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鳳, 錢憶親
特邀主編按
網絡治理視角下的社交媒體政策與規制
陳昌鳳, 錢憶親
本期《全球傳媒學刊》的會議專輯的主題是“網絡治理視角下的社交媒體政策與規制”。專輯收錄的文章來自2016年12月3至4日于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舉辦的同名研討會。此研討會由香港研究資助局 (研究項目編號:12601715)和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共同資助,以期通過國內外學界,新媒體業界和政府規制機構的參與、互動和討論,從不同地域、角度和方法探討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規制機制。專輯文章分為兩類:學術文章以及來自于業界和規制機構的報告。學術文章包括中國西交利物浦大學錢憶親老師和清華大學陳昌鳳老師合著的《互聯網治理:一種綜合路徑的探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汪炳華老師所著的《新加坡社交媒體廣告監管》;韓國首爾國立大學Eun-mee Kim老師所著的《青年與社交媒體:從規制到媒體素養教育》;馬來西亞國際伊斯蘭大學 Sonny Zulhuda和Ida Madieha Abdul Ghani Azmi 老師合著的《馬來西亞的社交媒體的規制:選擇和挑戰》。
錢憶親和陳昌鳳老師的文章探討了在國際和中國語境下的互聯網治理模式,包括規范性的多利益攸關方主義、數字憲政主義和分析性的網絡治理,提出在研究互聯網治理時,應綜合規范性和分析性的學術路徑 (即多利益攸關方主義、數字憲政主義和分析性網絡治理方法的結合),從而不但讓我們批判性地反思推行多利益攸關方主義就能產生互聯網治理的積極效果的功能主義的觀點,同時也幫助解決多利益攸關方主義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合法性問題。
Kim老師的文章從媒體素養教育的角度,指出社交媒體時代的媒介素養關系到如何明智地處理媒介上的大量信息以及將其轉化為資源,更關系到如何創造有質量的信息內容。因此,提高媒介素養水平并不只對個人,同時也對社會生產力的總體水平有極其重要的作用。Kim老師的文章分享了在韓國的經驗,探究互聯網媒介素養的三個方面:技巧、信息和創造力,如何幫助媒介用戶成為負責的消費者、積極的學習者以及有認同感的公民。
汪炳華老師、Sonny Zulhuda和 Ida Madieha Abdul Ghani Azmi 老師的兩篇文章分別探討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社交媒體規制。汪老師分析了新加坡由業界和政府規制機構公同建立的社交媒體廣告的自我規制模式,以及相關的自我規制理論和新加坡社交媒體廣告自我規制指南制定的過程,并分享了指南的不足之處,以供中國的同業借鑒。
Sonny Zulhuda和Ida Madieha Abdul Ghani Azmi老師指出社交媒體的廣范應用,引發了法律問題以及涉嫌違反法律和道德規范的爭議,馬來西亞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選擇,從鼓勵行業自律,阻止網站,甚至執行刑事和民事制裁來進行規制。他們分析了馬來西亞社交媒體規制的相關法律、政策和法庭判案, 并指出對于社交媒體,自我規制和政府主導的舉措兩者都是必要的,以確保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通信技術(ICT)和社交媒體為馬來西亞社會利益服務。
會議報告部分側重于業界和規制機構的實踐分享和反思。報告包括BBC中文前總監、香港浸會大學李文老師的《社交媒體與BBC新聞原則和實踐》;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陳美儀和黎智敏女士《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社交媒體與個人資料私隱保障》;以及中國科學院研究員、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主任李曉東博士關于《互聯網全球治理的趨勢和挑戰》。
李文老師的報告以英國廣播公司(BBC)為例,探討國際新聞媒體如何在應用其一貫的新聞編輯原則的同時,積極開拓社交媒體平臺,并根據平臺和用戶特性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調整。陳美儀和黎智敏女士報告了獨立的法定監管機構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如何致力于保障香港市民的隱私數據安全。1996年,公署出臺了亞洲第一份完整的個人資料隱私保護條例,條例確定了六項數據保障原則,并規定了公署的監管范圍。報告也介紹了公署的工作內容和程序,并借助案例闡述了社交媒體對公署日常業務的影響,包括對監管合規、投訴、查詢以及公共關系和教育等的作用。
李曉東博士從歷史和全球的視角首先介紹了全球互聯網治理的四個發展階段,以及目前全球互聯網治理所面對的兩個挑戰:即網絡主權問題和互聯網治理模式中哪個主體應該發揮主導作用的爭論。其次,他提出了三點對于全球互聯網治理未來發展的建議。第一,用生態治理的理念去考慮互聯網治理;第二,互聯網治理行動化,即形成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議或者實踐準則供各國使用;第三,互聯網治理的包容合作,即構建一個“治理的互聯網”,兼容不同的互聯網治理模式,相互合作解決問題,造福人類。李曉東博士的報告為本期的會議專輯做了很好的總結。
綜合各位作者的觀點,我們可以看到:第一,全球以及地方性的互聯網治理模式還在形成的過程中,形成的過程不單涉及理論層面的各種討論,各種利益攸關方的參與,也涉及該模式在全球以及地方層面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第二,互聯網治理模式是否是單一的? 許多學者也對此提出疑問。正如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社交媒體規制的案例顯示,規制可以是行業自我規制的模式,也可以是行業和政府共同規制的模式; 第三,互聯網治理除了涉及法律、規制、自我規制、多利益攸關方的參與,也涉及整個社會的生態,如包括對公民的媒體素養教育,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公民社會和私營非營利組織的存在程度等,是一個涉及技術、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綜合工程。
最后,我們對此次會議專輯文章的所有作者表示由衷的感謝,謝謝他們的無私參與和支持,特別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汪炳華老師,雖然沒有參加2016年12月的研討會,仍然在百忙之中為此次專輯寫了《新加坡社交媒體廣告監管》一文。我們也由衷的感謝《全球傳媒學刊》所有編輯和翻譯同人的支持和辛勤付出,令此次會議專輯可以順利出版。我們希望此次專輯文章能對中國的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治理提供借鑒,推動相關研究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