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昊+姚志奇



摘 要:在高職高專視覺設計藝術基礎教學過程中導入德國奧爾夫音樂教育核心理念,尋求二者之間在知識傳輸與訓練的契合點,嘗試某些“鏡像”式訓練模式,有望針對高職高專學生特點,改變被動接受固化知識的狀態,使學生在追求原本性藝術趣味的游戲中獲得認知能力、創造性思維以及團隊協作精神等方面的提升。
關鍵詞:“鏡像”教學法;高職高專視覺設計基礎訓練;奧爾夫音樂教育
作者簡介:張昊(1982-),女,江西南昌人,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設計藝術教育;姚志奇(1977-),男,云南嵩明人,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建筑設計藝術。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32-0073-04
奧爾夫音樂教育是當今世界影響最大的現代音樂教育體系之一,由著名德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Carl Orff,1895—1982)所創建。他提倡從人類學和本土文化出發,將“屬于基本元素的,原本素材的,原本起點的,適合于開端的”語言(戲劇)、動作(舞蹈)、音樂以及視覺藝術綜合為一體,采用多元化教育方式,把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獨具特色的開放式教學融糅在人人參與的音樂活動當中。這種快樂的音樂教育理念與教學形式利于挖掘學習者于即興中迸發出創造力,而即興訓練是奧爾夫音樂教育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構成部分,具有元素性、綜合性、創造性、開放性和兼容性的特點,提倡用樸素的音樂素材、元素性的教學工具、初級樂器、初級舞蹈動作、初級曲式結構和自然的教學方法來挖掘學生與生俱來的藝術素質,主要通過親自參與并訴諸感性而受到教育。
一、高職高專藝術設計教育中的視覺藝術設計基礎教學與奧爾夫音樂教育的契合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靈魂和基礎,人人都是生活的主角。藝術無形之中滲透于我們每一寸肌膚,每一口呼吸,每一個動作,因此藝術是人人都能夠本能地感知并創造的。那么,奧爾夫音樂教育和高職高專的視覺藝術設計基礎教學之間有何關聯?人們都認同藝術是相通的,時間藝術范疇的音樂創作與空間藝術的視覺設計這二者之間的確存在著奇妙的契合點:音樂的輕重疾徐同視覺的圖像色彩珠聯璧合般對應的藝術表現廣泛應用于舞臺、影像、環境、展示等多個領域,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奧爾夫音樂教育正是利用了人類生理與進化中某些“鏡像”認知規律,使得貌似高深莫測的音樂創作變成初學者的自然流露,讓音樂變成趣味玩樂的游戲而不是單純枯燥的模仿,很值得教育者深思。
(一)感性教學適合高職高專藝術設計教育的學情
高職高專藝術設計類學生入學時普遍呈現的特點是:文化基礎與專業基礎較差,藝術感知能力偏低,對理論知識的專注力較之普通藝術院校錄取的學生也頗為遜色。教學實踐證明,傳統的被延續了數十年的單一的基礎教學方法已難以支持日益發展的職業教育需求,必須有所改革有所推進,方能適應和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在高職高專藝術設計教育中,嘗試融合德國職業教育的典范——奧爾夫音樂教育法中最精髓的感性教學理念,利用二者之間訓練的某些契合點介入視覺設計基礎教學之中,有可能引導學生沖破傳統接受固化知識的藩籬,走出呆板滯后、亦步亦趨的學習模式,回歸原本,彰顯個性,助其更加趣味生動并準確領會設計原理,較扎實地掌握專業技能并靈活運用。教學實踐證明,要啟示學生對視覺藝術的感知,只有帶領他們使用自己最熟悉、最直接的元素來表現生活之美,對藝術萌生親切感,才能自然迸發出創作激情,培養出自信的、吻合市場職業的實用性技能人才。
(二)視覺設計基礎教學與奧爾夫音樂教育有異曲同工之妙
高職高專視覺設計基礎教學的內容歸納為平面、色彩、立體三個方面的構成訓練,既包括對形態、空間、意象、記憶、速度及多種構成形式的認知與創造,也包括對色彩的心理知覺、互動、解讀、采集與傳播,更包括滲透于一切空間藝術的形式美規律,即變化與統一、對比與調和、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等,是學生美學觀形成并解讀視覺世界的源點。奧爾夫音樂教育的基本內容歸納為聽力訓練、節奏訓練、律動訓練、語言學習、創造性能力培養和器樂訓練,通過說、唱、跳、奏、戲劇表演、繪畫等藝術形式,伴有認知、記憶、協調、美術、反應速度、心理、注意力、創造性思維、團隊精神等方面的訓練,對學生情商與智商的開發很有裨益。二者同為藝術教育,采用契合的類似的教學方法感知抽象藝術,達到異曲同工的教學成果,是高職高專藝術設計教師所期待的并愿意付諸努力的。
