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雨
摘 要《瑪依拉變奏曲》是由《瑪依拉》改編而來,由胡廷江教授改編的,新的《瑪依拉變奏曲》運用了現代音樂手法,不僅提高了樂段的技巧,還增強了情感的表現力度。本文通過對《瑪依拉變奏曲》的音樂特征,調式調性,曲式結構等三個部分進行分析,進而對作品的演唱進行分析研究,希望能為演唱者更好的詮釋好這首作品。
【關鍵詞】瑪依拉變奏曲;創作特點;演唱風格
1 《瑪依拉變奏曲》的創作背景
哈薩克民族是一個熱情的民族,這個民族對音樂非常的熱愛,素有“音樂和歌是哈薩克民族的翅膀”之說 。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的特色,而哈薩克民族民風淳樸,他們熱愛音樂、能歌善舞,他們的歌聲熱情飽滿、穿透力強,而《瑪依拉變奏曲》正是一首描寫哈薩克族人民的風土與人情的樂曲。它是一首典型的歌舞性民歌,拍子上具有規律性,旋律上的風格是穩健型,明快的節奏,使這首曲子十分適合舞蹈配樂。這首新編的曲子加入了西方的音樂技巧,并在樂段中添加了新的元素,使樂段更加的豐富多彩,而在花腔樂段中,《瑪依拉變奏曲》加大了情感的表現力度,使其釋放的情感更加打動人心,更加更加引人入勝。
2 《瑪依拉變奏曲》的創作特點
2.1 調式調性特點
原曲《瑪依拉》,其調性較編排之后變得更加簡單,也就是《瑪依拉變奏曲》,《瑪依拉》采用E調為核心旋律。而新曲《瑪依拉變奏曲》則以獨特的音樂手法進行了關系轉調,將開始的E調轉為A調。旋律線十分平穩,旋律上行進行然后再平穩的落回原點,這樣的連接,猶如波浪般循環地將旋律向前推進。在樂曲的高潮部分,變奏樂段與主題相呼應,使整個樂曲產生強烈的共鳴,再加上花腔樂段獨具的空靈般音調,讓整個曲子更加的靈動自然,這種手法將將瑪依拉的各種心理變化表現的栩栩如生。
2.2 曲式結構特點
作曲人的重新編排讓歌曲變為變奏曲,不但使得其內涵豐滿,而且使其藝術張力得到增加。變奏曲式,是主題的第一次表現與其多次各種程度的變奏表達的變化形式的完美統一,當然他們是在統一的藝術架構下體現的。變奏經常被用于在不同聲樂作品樂思的發展,從整體來看,可將《瑪依拉變奏曲》拆分成五大部分,前奏部分、主曲部分、變奏部分、副曲部分和結尾部分。其模式可用一個式子來表示:前奏+A+A1+A2+A+結尾。
3 《瑪依拉變奏曲》的演唱分析
《瑪依拉變奏曲》的民族特性和時代特性決定了它獨有的音樂魅力,演唱者在演唱前必須要深入了解這首曲子的創作背景以及內涵,否則很難表現其豐富的情感和內涵,除此之外,演唱者還應當掌握科學的演唱方法和表現手法。整體而言,這個曲子可從整體和具體兩方面進行把握。
3.1 歌曲的整體把握
這首作品對于演唱者來說具有很大的挑戰性,演唱者要具備較高的音樂素質和駕馭能力,除此只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3.1.1 歌曲氣息以及位置的運用
呼吸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是一種本能。但歌曲的呼吸和自然呼吸或不太一樣,呼吸的歌曲,因為必須短語的長度,音樂需要考慮的呼吸和呼吸支持的長度,和生理本能的呼吸是一個很自由,很本能地呼吸。呼吸歌曲,如地基和建筑之間的關系,基礎打得更深,更高的建筑將覆蓋。
3.1.2 整體節奏與速度的運用
節奏與旋律相互滲透共同作用于整個樂曲是推動者旋律發展的內在動力,而速度則是音樂進行的快慢標尺。歌曲具有鮮明的四個樂段,演唱者既要整體整個樂曲的基調又要把握住每個樂段的特征,并且要控制住每個樂段的速度,從速度的對比來表現該曲目,如慢板樂段、快板樂段、花腔樂段、敘事樂段分別定位清楚、風格明確。
3.1.3 突破花腔技巧的演唱難點
由譜例1可以看出,花腔樂句出現在一整個樂句之后,在由整個樂句向花腔樂句轉變的過程中,音符的密度加大,演唱的方式也隨著改變,因此演唱時應注意呼吸與節奏相互配合,均勻的轉換。花腔部分是在53小節由“哈”開始引入的,由樂句到花腔轉換時可運用偷氣法,這時換氣要輕快而自然。
3.2 演唱中情感的表達
重新改編的《瑪依拉變奏曲》曲風靈活多變,對演唱者的力量和駕馭能力要求較高,如果演唱者駕馭能力較弱的話,那么就容易出現聲音氣息弱、表現力度不夠、情感表達不到位等情況,從而無法完整的表現作品的內涵。因此,演唱者應當注意提高自己的音樂修養,做到集中精神投入到作品中去,把自己融入歌曲中。還要學會隨著節奏的變化而調節好與之相應的氣息,這樣可以調節演唱時歌曲的流動性。
4 結語
新時期我國的音樂創作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中國民族聲樂隨著時代變遷不斷發展變化,目前歌曲的編寫的發展趨勢是朝著多元化進程,這里面當然包括花腔和民族,編曲人和歌手之所以需要緊跟市場的發展來編曲與歌唱是因為聲樂的理念、資訊、作品的新變化。相信中國民族聲樂會越來越超前發展,會有更多的體現中國人、中華民族的歌曲誕生,用中文唱響全世界。
參考文獻
[1]王洛賓.我和“瑪依拉”[J].音樂世界,1996(03):16.
[2]胡曄:論民族唱法中咬字與共鳴》[J].平原大學學報 ,2001(03):49.
[3]周娟娟.新時期民族聲樂的回顧與反思 [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02):108-112.
[4]龔耀年.瑪依拉[J].校園歌聲,2005(05):32.
[5]楊仲華.聲情并茂唱演俱佳綜合全面——論金鐵霖民族聲樂學派的美學規范[J].中國音樂,2005(02):28-38.
[6]杜瑤.淺談民族唱法的演變過程[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6(06):25-28.
作者單位
聊城大學音樂學院 山東省聊城市 25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