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985、211高校的大學生在我國的高校體系里是成績優秀的學生,但名校生為什么會感覺一無所有?讓人思考教育的本質、教育的功能,說到底學習成績的優秀不能解決學生的所有問題---學生的自我價值判斷、學生的心理健康,這些不是學業的好壞決定的。本文從名校生的心理現象入手,探討教育的本質,以期解答名校貧困生的心理困惑的問題所在。
【關鍵詞】自我價值;教育本質的異化;浮躁;平凡教育
最近微信朋友圈頻轉了一篇復旦大學一名學生寫的文章《我上了985、211才發現自己一無所有》,文中提到作者上了復旦后,自己一直引以為豪的成績優勢不再明顯;而相比其他一些同學而言,自己沒有突出的特長、各方面都存在差距,家境的貧困、人際交往的不受歡迎等問題給自己帶來了焦慮感和自卑感。為什么名校生還會有自卑感?在其他同齡人看來,名牌大學的底子讓人艷羨;同時名校生在畢業擇業時所具有的優勢也是有目共睹的。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1 名校生自身期望值高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沒有貴賤之分,但卻會有階層差異。985、211高校的大學生擁有一個發展的良好平臺,他們對于自身的期望值和今后的發展要求是比較高的。所謂的比較他們自然不會再和普通的本科生和專科生進行比較,而是和身邊的同學進行各方面的比較。因此,盡管大家都是名校生,但是不同的學生各方面的差異有時還是很大的。
2 應該教育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中學,特別基層和農村的中學基本上都是以高考為指揮棒而進行的應該教育,課程中音樂、美術甚至體育等課程基本都是擺設;而城市特別大中城市的學生由于家境相對的優越,父母更重視孩子的全面素質,從小會給自己的小孩上各種特長班、興趣班,因而在綜合素質上是更強的。因此,到了大學,相比城市的學生而言,來自基層和農村的學生沒有特長優勢,在人際交往和社會活動中競爭力相對缺乏。而到了大學,學習成績好壞已不再是同學之間比較的唯一因素,家庭狀況的差異、見識的廣度、人際交往和社會活動的能力等會更為直接地反映到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所以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會存在心理焦慮和自卑感就不足為奇了。
3 教育本質的異化
愛因斯坦說過:教育的意義在于使學生成為一個身心和諧發展的人,教育的本質在于促進學生身心的協調發展,同時具備一定的生存技能。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養,它并不直接具備改變階層或者階級的功能。而當今社會教育被異化了,被賦予了很多本質之外的功能。以比如找一份體面的工作、改變整個家庭的面貌和命運。普通家庭的家長和學生尤其如此,本以為上了名校自己以后的人生就將順風順水,但真實的狀況并非那么簡單,這種心理上的落差自然會給學生帶來焦慮。
4 浮躁的教育
當代社會發展的唯“GDP”論、重視數量指標忽視內涵質量的發展方式給教育的發展也帶來了影響;高校看重占地面積、圖書館面積的大小,社會各種考證培訓班、短期速成班鋪天蓋地等現象說明教育浮躁了。快速成功、走捷徑等現象深入年輕大學生的頭腦中,對于一些985名校的學生來說同樣如此。考上985名校,頭頂天之驕子的光環,內心不免會暫時的膨脹,但這僅僅是代表高考這一關的成功,如果立馬就要跟別人比成功,跟家庭經濟條件好的比吃穿、比物質條件的話高校貧困生就會立馬打回原形。
5 我們該如何應對高校貧困生的心理焦慮和自卑感
5.1 當代社會需要多一點平凡教育
所謂平凡意識教育實際上就是教育孩子們對自身有客觀和清晰的認識, 能夠充分認識自己的個性, 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自己,建立自信心, 并在此基礎上合理地定位自己與他人、自己與社會的關系 , 進而找到契合自己的人生坐標, 尋找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簡言之, 就是教育孩子樹立平常心, 做個平凡人, 做好平凡事 。
同時平凡教育還意味著要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成功觀念。365行、行行出狀元,不是只有成為科學家、企業家、明星才是成功,不是只有做大官、發大財才算光宗耀祖。平凡不意味著就是平淡、就是失敗,平凡教育即找到自己合理的人生定位。平凡教育要求我們要尊重勞動,只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貢獻了自己或大或小的力量的都算成功。
平凡教育對于廣大家長而言,并不是考高分,不是成為尖子生。考試成績的優秀只是代表小孩學習這一方面能力的出色,而完整的人生還需要很多方面的素質和技能的提升。平凡教育還意味著每一個小孩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只要在今后的人生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他就是有出息的。
對于考上名校的學生特別來自普通家庭的學生而言,平凡教育意味著考上名校不代表已經成功,它只是人生的一個新起點,而不是終點。在今后的大學生活和人生中還需要繼續努力,通過努力來改善自己的不足之處,來改變自己的現狀。
5.2 高校要關注貧困生的生活、心理狀況和自我價值實現。
貧困大學生作為高校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他們具有與其他大學生類似的心理問題,同時由于相對拮據的經濟狀況和難以完成學業的壓力,與其他同學相比他們的“心理”更具有特殊的敏感性、自卑性和脆弱性。所以在關注貧困大學生時不但要注重物質支持,也要重視精神扶持;不但要注重思想教育,更要重視心理健康。
(1)開設針對貧困大學生群體自我價值感提升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貧困大學生而言,它能幫助他們敢于積極面對“貧困”,使他們形成自信、樂觀的人生態度;它能幫助貧困大學生認清自己的能力,使他們學會提升自我意志力,敢于接受現實生活中的挑戰;它能幫助貧困大學生確立符合自身水平的標準,適度地調整自己各方面的期望值 。
(2)針對個別貧困大學生進行心理咨詢與輔導。針對個別自我價值感很低的貧困大學生,學生管理部門有必要進行相關的心理輔導和咨詢。在尊重他們個人意愿的基礎上,積極進行心理疏導和說服教育;同時要多方面對貧困大學生進行人文關懷,在資助的方式方法及途徑上積極創新,在經濟上保障貧困大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的前提下,多方面地對他們進行精神扶持,減少他們的心理焦慮和自卑感。
參考文獻
[1]劉海燕.浮躁的社會呼喚平凡意識教育[J].師道,2008(06).
[2]李慶華,劉迪.高校貧困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途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06).
作者簡介
童建奇(1981-),男,江西省泰和縣人。碩士研究生學歷。現為江西衛生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研究和職業教育研究。
作者單位
江西衛生職業學院 江西省南昌市 33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