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趙旭飛+楊路+桑佩+鈄利珍
[摘要]對于杭州大學生校園低碳的相關研究,國內目前較不全面,實證研究相對較少,因此筆者通過問卷調查形式從被調查大學生的基本情況、低碳生活認知度、參與度、需求等方面入手,對影響大學生低碳的因素做出分析,回歸分析得出結論,針對分析結果為政府、高校等相關機構做出決策提供建議,同時希望能夠促進有關調查的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低碳生活;低碳行為;低碳意識;校園低碳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211
社會的發展,將人類推進到了從工業文明時代向生態文明時代轉折的時期,大力倡導低碳經濟,建設生態文明,成為這一時期的主旋律。新時期的大學生是我國未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的中流砥柱,他們是否具備環保意識并且養成低碳生活方式則直接影響到我國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本次研究涉及杭州濱江高教園區、小和山高教園區、下沙高教園區和浙大紫荊港校區。
1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采取問卷調查法和深度訪談法。覆蓋三個高教園區和一所高校,共計發放問卷950份,其中有效問卷912份,占發放問卷總數的96%。
問卷共包括四個部分,分別為基本信息問題、對低碳生活的理解、對低碳態度的探究、對低碳外部條件的探究。在利用傳統的SPSS、Excel等方法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同時使用Euiews7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與挖掘,使之更具說服力。
根據因子分析,歸納提取出外圍環境因子,包括政府引導、低碳教育、低碳技術、媒體宣傳、榜樣效應、環保組織和自身條件因子,包括責任感、傳統習慣、利益沖突、低碳知識度。下面為統計分析。
2調查結果
21杭州大學生低碳意識與行為現狀描述性統計分析
“低碳”概念認知分析部分包括調查學生對于世界低碳環保組織或事件的認知程度。從結果來看,目前大學生對于國際新聞關注度較高,而對于大學生本身的低碳組織關注度較低。即大學生對于低碳相關組織還了解不足,受影響不深。今后,要加快建立大學生組織,低碳生活從大學生自身做起。
在針對不愿意參與低碳生活大學生的原因探究分析中發現,在杭大學生不愿參與校園低碳的主要原因是個人低碳責任意識不強;另外是低碳執行比較麻煩和缺乏校園組織和設施的引領,針對前三大癥狀對癥下藥可以提高大學生的低碳參與度。
校園低碳現狀滿意度分析的結果顯示,SPSS相關性分析得出大學生對5分制低碳生活滿意度平均打分(Mean)為297,處于中等偏下位置,根據數據分析可知在杭高校大學生普遍認為當前低碳生活踐行度未能達到滿意程度,有近兩成學生對大學生低碳現狀表示堪憂,身邊的低碳行為方式有待提高。由此可見,提出有效方案讓大學生知曉低碳、提高自身低碳踐行能力、引導社會對低碳價值的正確認識迫在眉睫。這不僅關系到大學生自己的生活質量,還關系到整個社會對環保意識的認知感和傳承。
根據對低碳生活方式傳播途徑效果的分析可知:互聯網在日常傳播中效果明顯且容易受到大眾接受,另外影視也是傳播的主要途徑,由此可知新媒體在低碳生活方式傳播中具有主導作用。人們普遍認為圖書和報紙雜志的傳播效果普通,專家咨詢和廣播對低碳生活的傳播效果中等偏上,而且教學培訓和知識競賽在特定人群中也起到顯著作用。因此,對低碳生活方式的宣傳應該秉承多點開花,廣覆蓋、突重點的方式,讓人們對低碳生活方式有更多的獲知途徑,有利于實現全民低碳,共創環保社會的大目標。不僅如此,我國各大媒體與社會對低碳的宣傳依然不夠,大學生對低碳的認知仍不足,加強對低碳的宣傳迫在眉睫。
從遵循校園低碳條件的分析來看,校園推出低碳新規的強制性和學生參與程度成正比關系,可見養成良好的習慣,推動一部分人的行動力需要輔助規章制度牽引著。另外還有少數同學表示跟隨大眾,可見沒有主見的更依賴于榜樣的作用,跟隨大眾行動力,從眾比例也占一部分,可以發揮榜樣的力量。
校園低碳參與度分析結果顯示,騎自行車或者步行上課的方式最受歡迎,另外為節約用水用電,而參與校園低碳活動和垃圾分類得分則較低,由此可見,在垃圾分類宣傳和地毯活動參與度方面今后都需要加強。
