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
摘要:自由貿易區戰略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拓展新的空間。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的提出和中日韓自貿區談判的深入推進,在國家層面上為連云港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本文結合連云港發展的實證進行分析,研究如何綜合本地和區域資源優勢,建設連云港自由貿易港區的問題。在研究中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對策和建議,以更好更快地促進連云港市經濟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連云港;自由貿易港區;功能定位
基金項目:連云港市社科聯課題(編號:LSK1525)
一、連云港市建設自由貿易港區的理論基礎
自由貿易港區是依托港口而建設的特殊海關監管區域,是在一個國家或地區之內,涵蓋貿易、制造、物流、研發、展示等諸多功能的綜合型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港區同樣以享有關稅減免等優惠待遇為主要特征。港區準許外國船只自由出入,外國貨物的進出、裝卸、分選加工、重新包裝、儲存與過境中轉,以及出口加工等,均可享有關稅的減免待遇。自由貿易港區有其突出特點:
首先,自由貿易港區是一個獨立的關區。從物理圍網來看,自由貿易港區依托港口劃定一個綜合性的特殊監管區域,以境內關外這一特殊形式存在,即國境內的特殊關境。海關對其采取特殊的監管方式,實現進出口貨物在自由貿易港區內的自由出入,海關對進入區內的商品貨物不進行常規的監督管理,并給予免稅或保稅政策,這是自由貿易港區的最顯著特征。
第二,自由貿易港區是一個具有口岸功能的封閉式港區。自由貿易港區具有直接連接境外的特殊地理優勢,與內陸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相比,貨物無需進行轉關,使得貨物在進出口時的報關報檢等手續都大大簡化,從而提高貨物的流轉效率。
第三,其功能多樣化,自由貿易港區不僅具有一般保稅區或保稅物流園區的一般功能,更具有過境貿易、轉口貿易、易貨貿易、與貿易相關的服務及金融服務、休閑娛樂消費等靈活多樣的功能。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分析,自由貿易港區的功能屬性一定是多元化和綜合性的有機結合,必將對區域乃至全國口岸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港區的發展可以營造良好的投資氛圍,引進外商投資,帶動本國(地區)商業貿易、加工制造、金融服務等產業的發展。
連云港自由貿易港區如果成功申建,將有效促進連云港的開放層次,在增加外匯收入、提高就業水平、促進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換代、拓展港口服務功能等方面都將發揮積極作用。通過各類平臺的合作,將對整個蘇北地區經濟圈起到巨大的帶動作用。同時,依托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的戰略平臺,充分發揮協同效應,還可以提高西部地區外貿水平,帶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
二、連云港市建設自由貿易港區的現實條件
連云港地處“一帶一路”交匯節點,是新亞歐大陸橋沿線地區最近的出海口。目前,連云港開通了日韓、東南亞、歐美等60條近遠洋航線,通達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個港口,每年承運中亞50%以上的過境箱業務,貨物吞吐量的60%來自中西部地區,港口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口岸支撐作用日益明顯。與此同時,連云港還承擔了新亞歐大陸橋90%以上的國際過境運輸量。
(一)連云港擁有的優勢條件
1.依托港口,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
連云港作為亞歐大陸橋的東橋頭堡,是國家主要交通樞紐之一。周邊和境內分別有連霍高速、連臨高速、寧邊高速、同三高速、京滬高速、242省道、226省道、連云港港疏港航道、隴海蘭新鐵路、沿海鐵路,臨近通榆運河和規劃中的干線機場、臨港產業大道等多條連接周邊產業區的主干道,公、鐵、河、海、空交通運輸條件便捷。
