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爽
[摘 要]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獲取信息日漸多元化,也讓社會聲音變得日益多元。這一發展趨勢,直接對以廣播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在履行自己所擔負的宣傳使命上帶來的巨大的沖擊。而作為主流媒體,傳統媒體履行自己的引導輿論、傳播黨和政府聲音,是自己應盡的職責,而這就有賴于通過報道形式、技術手段的創新,去重構自己在新聞傳播上的優勢,從而打造自己更具可聽可看的廣播電視新聞節目。
[關鍵詞]廣播電視新聞;模式創新;融媒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移動媒體的興起,對新聞業態的沖擊愈發顯現,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途徑也愈發廣泛。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媒體受到了巨大沖擊。面對沖擊,如何堅守自己的陣地?如何掌握主流話語權,如何樹立傳統媒體黨的權威?如何讓新聞更加吸引受眾,更具可聽可看性?這成為當代傳統媒體人思考的一個命題。面對沖擊,傳統媒體只有通過積極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才能切實提高新聞輿論宣傳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因此,創新成為塑造傳統廣播電視媒體新聞節目可聽可看性的核心要素。近兩年,作為省內主要媒體,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就在創新實踐中,對重構廣播電視新聞可聽可看性進行了實踐和探索。
一、形式創新,打造具有深刻度的新聞報道,讓新聞更具思想引領力
新媒體的崛起,就在于其快速傳播的特性,一個手機、一個移動終端,讓每一個人都變成了信息的傳播者。這也就導致傳統媒體在快速傳播方面不再具有快速的優勢,也徹底終結了所謂的獨家新聞時代。這就要當代媒體人思考其身份的轉變。即當代媒體人不僅僅要作為新聞的傳遞者,更要做輿論場制造者,輿論話題的設計者,提高新聞輿論場的設計、制造、把控能力。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在實施中,就突出采取了全新的“3+X”模式。這一模式基本構成包括三篇報道加本臺評論及訪談的模式。在具體實踐操作上通常是第一篇報道以時政新聞事件為開端,隨后第二篇報道緊跟新聞事件的特寫或側記,第三篇報道則為背景回顧,而“X”是指配發對這一新聞事件深入思考的本臺評論,最后,則是一片圍繞新聞事件的專題人物訪談。通過順向編排有點有線有面的多層次報道形態,新聞報道有事件有人物有故事有情緒,形成了強有力的輿論場,起到了排浪式的宣傳效果。
二、創新,離不開對新技術的應用,以新技術讓廣播電視新聞更具可看性
技術的更新,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元素。而與新技術結合的緊密與否,也是決定一個行業興衰的關鍵要素。誰擁抱新技術,誰就能制勝發展!取得對本行業的主導權。黑龍江廣播電視臺衛視《新聞聯播》節目播發的新聞多為重要時政報道和大型經濟報道。而這些新聞給人的感覺就是離百姓較遠,高高在上不易理解。面對這種情況,在新聞實踐中,該節目就嘗試引入新技術手段,讓新聞更具直觀立體的可看性。2016年6月20日,龍視《新聞聯播》欄目中重磅推出聚焦“五頭五尾”的大型全新特別報道《調結構調研行》。報道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提出的 “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油頭化尾、煤頭電尾、煤頭化尾”重要指示精神為整體框架,宣傳總書記關于“五頭五尾”的重要指示精神引發全省干部群眾解放思想,干事創業的激情和生動實踐。為讓報道更加生動,該節目借鑒央視大型系列報道《數說命運共同體》中“一鏡到底”“移步換景”的拍攝手法,通過主持人在不同場景的“穿越”,體現產業鏈條不同節點間的承接轉化,深化“五頭五尾”這一主題。通過“大數據”+ “一鏡到底” + “述評結合”的這樣內容組合,呈現出海量數據的挖掘、最先進的視覺表達、最深刻的意義映像,用全新的開創式的報道方式,展示最宏大的主題。而這一報道手段,中央電視臺也僅僅使用兩次,省級衛視是第一次使用。
三、獨家的視角,獨家的聲音,還來源于人的要素,在策劃方面的創新,打造的是更具深刻度的新聞
媒體競爭的核心,除技術等元素外,其核心競爭力,就是人。只有調動人的元素,開動人的創意精神,才能煥發生機。而對于新聞報道來說,能夠在報道上引人入勝,最關鍵的還是獨家觀點和視角的新聞選題。這就要發揮人的要素。
為強化獨家視角、獨家聲音標識,新聞策劃實踐中引入了“靶向”宣傳理念,把握關鍵環節。首先在策劃的“源”字上入手,即一個主題策劃,對原始資料(包括領導講話,各種文件)等進行深入研究,以獲取線索,做到箭入靶心、精準發力。最后引入項目管理機制,組建頭題策劃與執行項目組,抽調精兵強將,形成“特戰部隊”。
四、創新傳播途徑,及時擁抱新媒體,擴大權威新聞的全頻覆蓋
做有效傳播,首先是內容的建設。傳統媒體在內容上突出的是權威性和深刻度。但再深刻報道,如果僅僅是單純依靠現有的廣播、電視兩種途徑其覆蓋面還是相對的單一。因此,如果提高新聞的引導力,傳統媒體就必須順應媒體變革的趨勢,做好融媒發展,推動傳播手段的創新。
在新聞內容的生產上,黑龍江廣播電視臺還改變了廣播電視新聞與互聯網、移動客戶端發布等新媒體手段串行生產模式,以權威的新聞報道引領新媒體輿論場。今年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黑龍江”、 “第三屆中俄博覽會”等重大主題宣傳中,不再僅僅是屏幕上播音員字正腔圓的播音與畫面,而是變成多張圖片的精美微推,變成二三百字以內的精煉表達,變成反應最快的新聞貼士,變成直抵用戶的迅捷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