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賀巖+++茍海英
[摘 要]一篇好的消息的采寫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準確地捕捉和把握新聞點,記者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快速的反應能力,能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有趣有益的事,在活動的大場景下發現細微之處的新聞亮點。以及如何從這個點切入來謀篇布局,整體展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層層遞進,深入分析和挖掘,才能使新聞點逐步浮出水面。
[關鍵詞]消息;觀察力;新聞點
“新聞”的“新”在于“新鮮”、“新奇”。記者在生活中遇到新鮮、新奇的事情時,不能只作為一個“看客”看熱鬧,要提起自己的好奇心,帶著充滿好奇的眼光去看待這些事。如果是最新發生的變化,影響著不少人的生活,那這就是新聞。就是捕捉新穎點。判斷一條消息是否有價值和價值的大小,首先要看內容是否新穎。在對同一新聞事實的諸多方面進行分析研究的過程中,把其中最新穎的內容和片段抓住,把那朵“滴著露珠的花”摘下來,新聞點無疑就找到了。
新聞每天都有,新聞的價值大小關鍵不由采寫的人評判,而在于讀者是不是需要,對于讀者來說是否有用或有趣。新聞學中通用的新聞定義是“新近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實的報道?!蔽覀兊纳蠲刻於荚诎l生著變化,新聞時時都有,只是它的價值需要我們站在讀者的角度上來做評判,然后以此來決定是不是要采寫,是進行簡短的消息報道,還是深度報道。記者們發現了自己身邊的新聞才能讓你在采寫中衡量過它們的價值。價值是新聞的“細胞核”,是捕捉新聞點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價值有大有小,有主有次。捕捉價值點,就是要把同一新聞事實中價值最大、起主要作用、居支配地位的內容或方面抓住,以此切入展開主體。捕捉價值點,不僅能使消息清新生動,引人入勝,而且對深化主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捕捉感人點。選取那些令人心動、激動、感動的細節或片段,作為消息寫作的切入點和突破口,一開始就用形象的“畫面”把讀者的眼球緊緊抓住,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是捕捉新聞點的很好“捷徑”。消息《西瓜地里演繹軍民魚水情 賣瓜老漢揮淚送親人》講的是在野外駐訓的解放軍某炮兵部隊,幫助大連旅順口區一姓劉的老漢種西瓜的感人故事。但導語并未涉及主要事實,而是選取了解放軍訓練結束后清晨撤離,劉老漢拉著一車西瓜非要送給解放軍被謝絕,劉老漢望著親人解放軍漸漸遠去的背影,流下了感激淚水的動人情節。該消息從感人點入手,不僅吸引了讀者的視線,而且很好地深化了軍民團結、魚水情深的主題。不妨睜大你的眼睛,豎起你的耳朵,調動你的全部感官,觀察現場的情況,比如,你可以突出活動最吸引人的一個環節,或者最引人注目的一個人,從這里著手采寫,描寫具體的景象或者任務的表現,以小見大,更具吸引力。
“新聞”的“新”在于“新鮮”、“新奇”。記者在生活中遇到新鮮、新奇的事情時,不能只作為一個“看客”看熱鬧,要提起自己的好奇心,帶著充滿好奇的眼光去看待這些事。如果是最新發生的變化,影響著不少人的生活,那這就是新聞。就是捕捉新穎點。判斷一條消息是否有價值和價值的大小,首先要看內容是否新穎。在對同一新聞事實的諸多方面進行分析研究的過程中,把其中最新穎的內容和片段抓住,把那朵“滴著露珠的花”摘下來,新聞點無疑就找到了。
抓住個性,在特色中捕捉新聞點。許多新聞事實都有質的同一性:相近或相似,乍一看,似乎很難找出特點。但只要仔細分析,每個事實都有著是“這一個”而非“那一個”的特質,只要善于分析,細心比較,就能“眾里尋她”,把新聞點挑出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觀察視角,只要多看、多聽、多用心,一定可以寫出有亮點的好新聞。從現在開始,做個生活的有心人吧,用心觀察生活,用心傾聽身邊人的談話,養成看新聞、關心國家城市大事和變化的習慣。每天發現生活的不一樣,你也會變得不一樣。有些新聞事實的真相被種種表象所掩蓋,如果不作深入細致的采訪,不刨根問底,不僅發現不了新聞點,反而會把新聞當舊聞,把到手的新聞資源扔掉。
浪里淘沙,濾出新聞點。有些新聞的新聞點或被層層外殼包裹得嚴嚴實實,或躲在犄角旮旯里同你“捉迷藏”,讓你看不見,摸不著,必須經歷像浪里淘沙般的洗練,對線索深挖細究,對材料反復透析,才能見到“金子”,過濾出新聞點。
民生新聞是關注普通人的生存和生活狀態,以及與他們切身利益相關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新聞。真正的民生新聞不僅局限于記者踏入社會與百姓打交道,而是涉及民眾生活各方面的新聞,因此民生新聞的采寫要以社會大眾為基點。獲取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對于民生新聞采寫具有重要的意義。民生新聞線索來源具有多元化的特點,不僅可以通過熱線電話、記者蹲點、掃街、電臺等傳統的方式獲取新聞線索,同時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提供的便利條件,以論壇、貼吧、微博、QQ群等方式收集新聞線索。但與此同時,必須對新聞線索來源的真實性進行核實,確保新聞來源的可靠性。
參考文獻:
[1]新聞傳播.2014(10).
[2]楊保軍. 新聞理論教程[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陳力丹. 新聞理論十講[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