連云港現為江蘇最大海港,是國家重要對外貿易港口和長三角地區三個區域中心港口之一。近年來,連云港港口業務發展態勢良好,2013年港口貨物吞吐量達2.02億噸,同比增長8.84%。2014年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2.1億噸,同比增長4.18%。2015年到9月為止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47億噸。 “十二五”期間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9.65億噸,比“十一五” 期間同比增長90.7%。
2.腹地市場廣闊
連云港市腹地市場包括蘇北,以及沿隴海產業帶和新亞歐大陸等廣大區域。連云港經濟腹地的產業門類以工業和建筑業所屬的第二產業為主導產業,運輸郵電業、商業、金融等所屬的第三產業為輔,且主導產業多為第二產業中的工業,重工業占主要比重。
隨著沿海開發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腹地市場的發展趨勢是:蘇北地區將建成城鎮型和以創匯為主的綜合型農業基地,同時配合江蘇省東隴海產業帶的建設,建成以煤炭、冶煉、機械、化工等為主的產業帶;魯西南以綜合開發為主線,建成以商品糧、棉為重點的綜合農業基地和類型齊全的現代化工業基地;皖北將以15個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為重點,同時建成重要的汽車及零部件生產基地;河南將建成以糧、棉、油為主的農業生產基地,以能源為中心的原材料基地和機械工業基地。腹地西部地區將依托豐富的土地、草原和礦產資源形成全國重要的棉花和畜產品基地、石油化工基地、能源基地和有色金屬基地。
3.國家層面的政策優勢
(1)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的成立。2011年5月31日,國務院批準在連云港市設立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示范區的建設將推動東中西區域經濟良性互動,全方位拓展開放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將在現代物流服務、產業合作、商貿服務、科技創新和人才服務、生態文明等方面加強與中西部地區的開放合作。
(2)中哈(連云港)物流基地的建成。“一帶一路”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中哈物流還可作為投融資平臺,在境外融資貸款,做離岸結算,相當于已經實行了自貿區的一部分政策。
(二)連云港建設自由貿易港區的不足
1.基礎設施構建亟待完善
首先是道路聯通。盡管連云港鐵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設施基本上都已具備,但如果要作為一個國家級的綜合交通樞紐,則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間。鄭州至徐州段鐵路已經實現高速化,而連云港至徐州段高鐵仍然未通,這對連云港的發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局限。同時連云港缺乏作為航空樞紐的國際機場。連云港港口的集疏運綜合能力和集裝箱化水平還有待提高,良好的港口資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開發增值服務的空間很大,對世界上集裝箱中轉貨源的吸引力不夠。
2.經濟體量相對較小,產業發展滯后
國際重要貿易中心鹿特丹港,貿易環境十分積極,本地臨港工業發達。在臨港地區,存在著船舶修造、港口機械、石油化工、煉油、食品等大型重工業生產基地,組成了臨港地區發達的工業地帶,這也是鹿特丹港成為世界第一大港的重要因素。反觀連云港在發展過程中還有一些突出的問題,主要在于經濟總量小,產業實力弱,港、產、城發展不協調。產業基礎不夠雄厚、經濟外向度不高。此外,資源環境空間減小,環保基礎設施欠賬較多。這些問題都成為連云港建設自由貿易港區的阻礙,其中產業發展滯后是當前連云港面臨的最大短板。
3.幾大戰略合作平臺的積極效應還未充分體現
近幾年,連云港在國家戰略層面上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果,比如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中哈物流基地、30萬噸級深水大港、國家級的高新區、國家42個綜合交通樞紐之一等。然而這些項目大多處于初步建成或持續投資建設中,短期內對連云港市發展的積極效應還未能充分體現,因此,缺乏有效的載體也是制約連云港市建設自由貿易港區的一個瓶頸。
4.城市服務功能相對較弱
連云港的城市服務功能是相對較弱的,無論在生產性服務和生活性服務功能方面,還是在城市的創新性服務功能方面,甚至是港口服務方面,其發展都表現出相對滯后的態勢,尤其創新性服務功能更是缺乏。包括提供服務功能的城市基礎資源和服務的軟環境都亟待提高。
三、連云港市建設自由貿易港區的對策建議
(一)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提升經濟發展水平
