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俠
[關鍵詞]群眾;路線;務實
黨的十八大對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做出了戰略部署,這是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重要抓手,也是順利實現十八大確定的奮斗目標的堅強保證。作為宣傳思想工作,要以“走轉改”為抓手,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主題活動,責無旁貸地承擔起時代賦予的重任。
一、明確目標,搞清楚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為什么”的問題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物質財富的豐富、執政環境的優化,部分黨員干部發生角色錯位,在心理上由“公仆”變為“主人”,人民群眾賦予的權利隨意使用,集體和群眾利益隨意索取和占有,從根本上脫離了群眾,更談不上發自內心對群眾的尊重和敬畏。
首先,踐行群眾路線,是為了以民為重,奠定宣傳思想工作的堅強基石。孟子有云:“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在我國,新聞媒體是黨的喉舌,而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從這個意義上理解,宣傳系統既要做好黨的政策“宣講員”,也應當是人民群眾利益的忠實代言人。對群眾的感情是政治問題、立場問題、世界觀問題。宣傳思想工作只有堅持走群眾路線,以反映和解決群眾訴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才能使宣傳思想工作貼民心、合民意。其次,踐行群眾路線,是為了愛民如親,樹立宣傳思想工作的挺拔脊梁。“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宣傳思想工作應當把關注民眾幸福指數放在首位,多些民生工程、少些政績工程,多些噓寒問暖、少些高高在上,多些雪中送炭、少些功德頌歌,才能在服務群眾中實現自身價值。第三,踐行群眾路線,是為了拜民為師,筑就宣傳思想工作的不竭源泉。孟子有云,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宣傳思想工作的根在基層,源在群眾。要想抓到工作的源頭活水,不僅要“身”入基層,更要“心”在基層。要緊緊圍繞群眾新期盼、新要求來提升工作,對群眾直言不諱的批評指正要聽得進,對群眾委婉含蓄的意見建議要聽得懂,多些主動、少些被動,多些坦誠、少些托詞,多些善意、少些對立,多些引導、少些禁止,以群眾語言反映百姓真實生活。
二、突出重點,搞清楚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干什么”的問題
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干什么”是方向,搞不清楚這一點,就無法對癥下藥、有的放矢,更無法找到真問題、拿出好舉措。
一是進一步增強廣大黨員干部的黨性意識,在深入群眾中正黨風、樹形象。古語說“人在做,天在看。”這個天一為百姓之天,二為黨紀國法之天。黨風好不好,既要自身實際工作,也看群眾口碑。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存在著種種阻礙和矛盾。每一名宣傳系統黨員干部都無法搪塞、繞過或逃避,只有主動把自己擺到矛盾當中,在群眾關心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上找素材,不說官話套話漂亮話,堅持苦干實干埋頭干,才能在群眾中樹立甘于奉獻、勤政為民、清正廉潔的良好形象。二是進一步增強廣大黨員干部的問題意識,在深入群眾中聽民意、察民情。把準脈搏才能切中要害,也是辦好一切事實的基礎。廣大黨員干部既要善于在群眾中找問題,進村駐廠、入戶到家和群眾打成一片,設身處地站在普通群眾的立場上想問題、尋對策,行間字里處處透露出對群眾的真切情意,做群眾的知心人。把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上。三是進一步增強廣大黨員干部的服務意識,在深入群眾中攻難點、謀突破。“心憂百姓品自高”。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把關注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置于工作的首位,從與群眾工作、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入手,不回避矛盾遮遮掩掩,不避重就輕輕描淡寫,不推諉責任美化政績,用文字、聲音和圖像走進群眾心靈世界,使宣傳思想工作真正貼民心、應民生、合民意。
三、抓住關鍵,搞清楚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怎么干”的問題
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怎么干”,是方法論問題。馬克思說過:“一步實際運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這次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最核心的是“為民”二字。一是換位思考,從群眾最“怨”處改文風、暖民心,滿足群眾“求知”心理。長期以來,我國的新聞媒體的發聲大致上有三種類型最為突出:要么為活動造勢,要么為項目吆喝,要么為成績吹捧,即使有負面聲音也是批評自己蜻蜓點水、批評他人隔靴搔癢,奉行“一團和氣”的老好人主義。改文風,就是要以文載道,千方百計幫助群眾實現知情權。要敢于深挖自己的思想根源,找到主觀原因和薄弱環節,堅持“真俗實”、杜絕“假大空”,用通俗易懂、簡潔明了的形式開展宣傳報道。堅持正面教育為主,在尊重事實、有利問題解決的基礎上,有理有據地開展輿論批評和事件揭露。建立完善廣播、電視、網絡問政制度,讓群眾面對面、近距離對領導干部進行質詢、評價,最大限度實現群眾的知情權。二是情系民生,從群眾最“盼”處助發展、贏民心,滿足群眾“求富”愿望。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有了很大改變,群眾對黨的領導和黨的執政地位、執政理念、發展路線的認同,由原來的感情認同轉變為法理認同和利益認同。也就是說,這種認同在于我們能不能給他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宣傳思想工作應當也完全可以為群眾創業創新、發展生產、勤勞致富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撐和智力保障。同時,以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網絡等媒介傳播的科技成果、產品展示、品牌宣傳等,也會直接或間接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助發展,就是要以文載物,既要當好群眾的學生、也要當好群眾的老師,既要喚醒群眾、也要滿足群眾,以敢于擔當的精神,努力用手中的宣傳機器助民學、教民技、幫民富。三是情為民動,從群眾最“愁”處轉作風、聚民心,滿足群眾“求樂”需求。宣傳思想工作要發揮其應有的效能和作用,必須讓文化在基層“落地”生根,使群眾過上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改作風,就是要以文化人,千方百計幫助群眾實現精神富有。要統籌推進公共文化設施、流動、數字三個網絡建設,互為支撐、共同發展,努力為不同區域、不同群體提供享受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的便利。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使更多的群眾能夠唱起來、跳起來、樂起來,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促進了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