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英軍
摘要:指出了水景是園林設計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使整個園林環境靈動起來,根據其特性,可以將水景分為流、落、滯、噴四種類型,并且各具有自己的特點,在園林造景中可發揮不同的作用,探討了水體在園林中出現的環境問題,并提出了生態化治理方案。
關鍵詞:水景;園林景觀;環境問題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23-0113-02
1 引言
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城市綠化要求逐漸提升,人們對居住環境提出了新要求,顏色單一的混凝土建筑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的審美要求,園林景觀設計變得尤為重要。回歸自然正成為現代人生活的追求。水作為一種自然要素,是園林景觀的血脈,體現了園林景觀的動態美、色彩美、意境美,在景觀設計中占有重要地位。園林景觀設計中有了水的存在,景觀才能有靈性,具有生命活力的水將整個園林景色活靈活現的展示出來。水景設計比自然水景更能體現空間氛圍,不但更適合于玩賞,還易于控制。水景設計因其靈活的特點,能夠展現獨特的園林景觀美感,增添園林的整體性,為居民提供更好的園林服務。隨著人造瀑布、旱地噴泉等各種形式的水景在園林景觀中出現,水景在人們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越來越高,但伴隨而來的是環境問題。因此,研究水景在園林景觀的作用與其特點,有利于創造出更具有美麗意境的園林景觀,探討了園林水景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了針對性建議,以期為園林景觀設計提供參考依據。
2 水景在園林中的作用
水景根據其特性可分為四種類型:流、落、滯、噴。不同類型的水景置于不同的環境,可以表現出不同的效果[1]。水景是利用人類特有的視覺、聽覺以及觸覺感知周圍環境,考慮各種不同的景觀要素,調動起人的情感和興致,使人產生與景觀形意相融的感應。
2.1 基底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大面積的水面可以發揮托浮水景的基底作用。同時,當整體水面空間具備一定的畫面感時,較小的水面也可以發揮其基底作用,景觀在具有畫面感的水面上,產生倒影, 進一步擴大與豐富空間[2~5]。如靠近湖邊的垂柳、天空中的云朵倒影在湖面,增大了空間范圍及視覺感受。
2.2 系帶效應
水能夠將不同形狀和大小的水面統一在整體環境之中,不管是動態的水還是靜態的水,都能實現整體立體感效應的創造,在一定程度上串聯各異的園林空間以及景觀。其他景觀則圍繞水體來進行布局,讓景觀產生極大的整體性,擴大人們的視野,但又使它們都具有水這一共同的元素而統一。
2.3 焦點作用
水是流動的,而正是這種流動帶來了生生不息的力量,從而推動整個生命的進程。在園林水景設計中,流動的水可以使整個園林變得活潑, 噴泉、人造瀑布等動態水景因其變化的形態和聲響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吸引游人的視線。在水景工程的設計中,不僅要處理好水體的比例關系及環境尺度,還要綜合考慮水體所處的位置,將水景放在空間的中心或視線的焦點上或容易被人發現和觀賞的地方。在城市廣場、公園等人群聚集處,都可以看到以水為主體的景觀設計,讓游人體驗和感受環境的美好。因此在景觀設計中,只有充分注重水體的焦點作用,根據園林根據進行設計,才能創造出一個富有美感的作品。
3 園林中水景出現的環境問題
3.1 水體水質保持問題
水體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水質會很快發生變化,如何采取合適的方法保持良好的水質顯得十分重要。人們采取的方法層出不窮,如: 循環法、生物法、過濾法化學方法、定期更換水體或者將這幾種方法綜合運用在一起去解決水質,讓良好的水質保持持久。
水體對象不同,處理方法也不一樣。具體采用水質處理的方法應當根據水體本身的實際情況進行確定。當水體為大型的人工湖或者水域時,適合采用生物法;而小型的水池, 循環過濾方式較好;化學方法采用較高濃度的消毒劑,會造成水中的任何植物都無法存活,使用時要特別注意。采用化學方法會使水的透明度、色度非常好,所以比較適合用于泳池。這些方法各有特點,也有其弊端,應權衡利弊,選擇最適宜的方法,但目前這些方法都不能完全徹底地解決水質變壞的問題。在設計水體景觀的時候,需要特別注意科學、合理、綜合地考慮水體的水質處理問題,完善處理方式,進行水體景觀營造[2]。
3.2 水體所造成的環境問題
水體帶來的生態效益具有兩面性,它既能夠創造一個環境良好、溫濕適宜的小氣候,也能因為各種內外因素帶來諸多負面影響。水體的景觀設計要求考慮周全、設計全面,稍有不慎就會帶來難以預想的后果。其中水體質量就是影響水體景觀設計的重要因素之一,水體質量本身就難以維持,一旦發生質變,水體就會受到污染,從而導致蚊蠅滋生,臭氣四散。由于欠缺相應的處理機制,所以只能關閉水源、排空污水,最后原本景色優美的水體景觀只剩下錯亂的管道與參差不齊的岸石裸露在池底。這樣不僅違背了景觀設計的生態理念,也是一種浪費資源的奢侈行為。
