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
摘 要陳奐生是高曉聲的“陳奐生系列小說”中的主人公,也是作者塑造的最成功的一位具有雙重性格的老農民人物。農民雙重性格在他身上主要表現在:他身上既有傳統美德的優秀品質,他的身上又存在民族的“劣根性”。可以說他既善良又自私、既自卑又自豪的矛盾性格,這些在他身上都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以此讓我們來共同關注農民問題,讓我們認識到改造國民性的艱巨性。
【關鍵詞】農民;陳奐生;雙重性格
1 陳奐生性格的善良與自私
陳奐生的性格既有善良的一面,又有自私的一面,由此揭示了他身上的雙重性格。陳奐生具有中國農民的傳統美德,用作者的話來說是:“正直善良”,他們可以善良到即使被人欺負也能忍氣吞聲的活下去。他們單純地受到欺騙會無所察覺,當他們知道自己受騙之后,也還是繼續欺騙自己。在《“漏斗戶”主》中,陳奐生是個沒有害人之心的好人,也不損壞公共物品。不管遇到任何困難,他都滿懷信心地堅持下去。但是在《陳奐生進城》中,陳奐生花了5元錢,居住在招待所里,他的性格就有了極大的變化,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陳奐生的雙重性格特征。
本來陳奐生是個正直善良的人,在住進招待所沒有付5元錢之前,他知道自己的衣服不干凈,害怕弄臟被子,然后他就悄悄地起來,像是在做賊一樣怕被人抓住。他下了床,跑到外面去,對著兩張大皮椅連坐也不敢坐,就怕壓著皮椅,把皮椅壓癟了就不能再彈飽了。這些都體現了他農民本性善良的一面。但是就在他為了招待所的一晚而付出5元錢的時候,他的性格立馬變得自私起來。因為高額的付出使得他的心理失去了平衡,從之前的善良農民形象一下子轉變成對公共財產具有破壞性的自私者。他之前還害怕弄臟被子、地板,怕弄壞皮椅,繼而他不怕弄壞、弄臟他們,他故意重重地坐在皮椅上就像把一個木桶摔在皮椅上一樣撲嗵響。而且他坐過一次不夠,還要坐第二次、第三次,他心理想著:“反正坐癟也不關我的事,我還花了5元錢呢!”他發現皮椅并沒有被坐癟,于是感嘆這個東西是個好東西。接下來他又找到床上的用品,他衣服也不脫的就睡覺,用枕巾擦嘴和洗臉。就在他付出5元錢的情況下,他突然變得自私自利,用這種損人利己的事情作為自己發泄的渠道,完全不顧及別人的利益和感受,將他性格的丑惡性以及農民固有的狹隘、自私的一面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2 陳奐生性格的自卑與自豪
陳奐生是個自卑與自豪的矛盾體,也就是說他既有自卑感,又有自豪感。他本性木訥、不會說話,即使他說話,也會被別人嘲笑,這成為了陳奐生最痛苦的地方。所以他性格上出現自卑的傾向。自卑主要來源通過和別人進行對比,認為自己不如別人,從而產生自卑心理。陳奐生認為自己的嘴太笨拙,與同村的人相比真是天差地別。可是他雖然自卑,卻非常渴望實現自身的價值,成為一個受到萬人敬仰的人物。這種價值觀也體現了他的庸俗、愚昧和無知。當陳奐生在付出5元的住宿費之后,他狠狠地對著招待所里的物品出氣。在回家的路上,他因為沒辦法向老婆交代這件事而感到困惱。可又一轉念想,他回家后能夠將發生的事情講給村里人聽,頓時來了精神頭,變得自豪起來。因為村里沒有人住過招待所,自己卻在招待所住了一晚,有那么溫暖的床可以睡覺,有那么軟綿的皮椅可以休息等等。這不僅讓他忘卻煩惱,還使他感覺自己的身份瞬間提高,陳奐生認為村上的人一定會對他刮目相看,他覺得5元錢可以讓自己自豪起來,在精神上得到滿足也是值得了。陳奐生自卑與自豪的雙重性格已經令人覺得可笑了,更讓人感到可笑可悲的是“陳奐生的地位真的提高了,不僅村里的人要求他講,連干部對他的態度也不似從前,比之前友好多了。”
3 陳奐生雙重性格產生的原因
3.1 社會環境的影響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個農業大國,我們的祖先最開始從事的活動就是與農業有關的,所以盡管經歷無數的朝代更迭,也沒有改變我國性質。況且我國是個封閉式國家,與外界基本保持隔離的狀態,這在某種程度上便決定了一家一戶的經營規模。所以,我國古代的社會群體形式基本以家庭為單位,由此形成的血親紐帶關系成為了人際關系的主要局面。雖然當時我國社會已經擺脫封建專制的束縛,徹底從封建性質的國家脫離開來,但是封建傳統仍然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性格。國民經歷社會的重大改革,國民性依舊未變。這種傳統道德文化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陳奐生的性格、思維,使得他呈現出善良、正直、誠實等等高尚的道德品質。同時這種社會環境下也容易促使人產生不會獨立思考問題、沒有自我意識,而且滿足現狀。
3.2 落后的小生產者的劣根性
陳奐生處于新舊時代交替的農民人物形象,他處于一個不斷先前發展的社會,可是他深受落后的小生者的劣根性毒害,他需要不停地變換位置,由此造成他雙重的性格特點。在作者的“陳奐生系列小說”中,從陳奐生被戴上“漏斗戶”主到他第一次進城,住在了招待所里,然后成功地轉業成為采購員,于是他第二次進到城里,接著是包產,出國。在這個過程中,他一直處于軟弱的又沒有自主權的小生產的地位。陳奐生的農民形象對我們來說有種似曾相識,又陌生的感覺。我們相識的是他有著樸實、善良、老實、正直的傳統優秀品質,可是他活的卻很軟弱、沒有自我,從未有過灑脫的滋味,他一直是個矛盾體。在他可以自己做主的時代,他太安于現狀,總是被動的接受一切。他面對新的事物,也表現出愚昧無知的一副窘態。盡管時代在前進,可以他身上固有的落后小生產者的劣根性,使得他止步不前,他猶豫不決、徘徊,左右不定。
4 結束語
作者借“陳奐生小說系列”主要揭示了處于新舊時期的農民精神面貌,同時也通過以陳奐生為代表的農民雙重性格正是社會環境和落后小生產者的產物,對我國改革開放后的國民性劣根性進行強烈地批判。陳奐生作為我國的傳統農民,也有許多優秀的精神品質,他善良、老實、勤勤懇懇地工作,只可惜,許多人在新的社會里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只有陳奐生沒有找到,所以他就是個傳統美德和民族劣根性于一身的人物,這兩個方面構成了陳奐生的雙重性格,兩者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是新舊時代交替的產物。
參考文獻
[1]伍涑華.農民雙重性格的典型體現[J].語文學刊,2009(07).
[2]鄭承鋒.高曉聲筆下的陳奐生[J].百色學院學報,1996(01).
[3]孫雪梅.陳奐生性格的民族性建構[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5.
[4]魯迅.魯迅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
作者單位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遼寧省大連市 12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