22杭州大學生低碳意識與行為的影響因素交叉性分析
221大學生低碳參與度分析
從性別和參與意愿交叉分析來看,愿意參與低碳生活中男性的傾向度更高,而在一般不排斥低碳生活上女性比例稍多于男性。表明愿意參與低碳生活的男性的主動性稍高于女性,這改變了我們對“女性更愿意參與到低碳活動中”這一傳統認知。
從學歷分析來看,碩士及以上學歷大學生多數人認為低碳與日常生活非常緊密,而在認為低碳生活與其無關的選項中,專科學歷人群所占比重最大。總體來說,不同學歷的大學生對低碳認知的層次性也體現了教育程度對大學生踐行低碳生活的正向影響,高校的教育及大學生自身文化素質的提高有利于低碳生活的普及。
經管文史專業、理工專業、藝術專業和其他專業類型更愿意去關注低碳生活,其次是理工科專業,緊接著是藝術專業。理工科專業學生在校園低碳參與意愿上比經管文史科高。總體表現理工科人的傾向度更高,對于校園低碳生活更愿意參與。
以月生活費為對比因素來說,月生活費較高的同學對于校園低碳參與意愿更高,參與積極性更高,而對于月生活費較低的同學對于校園低碳的參與意愿顯示較低。
222校園低碳生活與大學生的聯系程度分析
男性、女性在對于大學生與低碳生活聯系程度上有著明顯的差別,認為低碳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男性明顯高于女性,數據表示男性對于低碳的關注度更高于女性。
以戶籍為對比因素來看,城鎮戶口的學生認為在低碳生活與大學生聯系程度上有較高的認知水平,認為兩者聯系很緊密。
223大學生對校園低碳生活滿意度分析
總體上看,大學生普遍對當前校園低碳生活滿意度打分分值在3分左右,處于中間的位置,可見,在杭高校大學生普遍認為身邊的低碳行為方式有待提高。學歷高者對當前校園低碳的滿意度打分均值偏低,其次是本科學歷、專科和其他。學歷高者對當前的滿意度偏低,認為當前的校園現狀需要改變,校園低碳還存在很多不足,由此可見,對于校園低碳的建設也顯示出更強烈的、迫切的改變想法。
學校有系統化低碳管理和學校沒有系統化低碳管理的對比下,數據顯示受訪者普遍在系統管理下滿意度更高,可見校園美化建設的系統化對低碳管理,可以提高同學們對校園低碳的滿意度。校園低碳設施的建設提升大學生們的滿意度,從而讓大學生在低碳氛圍中熏陶,強化低碳意識觀,提升校園低碳行動力度。
23回歸分析
本文分析包含第一個公共因子F1主要解釋的是x1(政府引導)、x2(低碳教育)、x3(低碳技術)、x4(媒體宣傳)、x5(榜樣效應)、x6(環保組織),可以命名為外圍環境因子;第二個公共因子F2主要解釋的是x7(個人責任感)、x8(傳統習慣)、x9(利益沖突)、x10(低碳知識度),可以命名為自身條件因子。
由下表可以看出,前兩個因子解釋了低碳行為影響因素的64158%的原因。其中,F1解釋了50515%的原因,表明政府引導、低碳教育。低碳技術、媒體宣傳、榜樣效應、環保組織這六個因素是影響大學生低碳實施度的重要因素;F2解釋了13643%的原因,表明大學生個人責任感、傳統習慣、個人利益沖突、低碳知識不足是四個較為主要的因素。
在經過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只有第一個公因子可歸入模型中,且對影響因素t檢驗結果表明其回歸系數具有統計分析意義。根據回歸分析結果的數學意義,可以得到影響因素對實際行為測度的影響關系模型可以如下表達:Y=1455+0544F1。分析回歸系數,發現外圍環境因子回歸系數較大,可以看出它對大學生校園低碳實際行為測度及參與度的影響較為顯著。由此可見,為了推廣校園低碳,滿足大學生的外在需求尤為重要,如政府引導、低碳教育等。
3結論與建議
近年來低碳觀念的普及在大學生人群中得到一些成效,大部分大學生對低碳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有小部分大學生能在生活中貫徹低碳行為。但是總的來說,目前大學生的低碳現狀仍不可觀,大學生低碳生活的普及仍值得繼續研究。只有充分了解大學生的參與意向及其影響因素,分析現階段問題,才能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議,促進大學生低碳生活的發展。
31大學生校園低碳現狀及問題
大學生參與低碳校園中意識和行動力度不匹配,沒有很強的低碳意識,行動力度缺乏,主觀能動性不高,經探究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311大學生個人問題