3.3 水體的養護費用
鑒于水質變化能導致相應的水體景觀設計直接破產,所以十分有必要在水體養護方面消耗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但是水體養護方面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持,其高昂的維護費用成為水景設計的一大難題。目前大都采用循環往復利用的方法維持水體質量,但是日常的人工費用、機器的維護費用以及相應的水電費等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更為重要的是水體景觀的維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所以景觀設計者在考慮實施水景設計時,后期的水質養護費用也必須被計算在內,而現在大部分的水景設計師通常不將此作為重要的限制因素,從而導致水景設計化為虛有。所以將水體養護費用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圍之內是水景設計必須著重考慮的問題。
3.4 水體的使用頻率及功能
談及水景設計,自古以來就有“城有水則秀,居有水則靈”的說法,由于其形態、聲音都蘊藏著無窮無盡的詩情畫意,所以水體景觀設計在現代園林設計中運用極廣。水景設計運用于濕地概念設計是目前比較流行的,它能以現有水系河道為基礎,然后再進行景觀規劃,既能保持固有生態環境與資源,又能平添幾分靈動聲韻,營造一個輕快愉悅的氛圍。但是并不是所有地區都適合水景設計, 有些水體設計并不能很好地融入其周圍環境,并且對于周圍生態環境也沒有起到多大作用。這種水體的應用無疑就是在浪費資源,違背了倡導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社會風氣。水景設計在應用時要著重考慮當地現有資源條件,不能在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條件下使用。
4 生態治理方法
4.1 師法自然
4.1.1 植被護坡法
目前,很多水體的污染都是源于隨降水產生的周邊地表污染物的匯入,良好的攔截設計是改善水質比較有效的方式。從水環境保護的角度看, 中國園林素有“有山皆是園,無水不成景”之說。以蘇州園林為例,其絕大部分都已斷絕與外源水體的聯系,水池多采用石質坡岸,這種設計雖然對污水處理與凈化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根據目前的狀況,這些已遠遠不夠,這種設計很難阻止地表污染物的匯入。設計者可以在保持當地現有自然特色的基礎上,營建植物護坡,利用植物、土壤的滯留作用形成一個污物緩沖帶,這樣就能大大減少地表污染物的進入,并且有利于水景周邊雨水的滲濾凈化,充分改善水景水質[3]。
4.1.2 水生態系統修復法
通過調配水體植物的種類、數量和比例,來完善生物間的食物網,從而完善水生動植物生態鏈,營建結構穩定的生態系統,可以大大強化水體的自凈能力。水生植物在豐富水景的同時也能大大增添周邊景致的意趣。目前,可進一步強化這種修復方法,一方面可以通過繁茂的枝葉和根系攔截大量的懸浮污染物,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水生植物的降解、轉化作用,清除水體中的有機污染物,進而以收割植物體的形式降低水域系統中的有機污染物。更為重要的是,水生植物的存在也為微生物和水生動物提供了附著基質和棲息場所,因此,園林水體在應用時要在原有水生植物基礎上適當增加植物種類,使園林水體生態結構更加合理。現如今園林水體面積均比較小,所以應當主要栽植范草、金魚藻、菊花草等沉水植物 ,近岸邊可以種植適量的蘆葦、野菱白、辣寥草等凈化能力較強的水生植物,也可以通過物理、化學、生物作用綜合改善水體環境質量,以期達到更好的生態修復功能。
4.2 生態修復新技術
4.2.1 納米氣泡法
納米技術是近幾年才出現的一種高新技術,它具有既不同于單個原子又有別于宏觀材料的特殊性質。在納米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它在園林水體應用上也發揮著巨大的修復作用,如利用納米鐵顆粒處理難降解污染物、利用納米二氧化欽光催化氧化技術處理污水等[4]。
“納米氣泡發生器”治理污水的原理是通過向河道鼓入納米級氣泡,使其在水中累積并且均勻擴散,這樣不僅可以對水體實現高效補氧,而且還能在水底部營造一個充滿納米級氣泡的“微環境”,從而對水中的污染物進行降解,進而實現修復水體的目的。納米氣泡不僅具有強效的凈化水質的作用,還有修復水生生態系統的功能。它能夠激活微生物,重新恢復近乎喪失生命的水生生態系統,重新激活處于睡眠狀態的魚、蝦、貝類的卵。此外,納米氣泡可以持續不斷地分解淤泥,使其變成小魚小蝦熱衷的食物,形成一個良好和睦的生物鏈。目前,這項技術在廣州、深圳以及蘇州城市河道中的試用已取得較好成效[5]。
4.2.2 生態基法
