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國
[關鍵詞]產業結構;人才素質結構;一體化進程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能夠勝任崗位能力要求,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企業發展做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人才是轉型之要、競爭之本和活力之源。林區自開發建設以來,在人才資源開發、培育、使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一定規模的黨群、經營管理、專業技術、技能等人才隊伍,積累了一些人才工作好的做法經驗,為林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證。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執政黨的行動綱領寫入黨章,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生態文明首次列入十大目標,把“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生態文明的地位達到空前的高度,對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改革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區人才工作總體水平與生態文明建設、國有林區改革和自治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還不是完全適應。所以,必須緊緊圍繞自治區黨委人才強區戰略,將人才工作主動融入“四個全面”大局,明確人才工作目標,培養造就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加快推進人才素質結構與產業結構一體化進程,為實現創新發展、轉型崛起、富民興林的目標提供人才保證。
一、提高認識,推進人才工作常態化
人才工作是個系統工程,必須清醒認識到其重要性,在實際工作中擺上突出位置,經常抓、抓經常,使之常態化。
(一)人才工作是林區未來發展的內在要求。林區目前正處在改革和轉型的關鍵階段,正確的發展思路需要人才保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是決定林區發展命運的戰略問題。大力實施人才戰略,努力造就大量的高素質勞動者、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是林區未來發展的內在需要。從長遠發展的格局出發,就是要把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來抓,切實把各類優秀人才集聚到林區發展上來。
(二)人才工作是提升林區核心競爭力的內在要求。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才資源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無論國與國之間的競爭,還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最重要的體現就是經濟和科技實力的競爭,其實質是人才的競爭。
(三)人才工作是林區自身改革發展的內在要求。近年來,自治區已將森工集團(林管局)確定為功能型企業,加快了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步伐。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中央6號文件),從今年4月1日開始,林區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迎來了深化國有林區改革的新時代。面對建立新型國有森林資源管理機構、創新森林資源管護機制、創新森林資源監管體制、積極推進國有林區產業轉型等新任務新要求,林區原有的人才隊伍結構迫切需要更新,迫切需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管理隊伍、高技術的科研隊伍和高技能的產業隊伍,為順利推進國有林區改革提供人才保障。
二、轉變觀念,推進人才工作科學化
思想引領行動,觀念提升境界。推進人才工作必須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樹立科學的人才觀。
(一)樹立人人皆可成才觀念。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人皆可成才觀念是群眾路線在人才工作中的運用和具體體現,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理念,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本質要求。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克服片面追求文憑職稱、論資排輩等錯誤傾向,把人民群眾作為人才的不竭源泉,不拘一格選才用才。
(二)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觀念。人才資源作為最活躍的先進生產力,是其他資源的開發主體,是可持續發展和可再生資源,是開發價值最高、潛力最大的資源。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科學觀念,就抓住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從思維方式上實現了以物為本向以人為本的轉變,就能加快把人才資源轉化為人才資本,充分發揮人才資源在推進林區綠色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和決定性作用。