一是低碳生活參與度低,責任感不強。大學生對校園中的環保組織、活動的關注度較低;大學生主動向他們身邊同學、家人及朋友宣傳環保知識,進行低碳傳播的較少,大學生自身責任感也有待提高。二是缺乏低碳知識。現在大學生對低碳生活專業知識的掌握狀況不能滿足當前廣大青年學生對低碳生活深層次理解,多數學生表示對低碳專業知識的需求迫切。
312高校管理問題
一是在低碳宣傳上,學校做得不夠深入和全面;二是低碳配套設施差,現實生活中,大學生應有的低碳意識與校園內低碳生活必備的生活設施不同步,造成實施難。校園內很多低碳生活設施不夠完善,這是導致不能低碳的直接原因;三是高校缺乏制度和機制建設。由于沒有建立和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因而難以明確減排目標、策略以及實施體系,學生很難在低碳意識和低碳行為上有所作為,使得建設低碳型校園往往成為口號和流于形式。
32關于大學生校園低碳的建議
321對于大學生
行為引導。通過志愿者服務、社會調查體驗對比等形式,大學生對照低碳生活方式,找出自身與其不相一致的行為習慣,并加以改進,這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低碳意識與社會責任感,進而帶動整個社會的發展。
322對于高校
第一,文化帶動。培養大學生良好的低碳行為與校園文化建設緊密結合,使他們的低碳行為和習慣成為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要加強低碳教育,開展低碳課程,普及低碳知識,把大學生低碳生活觀作為校園文化建設重要的培養平臺,充分發揮環保社團輻射帶動作用,把綠色學習、低碳生活變成每一名大學生的自覺行動,攜手營造“愛護環境,節能減排”的良好氛圍。
第二,改善設施。學校應增加對低碳設施的投入、改善學校設施,提高利用率以滿足學生的需要。對校內的基礎設施在調研的基礎上,進行改造。打造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低碳環保校園與運營模式,如學校水處理與循環系統改造等。通過這些設施的改造直接讓師生體驗低碳生活,從而自覺接受低碳環保生活理念,形成低碳環保生活方式。
323對于政府
第一,提高技術。提高科學技術,加大對環保研究的投入,降低低碳產品的價格從而減少大學生低碳生活的經濟成本,使低碳生活更親民易實現,直接推動大學生對低碳生活的參與度。
第二,完善法律法規。目前關于低碳環保方面法律仍有欠缺。立法等相關部門應加以重視,加快確立相關法律法規,對于環境污染的行為要提出明確的處罰,起到警示作用,將行為規范轉變為社會壓力,推動大學生乃至社會全體主動踐行低碳生活。
324對于媒體
當前社會正處于互聯網時代,傳統的媒體傳播方式已無法滿足大學生的生活文化需求,對于低碳觀念的宣傳更應采取多種形式、多樣化渠道的方式,創新媒體宣傳模式,使低碳環保觀念在大學生群體中廣泛傳播。
參考文獻:
[1]彭淼,史云峰,董園低碳校園建設的現狀與對策初探[J].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研究):2010(9):23-24
[2]袁楠,畢潤成低碳時代下的低碳校園建設:概念、特征與對策[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S2):43-46
[3]敖四江高校低碳校園建設研究[D].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11
[4]洪大用中國低碳社會建設初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2)
[5]郜瑩大學生低碳生活方式引導研究[D].齊齊哈爾:齊齊哈爾大學,2013
[6]卜玉輝大學生低碳生活意識的培育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
[7]狄洋低碳經濟背景下大學生環保意識培養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13
[8]劉陽大學生低碳型消費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9]郭雙亭,尹志紅,趙明宇大學生踐行低碳生活的調查研究——以東北石油大學為例[J].中國市場,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