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秋森
摘 要:作為檢修公司低壓檢修班組一名員工,主要負責10kV、35kV變電站設備的安裝、調試、維護,在平常處理缺陷過程中碰到的缺陷超過80%“控制回路斷線”處理。至2010年畢業至今已工作快五年了,在這五年的風風雨雨中處理過太多的缺陷,從一開始懵懂,不知道,完全不知道從那里下手,到現在基本可以根據現場設備反應的狀況大致判斷缺陷的原因,誘導因素以及初步判斷缺陷的方法,處理方式等,對于特別的缺陷還是需要綜合梳理,根據原理圖一步一步判斷,從而解決一個一個問題、難題。
關鍵詞:控回斷線;線圈;缺陷處理
現今我通過總結近五年的工作經驗來談談我在工作中遇到“控制回路斷線”處理的方式方法。
當我們碰到“控回斷線”缺陷時我們首先應想到的是線圈燒毀還是控制回路電路出了問題還是線與線之間接觸不良還是保護裝置本身故障?
首先我們到達變電站現場了解初步情況之后,觀察現場線圈或者電機是否燒壞,如聞到典型的焦糊味道那么很明顯一定是線圈或者電機燒壞,選擇相同型號的線圈或者電機將其更換即可,大部分開關線圈和電機非常容易更換,只需要一個4個大內六角工具即可,待更換好之后分別在合位、分位嘗試幾次傳動試驗即可消除缺陷。(在更換線圈或電機之前必須對開關進行彈簧能量的釋放,以及控制電源和儲能電源的斷開,防止在更換線圈或電機的過程中開關突然合閘,造成人員受傷)
如果現場沒有明顯的物理變化,那么我們可以通過使用萬用表逐步分析缺陷出在哪里?
根據分合閘電路原理圖我們可以知道裝置發“控制回路斷線”信號機理在于合閘位置繼電器HWJ和跳閘位置繼電器TWJ同時失壓,致使兩者常閉接點同時閉合。顯然,惟當開關跳閘或合閘回路的完整性被破壞時,才會出現這種異常情況
眾所周知控制回路的負電源一段接在線圈一級上,而正電源首先進入保護裝置后在經過控制回路接入到線圈的另一端,所以首先判斷控制回路電源正負電是否正常,然后再通過萬用表在保護裝置背板后面判斷整個回路的正電源是否正常,從而首先排除保護裝置內部故障造成“控回斷線”報警。
初步判斷缺陷可能出現的范圍后,可以通過圖紙查詢合閘回路、分閘回路端子號(當手邊沒有圖紙時候一般根據經驗7代表合閘回路,37代表分閘回路,保護裝置背板后面也標有“HQ”、“TQ”分別代表合閘、分閘,2代表負電,1代表正電)
然后用萬用表觀察7或者37端子電位是否正常,例如在分位時候裝置報“控制回路斷線 ”信號,那么說明合閘回路不導通,如果由裝置內部傳出的正電只能到7處,無法加在線圈另一端,同時也說明故障點在7端子到線圈之間,由此我們可以仔細檢查開關機構內部故障。(同理開關在合位時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之前通過外觀和物理變化沒有觀察出線圈是否燒毀,此時我們應該用萬用表的歐姆檔測試線圈的電阻值,通過與銘牌對比誤差在±10%范圍內是正常的,否則可以判斷線圈燒毀。
如果線圈依然正常的話,那么優先考慮串入控制回路里面彈簧儲能常開節點(這是為了防止彈簧未儲能而分合開關時照成線圈燒毀)在彈簧儲能時是否正常閉合導通。首先判斷電機是否正常工作,待電機儲能后再次帶電檢查7到線圈正電端之間的回路有接觸不良回斷線的情況(也可以通過斷電打通斷的方式來判斷)。最終逐步可以將整個抽象的缺陷限定在電機、線圈、接線等明顯的地方迅速地處理。
由此總結下來處理常見的“控回斷線”缺陷的一般步驟:
① 首先觀察什么位置報“控回斷線”信號,正負電源接入是否正常;
②通過現場手動分合開關、氣味變化,物理外觀變化來判斷線圈或者電機是否燒毀、;
③找到7和37端子初步判斷故障出現在開關側還是保護裝置側;如在裝置側則需要更換操作插件;
④開關側故障時打開開關面板后萬用表測量線圈或電機電阻值是否正常,其次再檢查開關內部接線及儲能節點是否正確良好;
常見造成“控回斷線”情況主要:
1、線圈燒毀(占據比例極大)
2、電機未儲能(電機燒毀)
3、接線松動、接觸不良、儲能微動常開節點損壞
4、保護裝置操作插件損壞
5、儲能電源或控制電源失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