二、“鏡像”教法的趣味嘗試
“鏡像”,藝術設計專業詞匯,意為圖形的正反對稱,如同在鏡子中影映出與之對稱的另一圖像。筆者在高職高專視覺設計基礎教學中,著眼于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中多個形式點進行了某些對應的嘗試,頗具“鏡像”教學趣味(如表1)。
奧爾夫音樂教育實踐證實,孩子的生活經驗因沒有受太多的社會影響而定型,所以他們天生具有對音樂的創造性。當看到一幅圖畫或影像時,他們完全能夠憑借自己的理解去用音樂表達,通過簡單的樂器作出即興的演奏和表演。在這里,是音樂的想像力借助視覺的圖形圖像創設的情境與氣氛,使孩子們能夠像大藝術家一樣進行創作思維活動。
同樣,在高職設計基礎教育的具體實施中也可以借助音樂來創設情境,營造氣氛,把抽象的事物具象化,挖掘學生“音樂圖形化”的想象能力。具體做法是:教師事先準備多種類型的樂曲在課堂上播放,或是輕音樂曲,或是傳統的、流行的、民間的歌曲,亦或是重金屬搖滾樂曲等等,引導和鼓勵學生把自己對音樂的感受用圖形與色彩表達出來。筆者曾經在《形態構成》的課堂教學中就運用過“音樂圖形化”的方法,訓練學生的形態想象表現力與畫面的構成能力,學生反應強烈,學習積極性很高,教學效果顯然比傳統的模仿更為有趣且印象深刻。例如播放搖滾樂《高級動物》幾遍之后,先啟發學生互相用圖形、點線面構成與色彩傾向等知識點對歌詞與曲調演繹的意境和情感宣泄進行口頭議論,鼓勵不同的見解與表達角度,幫助他們走出狹隘與雷同,隨即進入個人的創意草圖勾勒,直至最終作品完成。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將歌詞中的關鍵詞分解成若干個模塊組合在一個整體里,每個模塊都有獨立的具象圖形傾訴其隱含的意義。從學生的圖形與色彩練習中,也能夠明顯讀懂這些極具微妙的情感色彩:冒險、簡單、脆弱、渺小、矛盾、傷感、幻想、孤獨、歡樂、復雜、博愛與自私。作品畫面各具特色卻渾然一體,色彩統一且變化有序。雖然一些作品尚顯稚拙,但很能表達出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透過歌者抑揚頓挫的念唱、陰郁無望的嘶鳴所宣泄的紛繁蕪雜的感情色彩,對音樂背后隱藏的求索與掙扎、痛苦與堅強的情感表達出自己獨特的視覺理解。
奧爾夫音樂教育包含的節奏訓練與律動訓練有很重分量的肢體動作表述,學習者不是單純用嘴巴唱或用耳朵聽,而是一邊唱一邊跳一邊用樂器即興演奏,這使得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感受和表現音樂的豐富性。教師先用肢體動作伴隨嗓音示范教學內容,然后要求學生在此基礎上逐一用不同的有發展有創新的嗓音和動作進一步配合展示,以訓練學生的肢體節奏感和音樂律動的創造性表演能力。
而在設計基礎教學過程中,筆者也嘗試帶領學生借助形體參與表演的方式來認知構成形式的多種表現。比如“平衡與節奏”概念中關于重復、近似、漸變、對比、密集、特異等構成的知識點,都可以通過學生課堂上大膽即興表演的形體組合與團隊變化,直觀、形象、生動、趣味地體現出來。看似完全顛覆了傳統的圖式訓練,就知識認知而言,卻是殊途同歸。相比之下,這種快樂嬉戲的充滿活力的教學方式更容易調動初學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習熱情;既培養學生從二維空間理解形態與形態之間的關系,又于立體的表演中拓展與把握物體三維空間關系;置身于游戲和表演的過程,更感知視覺藝術的內涵,產生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溝通與聯系,增強合作意識和群體協調能力(如表2)。
兒童在聽力發展最佳期是靠聽而非認字來學習語言的。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十分重視這一認知特點,讓語言先行進入音樂課堂。開口說話是人們最熟悉的行為,心理上沒有怯感。語言有節奏,詩歌有韻律,其間抑揚頓挫、輕重疾徐蘊含了豐富的情感傳遞和語境美感。奧爾夫教育體系獨特的創造在于把簡單的詞語、互喚名字或者是熟悉的兒歌、童謠朗誦出來,配以有節奏的走、跑、拍手、跺腳、拍腿等身體動作伴奏,繼而變換其他動作,再換成打擊樂,又為之配上相應的曲調,這一個個學習的“點”象串糖葫蘆似的,在即興的表露中找回人類最接近自然狀態的感覺,自然輕松地過渡到某一較完整的知識系統。
受到奧爾夫音樂教育的啟發,提供素材,情景導入,誘發靈感也是筆者多次嘗試的一種做法。當學生要接受某項由抽象理論變為具象圖標的訓練時,我們通常從學生熟悉的成語入手,或以語言表達情景導入,鼓勵他們互相講述成語背后的故事情節與人物角色,并自選腳本,用簡潔的圖表形式創編出各自獨特思維的作品,這對改變學生亦步亦趨、千人一面的慣性學習模式大有幫助。