生態基是一種新型的修復和維護人工水質的方法,它是用特殊的材料制作的適合微生物生長的基質,。其原理是通過較大的比表面積吸附水中各種水生生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各樣的微生物附著在生態基的表面,它是由細菌、真菌、藻類、原生動物和后生動物等構成的復雜生態系統,通過自身的新陳代謝吸附水體中的富營養成分, 或者分解水中的氮、磷、硫、碳等有機污染物。通過生物富集作用將這些物質匯集起來,然后通過各種的微生物修復作用將其轉化成二氧化碳、水和氮氣等物質,破壞藍綠藻的生長環境和資源供給,進而改善由其滋生而產生的污染問題。經過相似的生物過濾和轉換的循環過程,園林水景水質將會逐漸改善。生態基不僅具有有效的凈化功能,還具有穩定生態系統的功能。它可為水生動物提供棲息地和食物,減少飼料的投入量,在節約資源的同時增強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這一方法操作方便,成本較低,維護簡單,無二次污染,可依據具體的園林水景設計,設計相應的符合實際情況的生態基進行污染治理[6]。
4.3 促進水循環
園林水循環的增強是改善園林水環境的根本,其原理是通過促進水體的循環交換,增加水體中的溶解氧,改善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加快水體污染物的分解過程,從而改善水體環境。由于其與外源隔斷,故目前主要是通過人工作用促進水體的自身流動,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環境,但由于是將水體作為一個孤立的單元進行自身循環處理,因此仍有殘留污染物的積累,隨著時間的推移,污染物的凈化工程有可能會失敗。所以,要改變思想,將園林水體作為水循環的一個環節,使其有進有出。所謂“進”就是將雨水作為水體的補充水源之一,立足現有園林中大量的綠地和自然地形,合理開辟一些生態溝渠,使其起到匯集和過濾雨水的作用,最終匯入園林水體;而“出”就是將園林水體作為水源,用于綠化用水等各種園林需水,將污染物移出水體,而剩下部分污染物可以通過土壤植物系統的滲透過濾,使水質較好的水歸于園林水體,由此構建園林自身水循環系統[7], 既能節省水資源,又能增強水污染治理效果。
5 結語
水是園林中重要的元素之一,為園林環境增加靈動性,可以形成良好的景觀效果。然而,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園林水脈被割斷、水生生態系統不完善、水體自凈能力降低,園林的水環境受到極大影響。本文對現代園林當中水景所遇到的尷尬境地進行了探討,并提出生態化治理的方法,具體包括:植物護坡法,利用植物、土壤的滯留作用形成緩沖帶,對雨水產生滲濾凈化作用,改善園林水質;水生生態系統修復法,在園林水體中培育沉水植物,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的作用改善水體環境質量;納米氣泡法,通過向河道中鼓入納米級氣泡對水體進行充氧,使水體形成“微環境”從而降解污染物;生態基法,用一定的材料制作的適合微生物生長的物質,并通過生物過濾和生物轉換作用,改善園林水體水質;促進水循環法,通過流動促進水體交換,增加水體溶解氧,改善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促進污染物的分解,從而改善水體環境質量。
未來園林水景設計當中需要考慮后期治理的問題,且在治理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運用合理的方法對水景進行綜合治理,方可恢復清澈靈動的水景效果。
參考文獻:
[1]楊會芹.水景在景觀設計中所起的作用[J].濱州職業學院學報,2005(3).
[2]練香蓮.現代園林中水景工程的作用及其特點[J].華東森林經理,2006(2):71~73.
[3]黃均英.現代園林中水景工程的作用及其特點[J].北京農業,2011(9):130~131.
[4]徐桂芳.現代園林中水景工程的作用及其特點[J].中國林業產業,2016(6):60.
[5]陳 斌,王 芳.現代園林中水景工程的作用及其特點[J].經營管理者,2013(2):332.
[6]張鞠靜,賀 慶,張菊娜.淺談現代城市建設中的水景設計[J].科技信息,2010(26):321~321.
[7]李永紅.論水生植物在園林水景中的應用[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7(3):12~13.
[8]白少元,王明玉.零價納米鐵在水污染修復中的研究現狀及討論[J].凈水技術,2008,27(1):35~40.
[9]相會強,智艷生,馬承愚.納米技術在水污染控制中的應用[J].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
[10]楊 凱,王向德.生態基法治理住宅小區人工湖的研究[J].凈水技術,2006,25(4):51~53.
[11]伍燕南,王 躍,陳德超.蘇州園林水體生態化治理之路探討[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2,37(5):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