(三)樹立人才優先發展的觀念。堅持人才優先發展是貫徹科學人才觀的戰略路徑,是后發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要充分借鑒發達地區人才優先發展的成功經驗,立足林區人才資源特點,依托優勢產業實施人才優先開發戰略,從招商引資向招才引智轉型,實現林區轉型發展。
(四)樹立人才投資效益最大的觀念。人才投資是效益最大的投資,是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源泉和不竭動力。人力資本理論揭示,選擇人力資本積累發展戰略,較之于物質資本積累發展戰略更具有相對優勢。牢固樹立人才投資效益最大的觀念,就是要堅定不移走人才資本優先積累的現代化發展之路,努力構建多元化人才投入機制,堅持人才投資優先保證戰略方針,建立人才發展專項基金和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基金,加大科技創新的研發經費投入,組織實施重大人才工程,建立健全人才投入績效考評制度,科學編制人才投入預算,提高人才投資效益。
三、創新機制,推進人才隊伍素質結構與產業結構一體化
優化人才素質結構是優化產業結構的基礎和前提。當前,自治區正在抓緊啟動東部地區國家級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林區也正在面臨國有林區改革,必須要創新人才體制機制,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人才發展規律,找到最佳契合點,著力解決一些單位存在的人和事兩張皮、見物見事不見人的問題,著力解決人才培養結構與社會需求脫節、所學專業與工作崗位不對口、區域分布不協調、能級層次不匹配等問題,加快推進素質結構與產業結構一體化進程。
(一)要建立共享機制。通過事業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等多種有效辦法,采取招才引智、剛柔并濟的人才策略,積極與發達地區進行人才開發合作交流,在區域人才市場、人才服務合作、產學研基地、院士工作站、人才培訓、人事政策信息共享等方面加強合作。不唯地域引進人才,不求所有開發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協調發展。
(二)要建立聯動機制。遵循“哪里需要什么樣的發展,就為哪里提供什么樣的人才;哪里需要多大規模的發展,哪里就要布局相應規模人才隊伍”的人才發展規律,打破人才身份、地域限制,清理擋在人才流動面前的5個“藩籬”(戶口、編制、檔案、子女上學、出入境管理),加快組建自己的創新創業團隊,實現產學研無縫對接,將引進、集成、轉化外來技術、經驗、科技成果與自主研發創造相結合,促進技術鏈和產業鏈“兩鏈”融合,推動生產技術和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堅持人才開發的市場導向,依托優勢產業和重大課題聚才引智,實施投資拉動,項目帶動和創新驅動“三動”聯動機制,引導人才向林區重要領域、重大項目和急需行業有序流動。
(三)要建立市場機制。在面向全國人才市場招賢納士的同時,也將市場機制引入林區,圍繞林區對人才的需求,抓緊建設林區人才市場,積極構建特色產業高端人才集聚平臺、本土人才培育平臺和區域人才交流合作平臺等“三大平臺”,努力打造國有林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人才高地。充分發揮人才市場在配置人才資源的功能作用,更多運用市場機制調整優化人才素質結構,以人才素質結構的優先調整引領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以人才專業結構、區域結構、層級結構市場調節來適應林區經濟社會發展轉型。
(四)要打造培訓產業。經濟社會轉型的前提是人才轉型,人才轉型的根本途徑是培訓開發。一是建立培訓基地,充分發揮林區專業技術人才相對集中的優勢,全力打造林區“六大培訓基地”,即:林區女職工培訓基地、林區黨性教育培訓基地、全區企業財務人才培訓基地、全區生態旅游產業培訓基地、全區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生態教材資源開發基地、國家級國有林區職業技能培訓基地,把“請進來”講座拓展為“引進來”培訓,實現培養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和打造培訓產業的雙贏。二是整合培訓資源,形成培訓產業“五大體系”,即以各級黨校和職工培訓中心為載體,建立健全培訓產業組織體系;挖掘林區職業教師、黨校理論教員、專業技術骨干等師資資源,形成本土師資體系;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和持證上崗制度,制定職業等級與工資待遇掛鉤政策,形成合理的政策體系;設立人才基金,加大人才培訓的資金投入,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足額提取教育培訓經費,專款專用,形成合理的培訓產業資金保障體系;認真貫徹《勞動法》和《職業教育法》及相關法律法規,認真履行職工教育培訓職責,將職工培訓納入《勞動合同》,嚴格執行培訓產業的法律體系。三是優化素質結構。林區各級各類人才隊伍存量較大,專業結構豐富,是企業和社會的寶貴資源。要依據木桶原理,本著“缺什么、補什么”的“補短板”式培訓與“何處長、用何處”的“擴長板”式培訓相結合原則,科學合理安排設置培訓課程,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強化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領;突出法律教育,提高人才隊伍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突出能力建設,提高人才隊伍推動科學發展、處理復雜問題、做好群眾工作的本領;突出道德養成,使人才成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模范,不斷優化林區人才隊伍的素質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