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淵明是我國最為著名的田園詩人,他所創作的田園詩歌對于后代詩文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對陶淵明田園詩的思想主體與創作風格做出認知與了解,不僅有利于對陶淵明田園詩做出更為深刻的解讀,而且也有利于對陶淵明田園詩所具有的美學價值做出準確的把握。本文在對陶淵明田園詩的思想主體做出論述的基礎上,對陶淵明田園詩所具有的獨特特色進行了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陶淵明;田園詩;思想主體;風格特色
1 陶淵明田園詩的思想主題
1.1 安貧樂道
安貧樂道是我國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內容,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講的就是生活貧窮而自得其樂的道理。作為田園詩人的陶淵明,有著“采菊東籬下”的情懷,也有著安貧樂道的態度,這種態度在他的田園詩歌中得到了很多的體現。陶淵明田園詩中的安貧樂道,可以從“安貧”與“樂道”兩個方面做出分析。從“安貧”方面來看,陶淵明在《有會而作》中寫道“斯濫豈攸志,固窮夙所歸。”他通過這首詩歌對自身“安貧”的態度做出了直接的表達。當然,“安貧”思想在陶淵明的自傳體詩歌《五柳先生傳》中也得到了體現:“環堵蕭然,不蔽風日……常著文章自候,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雖然生活貧苦,但是精神卻十分富足,因此,陶淵明對貧窮毫無在以;從“樂道”方面來看,陶淵明所堅持的“道”是個人的節操與道德,因此,陶淵明創作了《詠貧士》組詩,并對黃子廉、袁安等不慕虛榮的君子進行了稱贊。
1.2 悲憫疾苦
陶淵明退隱田園不僅是因為陶淵明對自然懷有崇尚之情,而且也與時局的動蕩具有著緊密的關聯。在《感士不遇賦》中,陶淵明這樣寫到:“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密網裁而魚駭,宏羅制而鳥驚。”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陶淵明對政治斗爭與政治環境的厭惡,在這對這些內容進行批判的過程中,他對民生具有了更深的了解,并產生了悲憫之情。在《停云》中,陶淵明在結尾部分這樣寫到:“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說彼平生。”這一結尾道出了連年戰亂讓百姓流離失所、難以團聚的現象,也反映出了陶淵明對人民疾苦的悲憫。另外,陶淵明的詩歌也具有著批評朝廷的內容,在對當權者進行告誡的過程中,陶淵明體現出了時政的關心,而這種關心實質上也反映出了陶淵明關心民間疾苦的思想。如在《讀山海經》中,陶淵明使用了比興手法對當時的社會進行了隱射,反映出了對朝廷用人不善導致民間疾苦的內涵。
1.3 樂享農耕
在陶淵明的田園詩中,對農耕以及對農村景物的描繪是最為主要的內容,而從陶淵明田園詩的內容來看,他不僅會對農耕生活以及農民的生活狀態做出反映,而且也會親自參與到農村生活與農事勞動當中。事實上,《詩經》中有很多詩歌都對農耕勞動進行描寫,但是士大夫并沒有參與其中,因此,陶淵明田園詩所具有的這一主題特點與之前描寫農耕生活的詩歌體現出了鮮明的差異,針對農耕生活,陶淵明專門創作了七首田園詩,即《歸園田居》其二與其三、《勸農》、《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丙辰歲八月中于下潠田舍獲》以及《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就是《歸園田居》其三,這首田園詩通過“夕露沾衣”、“帶月荷鋤”等對農民真實的農耕生活做出了反映,同時也體現出了陶淵明樂享農耕的愜意。
1.4 豁達人生
對生死的討論,是詩歌藝術中重要的主題。如陶淵明之前的建安文學就表現出了積極的生命意識,曹操有詩:“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龜雖壽》)”東晉時期的王羲之也在《蘭亭集序》發出感嘆:“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由此可見,詩人普遍對生死具有著敏感心態。雖然同為東晉詩人,但是陶淵明在自己的田園詩中所表現出的生命意識卻與王羲之具有不同之處,如“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擬挽歌辭》其三)從這里看出看出,陶淵明認為生死是很自然的事,不用過于悲痛,這種豁達的人生態度與陶淵明對自然的崇尚具有著緊密的關系。另外,《形影神》三首是最能體現陶淵明豁達人生觀的田園詩,在這三首田園詩中,陶淵明指出了人需要珍惜眼前的美好,不要為生前榮名立善而苦惱,否則生命也就失去了最本真的意義。這三首詩歌對陶淵明崇尚自然、榮辱不驚的豁達形態做出了反映。
2 陶淵明田園詩的藝術特色
陶淵明的田園詩不僅具有著多元化的主體與深厚的思想意蘊,而且也具有著鮮明的藝術特色。陶淵明田園詩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首先是平淡自然而又不失豪放的風格。平淡自然的風格在陶淵明的田園詩中體現的十分明顯,如在《歸園田居》中,陶淵明對阡陌交通的理想世界做出了勾勒,這反映出了陶淵明的崇尚自然的性情與追求。而在《讀山海經》中,陶淵明則表現出了豪放之風,并通過贊揚精衛的執著以及夸父的豪情,表達出了自身寧死不屈、追求理想的人生態度;其次是簡約精粹的詩歌語言。對于陶淵明的詩歌語言,處于同一時期的顏延之做出了這樣的評價:“文取直達”。陶淵明總是能夠使用簡單的詞匯和語句,對豐富的內涵做出表現,如在《雜詩》其三中,“嚴霜結野草”中的“結”字就體現出了高度精煉的效果,而在《飲酒》其五中,“心遠地自偏”更是精妙的闡述出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當然,受到駢文文風的影響,陶淵明也會在自己的田園詩中使用一些偶句,但是這些句子的使用并不代表著陶淵明的田園詩會被這種文風完全侵染,反而體現出了陶淵明在田園詩創作中對其他文風的借鑒,這是陶淵明田園詩具備兼容并蓄特征的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馬得禹.陶淵明與岑參的仕宦經歷、山水田園詩風格比較[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94-99+104.
[2]曹章慶.論陶淵明田園詩的精神生態[J].浙江社會科學,2008(07):102-107+128-129.
[3]張今歌,趙圓圓.陶淵明田園詩不朽魅力之探索[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11):76-81.
[4]趙紅.陶淵明田園詩藝術魅力探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3):130-133.
作者簡介
劉煥芳,女,遼寧省東港市人。大學本科學歷。現為遼寧廣播電視大學丹東分校講師。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
作者單位
遼寧廣播電視大學丹東分校 遼寧省丹東市 1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