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毅
摘 要:在現今信息化時代的大背景之下,通信技術已經得到了較為迅猛的發展,已經逐漸趨于成熟,并且在當下社會中已經得到了極為廣泛的應用。在通信技術的發展歷程中,隨之也延伸出了其他的各類技術,例如現今已經成為了另一獨立學科的物聯網技術。就物聯網來說,由于有了現今信息通信技術為其發展壯大的依托,所以現今已經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逐漸變為了虛擬世界與現實社會之間的重要媒介。本論文首先對物聯網的實質與其現實特征進行了簡要分析,進而在結合筆者實際認知的基礎之上對信息通信技術在物聯網中的實際應用加以說明,以期能夠業界同仁相關工作的開展給以一定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通信技術;物聯網;應用
物聯網最早可以源溯到上個世紀末期,但是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當時的人們并沒有對其現實作用加以充分重視。而物聯網的正式提出是在本世紀05年,在此之后就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我國在09年也開始了對物聯網技術的研究工作,并且已經在現實中將其推廣,可以說物聯網是未來世界戰略性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伴隨物聯網在我國的不斷發展,我們在物聯網上的投入資本也日益增加,以期能夠更好的將其應用于當下社會中。
一、物聯網概述與現實特征
(1)物聯網概述
物聯網是當今時代信息工程的關鍵性組成成分,能夠從另一方面來表示出現今的信息化水平。物聯網也就是將各類物體按照某些特定的聯系進行聯系,進而在物體與物體之間構成一定的網絡,這也是物聯網名稱的由來。物聯網主要是以互聯網為媒介,也就是說互聯網是物聯網運作與發展的前提保障。另外,物體與物體之間的聯系這一定義并不精確,以此在不同的地域對其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區別。就我國專業人士對其的理解來看,它主要是依靠局域網以及互聯網等通信技術來將傳感工具、調控裝置、硬件設備與其他物體進行有效聯系進而形成的網絡體系,另外物聯網還具備較高的人機交互能力,能夠有效的實現物體與物體、人與物體之間的緊密連接,具有極高的信息化水平,相關用戶能夠以遠程操作的方式來對整個物聯網體系進行控制,智能化程度極高。
(2)物聯網的現實特征
就物聯網的基礎性功能特征而言,它在任何時間范圍內,只要條件允許都能夠進行有效連接,同時能夠隨時為人們提供相應的服務。另外,物聯網能夠有效的實現物體之間相關信息的整合處理,能夠實現對各大硬件設施的實時監測,而這主要是依托于時序性的對事物的檢測與參數信息的整合傳輸。物聯網有效的實現了人機交互,能夠充分發揮出各大硬件設備之間的協同作用。而物聯網服務終端的物體大多是私有的,所以也具有較高的隱私性。在物聯網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它已經能夠在大多數情況下為使用者提供在線服務,并且具有極高的穩定與安全性能,在現實社會中已經得到了極為廣泛的應用。
二、信息通信技術在物聯網中的應用
(1)信息通信技術應用原理
信息交互的過程主要依賴于對各種參數資料的采集、傳輸與接收,而通信技術在物聯網中的應用也不例外。以移動終端為依托,以各類硬件設備與信息整合系統為核心,完成對參數資料的處理,進一步提升信息處理的實際效率。而在信息交互的過程中,則需要設置一個較為穩定的傳輸通道,因為現今的物聯網數據較為繁雜,并且具有較高的私密性,所以必須要確保傳輸通道具有較高的數據傳輸能力與安全性指標。為實現這一點,必須要進一步發揮出互聯網的維護功能,進一步確保相應設備的穩定運轉,進而確保物聯網的安全性能,提升物聯網的各項綜合性指標。
(2)信息通信技術的實際策略與應用分析
就信息通信而言,其主要是實現對各類參數與語音的傳遞,并不能有效實現對各類信息的整合處理,不能有效實現對終端對象的合理調控,在這一點上它與物聯網是有一定差別的。所以在信息通信技術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必須要對其服務對象加以有效拓展,同時提升其數據處理過濾處理與傳感能力。可以在相對應的硬件設備中加裝一些適宜的傳感裝置,進一步開發出相應的通信技術,加強物聯網中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聯系,以此通信技術來實現對物體的遠程控制。現今信息通信技術在物聯網中的應用已經較為廣泛,通信技術能夠有效的促進物聯網各類信息參數的傳播,進一步提升了它的人機交互水平,這兩者相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促進了物聯網在現今社會的推廣。現今運營商也已經將信息通信與物聯網體系進行了有效結合,例如網上購物以及物流等等,這些都能夠充分反映出信息通信技術在物理網中的實際應用。而信息通信技術的應用卻遠遠不應該止步于此,相關人員必須要充分落實對行業規范的認定,以確保信息通信技術能夠有效應用于更多的行業之中,以此為我們提供更多的便利。
參考文獻
[1] 鐘鋒.試論移動通信技術在物聯網中的應用[J].信息通信.2015(08).
[2] 劉國楓.淺析在物聯網技術下移動通信技術的應用與發展[J].科技致富向導.2011(14).
[3] 陳楊勛.有關物聯網在通信行業中的應用探索[J]. 電子世界. 2014(16).
[4] 張倩倩,陳文永.淺議物聯網時代對生活的影響及安全隱憂[J]. 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