首先著力推動有技術優勢、有市場前景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使之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例如重點推動生命健康和先進材料兩大新興產業,大型裝備和精密機械以及消費電子三大先進制造業的發展。使得優勢產業集聚化、特色化發展,推動經濟發展總量和質量的“雙提升”。其次依托途經鹽城、南通到上海的高鐵線的興建,深度融入長三角、加強與長三角核心區的互動,吸引蘇南和上海等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此外,借助青連鐵路的建設,深化省際區域合作。
(二)完善配套設施,加強新港區建設
隨著港口和航運業的集裝箱化、船舶大型化、航道深水化、碼頭巨型化、設備現代化和專業化等特點,未來連云港尤其是新港區建設,首先應利用現有的發展基礎,進一步完善港口基礎設施及配套工程的建設。建設國際深水大港和航運服務中心,重點建設大型集裝箱專用碼頭。其次是繼續加深與鐵路方面及腹地交通樞紐城市之間的戰略性合作,解決港口集疏運道路與高速公路連接不暢問題,同時配套建設大堤作業區、徐圩港區、贛榆港區、灌河港區等鐵路專用支線。再次完善綜合交通體系,大力發展集裝箱干線運輸和海鐵聯運,加強與陸橋沿線口岸之間的合作,增強連云港港口的綜合功能。
在加強硬件設施建設的同時,要更加重視港口和城市軟件方面的建設,協調關檢和其他相關服務部門提高效率,探索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港口運作模式,打造中西部地區最優質高效的出海通道。
(三)明確自由貿易港區的功能定位
2010年6月7日,國家發布《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其中對連云港的戰略定位是“建設綜合性交通樞紐、以重化工為主的臨港產業基地和國際性海港城市”。 2011年5月31日,國務院又批準在連云港市設立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依托獨特的區位和國家賦予的戰略定位,連云港自由貿易港區應首先定位于大陸橋國際航運中心。根據連云港所具有的區位優勢和現有資源條件,通過港口功能的提升,增加同中亞、日韓的產業連通和物流連通,將連云港打造成長三角地區最大的貨物集散、分撥中心。通過產業集聚和輻射帶動效應,大力發展旅游和金融服務業,后續將連云港自由貿易港區的功能擴展為國際商貿中心。
(四)提高服務行業競爭力
在提升服務行業競爭力方面,一是政府應發揮資金杠桿作用,利用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鼓勵性措施,帶動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生產和生活服務行業,促進服務行業的繁榮發展。二是加強法律法規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強化市場監管,形成有利于服務業加快發展的良好環境。三是提高勞動力素質,除了對現有從業人員進行教育和培訓之外,還需要有計劃地在現有高等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增設服務業緊缺專業,增加緊缺專業的招生規模。逐漸建立服務業資格標準體系,推進職業資格證書制度。
(五)注重對外貿易綜合型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自由貿易港區的建設發展應該具有管理決策、公關營銷、外語、財務會計等專業知識,熟悉國家政策、法律,了解國際文化等專業素質的綜合型高層次人才。這方面的人才缺口還很大,優秀管理人才更是匱乏。人才的短缺也將成為制約自由貿易港區建設發展的瓶頸。
綜合型人才的培養,一方面可以依托對外貿易示范區等載體,加快引進適應自由貿易港區發展的緊缺人才,引進園區管理、國際貿易、現代物流、會展服務等各類高層次和綜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加強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培訓,大力推進與國內知名院校的人才培養和合作,自主培養人才。同時創新人才激勵機制,加大人才保障力度,為自由貿易港區的建設和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
參考文獻:
[1]馮叔君.全球視野下的自由貿易區[M].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
[2]李釗,王舒健.絲綢之路經濟帶經濟一體化的戰略與路徑選擇[J].人民論壇,2014(26)
[3]劉奇超.歐美自由貿易區貿易便利化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J].西華大學學報,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