經過如此相對單一的訓練之后,再由簡入繁,繼而觀賞一部情節曲折或視覺震撼的電影,如《羅拉快跑》、《入侵腦細胞》等,要求學生以圖表的形式將角色和情節分析交代表達。圖表的表現形式不限,漫畫、涂鴉、網格……等等,一切可能的外在視覺形式都可以成為表述的載體。創作的人物形象允許夸張、抽象、變形,但要求必須保留各人物的明顯特征。也可以對情節進行再創造或作多種假設,但必須思路清晰,結局與素材吻合。這種訓練有益于培養學生提煉復雜的事象,梳理繁縟的雜陳,學會找規律,清思路,挖掘創造與再創造的潛在能力。例如讓學生用圖表的方式,演繹電影《明日邊緣》的情節。該電影把“平行宇宙”理論運用到電影中,以“多稿敘事”的方法形成特殊的非線性敘事,這就要求學生從復雜的線索厘清脈路,用有創意的圖形表達出每個情節變化的節點。經過多層次磨合,我們的學生可以將動畫形象與繁復情節巧妙結合,提煉出近似圖表化的、融入類似《超級瑪麗》游戲創意點的形象作品,精彩完成了訓練。學生們反映說這種模式富于挑戰性,容易產生成就感(如表3)。
此類訓練難度較大,對學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綜合、分解、歸納能力要求頗高,因此需要一段較長時期的專業綜合訓練。但實踐證明,它是可行的,也是有深遠意義的。
從感知與理解的教育角度看,對一個人的教育不應限于某個單項的藝術學科,而應該始終基于全面的“完整藝術”這樣一個觀念。而要獲得這樣的認識,特別在早期的入門打基礎時期,就應是以一種綜合的藝術去進行教育。因此奧爾夫認為,原本的音樂決不只是單獨的音樂,它是唱、奏、動、說的綜合藝術,通過語言、音樂、舞蹈、戲劇,包括旋律、伴奏、舞臺布景、演員服裝等等多方面緊密結合,去找回人類最接近自然狀態的感覺。把人類最寶貴的生靈質素挖掘出來,伴人一生永葆青春活力。這是他原本性完整藝術的理念。
筆者在教學“構成”規律的多個知識點時,有意識地擺脫傳統教學的單項訓練,將平面、色彩的基本內容糅合貫通,設計出《我與大師對話》的主題招貼形式,旨在訓練學生在基礎技能的初期就直接進入整體設計實踐,這與奧爾夫完整音樂藝術教育理念有著“鏡像”效果的神似。
學生在創作招貼的立意過程中,遴選出自己熟悉的喜歡的中外設計大師代表作品,把通過自學或課堂討論擷取來的視覺語言,如圖形符號構成中的點線面形態、對比、密集、重復、分割、近似、漸變、肌理、圖與底、矛盾空間、視覺感應等;色彩構成中的生理與心理、色相、明度、純度三要素、黑白灰與補色、冷暖、面積的種種對比、空間的效果與混合等,綜合地有選擇性地運用在《我與大師對話》的新視覺訓練中。讓我們欣慰的是,從學生一張張完整藝術的招貼中,可以讀到蒙娜麗莎的美麗臉龐被生生分割變異成怪誕的生靈,蒙克驚愕地看見畢加索的少女漸變成了學院的logo,馬蒂斯畢加索的線條與形態被嫁接到中國特有的陶瓷器具上,達利的軟鐘跟蒙德里安的理性色塊形成和諧的曲直對比美,連我國民間美術的農民畫圖像也巧妙糅進米羅的符號元素之中……。這種基礎訓練很對年輕人敏銳、好刺激的“胃口”,遠比枯燥呆板、索然無味的傳統基礎訓練來得饒有趣味而顯得碩果累累,學生的學習成就感陡升(如表4)。筆者認為,“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達到認知和理解的目標,任何殊途同歸的教學路徑都應該被認同。
三、“鏡像”教學法的教學效果評價
經過6年的高職高專藝術設計“鏡像”教學法實踐,筆者亦明顯感覺這兩屆畢業生的專業鑒賞力和創新能力較前幾屆學生有明顯提升,對色彩和圖形的感知力也更敏感,具體表現在畢業作品的設計動手能力和與社會的磨合程度更具創造性和靈活性。根據用人單位對這兩屆畢業生的評價,普遍反映比較好用,上手快,理解與語言表達到位,知識也更多元化,迎合了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
由于視覺設計基礎訓練的效果潛移默化地有形無形于畢生設計能力的始末,教師在基礎教學中巧妙設計和運用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的“鏡像”契合就顯得尤為必要。教師將一如既往堅持實踐,不拘一格探尋規律,摸索出更多更適合高職高專學情的教學新路。藝術設計是跨界學科,類似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的“鏡像”契合點一定還能遭遇很多,教師可以在教學運行中不斷舉一反三,嘗試與發現強調感性體驗先行的方法和路徑,在各藝術學科之間自如地遷移,讓藝術教育的營養永遠滋潤一代代文明的人們。
參考文獻:
[1]郭淑芳.普遍高校開放式音樂教學模式探微[J].藝術教育,2006(7):56.
[2](德)奧爾夫.學校音樂(《Orff-Schulwerck》)[M].廖乃雄,編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楊立梅.走向未來的音樂教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 時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