者都得到“生動、活潑、健康全面發展”即是教育的目標也是教育的歸屬。每個學生天生個性差異、所處環境差異就他們內在的智能是不同的。世界著名心理學家、美國哈佛大學接受霍華德·加德納把人的智能分為8類: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肢體動作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審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后來他又把智慧只能列在后面。他指出個人的智能不是平均發布的,各種智能的發展也是不同的。從“智能多元論”觀點可以看出:每個人只要充分發展自己擅長方面,就可以出類拔萃,就能成為人才。教師要做的是可以利用多元智能理論來發掘學生,并進而為他們提供合適的發展機會,使他們茁壯成長;可以利用多元智能理論扶有問題的學生,并采取對他們更合適的方法去學習。從學校層面來講保證每個學生的智能呈“一專多能”的發展是迫切的、必要的,是培養大批創新人才的需要。
現在政府、家庭、社會三個方面都為學生發展創造了有力條件。從政府層面來說,城鎮、農村已經實行養老保險,這樣就可以減輕人們對“老有所養”的擔憂,促進學生去學習、研究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家庭對孩子的認可更多元、更理性,越來越多的家長認為只要孩子品行好、健康、開心、能養活自己就行了,并非一定要進名牌、上重點大學不可,家庭的認同可以減輕孩子們在學習上的心理壓力。社會上真才實學的人、有實踐能力的人有了自己的舞臺,有的人中學沒有畢業手下卻管理多名大學生,這里并不提倡學生多讀書,只是強調擁有綜合實踐能力比死文憑、死知識重要。
普通學校(小學、初中、高中)來說首要的條件是開齊開足國家規定的課程,只是綱性要求。課不開齊,老師怎能發現學生智能情況呢?重要的條件是每門學科都要落實到位,杜絕擠占藝體等課現象,在評優、評先、推薦等方面所開設的課程都要考慮到,它們所占比例可以有所不同。湘西州吉首市教育局2011年上期對全市小學的檢測中把語、數、外、科學、品德與生活5科都作檢測科目,這是對所謂的“減輕學生負擔”的科學糾正,有力促使開齊開足所有科目,有利于開發學生多種智能,有利于教師對學生各種智能情況的把握才好有的放矢進行開發和培養。如果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還可以對現有課程進行“二度開發”,滿足不同基礎、不同層次、不同興趣的學生的要求:讓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優秀的學生多進行綜合性學習,鼓勵他們從事相關領域的研究;鼓勵其他學生在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同時對自己某種突出智能或感興趣方面加大學習力度,相信孩子們能夠有縱深發展。這樣的教育就能培養出無數人才,讓每個學生都擁有一個健康美好的未來。
三、社會上下應尊重教師勞動,積極為教師營造寬松的工作環境。
一個地區教育事業的興旺關鍵在教師,一所學校教育的成敗還是在教師。我國從古到今都是一個尊師重教國家,很多家庭把“天、地、君、親、師”供奉于自家的神龕;夸美紐斯把教師比作是“人類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為了保障和提高教師的權利,明確教師的義務,國家還頒發了《教師法》。但是,我國正處在經濟結構調整期、矛盾突發期,有的利益分配不合理、有的觀念沖突明顯,短信、網絡和微博等虛擬世界對稍有不足都能不假思索地諷刺、鞭撻且無限放大,社會上種種浮躁與焦慮需要找一個突破口發泄,再加之,教育行業的各種政策法規還需要細化,教師的權利,責任和義務沒有協調統一,這些現象無疑影響教師工作。社會上下關注教育的同時要千方百計提高教師的待遇,實現“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于或高于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在晉職稱時多向一線教師傾斜。評價教師的工作業績要全面、多維度考查,即使在如何條條框框評價標準下,有的方面教師都可以選擇不做為和可作為,而他們卻毅然選擇了可作為,所有完成指標都不能完全反應教師內心深處對學生那種由衷的愛。社會上下還要為教師工作營造寬松的環境,不要過多的用行政手段去干擾他們的工作,鼓勵他們大膽創新教學,鼓勵他們教出的學生才不會墨守成規束手束腳,學生才愛獨立思考,有可能成為創新人才。
四、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是相對于普通教育來說的,它是當代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即包括技術教育也包括技術培訓,即包括職業教育也包括職業培訓,即包括中等職業教育也包括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規律的內在要求。現階段,人們仍存在重視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輕視職業教育觀念,感覺就讀職業學校好像矮人一等。少數民族地區更要大力宣傳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宣傳就讀職業學校各種優惠政策,鼓勵復合條件的,有意愿的學生進入職業學校學習,避免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般的高考,造成資源浪費。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會動腦而且會動手;不僅有知識而且有技能,成為現代企業的香餑餑。職業教育可以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是貧困家庭走出貧困的一條捷徑。
在少數民族地區職業學校教育有一定的發展,但職業培訓(含技術培訓)非常稀缺,致使很多農民工只能從事最原始、最簡單、最廉價的工作,有的人還被淘汰回來。這方面政府要牽頭,社會上下積極配合,逐步形成職業培訓機制。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湖南湘西州發出了精準扶貧的號召,并指出“要讓下一代接受教育”是擺脫貧困的必由之路。作為少數民族地區,要深入貫徹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在思想觀念上重視教育,辦好教育,從根本上提高人民的素質,讓教育在加快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出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