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 龍
(黑龍江省雙鴨山市人民醫院檢驗科,黑龍江 雙鴨山 155100)
淺談血漿D-二聚體檢測在診斷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應用價值
騰 龍
(黑龍江省雙鴨山市人民醫院檢驗科,黑龍江 雙鴨山 155100)
目的:觀察血漿D-二聚體檢測在診斷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將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間黑龍江省雙鴨山市人民醫院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觀察組,將同期在該院進行健康體檢的70例健康人作為對照組。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對兩組人員進行血漿 D-二聚體檢測,并對比其血漿 D-二聚體的水平。在觀察組患者出院后,對其進行3個月的隨訪,根據隨訪的結果將其分為死亡組與存活組,對比兩組患者血漿D-二聚體的水平。結果:觀察組患者血漿D-二聚體的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受檢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觀察組患者中,死亡組患者血漿D-二聚體的水平明顯高于存活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血漿D-二聚體檢測可幫助臨床上準確地評估其病情,判斷其預后。
急性心肌梗死;血漿D-二聚體;檢測;診斷;評估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與多發病,具有病情進展迅速、死亡率高等特點。對該病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診斷與治療對于降低其死亡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過去,臨床上主要通過進行心電圖檢查、生化指標檢測,同時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對該病患者進行診斷。不過,這些診斷方法存在耗時較長、不能準確地評估患者的病情等缺點。近年來,臨床上通過進行血漿D-二聚檢測診斷急性心肌梗死,不僅提高了對該病診斷的效率,而且有利于臨床醫師準確地評估患者的病情,和預后。為了進一步證實該診斷方法的有效性,本文對2015年8月以來在黑龍江省雙鴨山市人民醫院就診的70例AMI患者及同期在該院進行健康體檢的70例健康人員進行了分組對照研究。
選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間黑龍江省雙鴨山市人民醫院收治的70例AMI患者與同期在該院進行健康體檢的70例健康人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將70例AMI患者作為觀察組,將70例健康人作為對照組。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38例,女性32例,其年齡介于39~77歲之間,平均為(57.2±2.8)歲。在對照組受檢者中,有男性37例,女性33例,其年齡介于38~79歲之間,平均為(57.4±2.9)歲。觀察組患者均滿足以下條件:1)經臨床癥狀及體征檢查、心電圖檢查和生化指標檢測等被確診患有急性心肌梗死。2)具有持續時間超過1h的缺血性胸痛等臨床癥狀,且服用硝酸甘油無法緩解。3)進行心電圖檢查的結果顯示,相鄰心電圖導聯伴有兩個以上ST段升高。4)心肌損傷標志物出現異常。5)非過敏性體質。6)不存在嚴重的外傷。7)未患有惡性腫瘤等疾病。8)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
在檢查當日的清晨,在兩組受檢者空腹的狀態下,采集其3ml的靜脈血。向血液標本中加入抗凝劑枸櫞酸鈉(其與血液標本的比例為1:9)后搖勻,然后進行離心處理,分離上層的血漿。在2 h內結束檢測。采用德國美創1800型全自動血凝儀進行檢測。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兩組受檢者血漿D-二聚體的水平。使用配套的檢測試劑進行檢測。
對比兩組受檢者血漿D-二聚體的水平。在治療結束后,對觀察組患者進行3個月的隨訪,記錄該組死亡及存活患者的例數,對比這兩組患者血漿D-二聚體的水平。
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用χ2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血漿D-二聚體的水平為(3.71±0.18)mg/mL,對照組受檢者血漿D-二聚體的水平為(0.26±0.08) mg/mL。觀察組患者血漿D-二聚體的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受檢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我院對觀察組患者進行3個月隨訪的結果顯示,有8例患者死亡,該組患者血漿D-二聚體的平均水平為(6.82±0.33)mg/mL。有62例患者存活,該組患者血漿D-二聚體的平均水平為(2.94±0.16)mg/mL。死亡組患者血漿D-二聚體的水平明顯高于存活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AMI的發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該病具有起病迅速、病情兇險、致死率高且預后質量差等特點。大部分學者都認為,在AMI患者發病后的6h內對其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可顯著提高其治療的效果[2]。因此,對AMI患者進行快捷準確的診斷尤為重要。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是臨床上診斷急性心肌梗死常用的心肌標志物,其具有良好的診斷符合率。不過,進行CK-MB檢測無法診斷微小型心肌壞死,且該檢測結果易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存在一定的假陽性率。血漿D-二聚體屬于交聯纖維蛋白的降解產物,具有敏感度高、特異性強的特點,故臨床上通常將其作為判斷機體是否處于高凝狀態及是否存在纖維蛋白元溶解功能亢進的重要指標。
通過進行血漿D-二聚體檢測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機制為: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破裂可導致纖維蛋白原的水平上升,使心肌發生缺血、缺氧性壞死,進而使血栓形成。而血栓形成的過程可激活纖溶系統,從而使D-二聚體的水平上升。研究顯示,D-二聚體水平的高低與急性心肌梗死病情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即中重型、梗死面積較大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體內 D-二聚體的水平要顯著高于輕型、梗死面積較小的該病患者[3]。相關資料顯示[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發病時,其體內血漿D-二聚體的水平可顯著上升。患者在服用了相關的藥物后,其血漿D-二聚體的水平可快速降低。患者血漿D-二聚體的水平若一直較高,說明其服藥的劑量不足。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血漿D-二聚體的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死亡患者血漿D-二聚體的水平明顯高于存活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進行血漿D-二聚體檢測在診斷急性心肌梗死、評估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及預后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1]張桂,石慶新,許成新.急性心肌梗死檢測D-二聚體和超敏C反應蛋白臨床意義的Meta分析[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1(5):1205-1206.
[2]劉天生,龔萬寶,方寧,等.聯合檢測腦鈉肽、超敏C-反應蛋白及D- 二聚體對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價值[J].中國實用醫藥,2014,9(30):102-103.
[3]何大勇,楊玲,王春華.D-二聚體在急診胸痛患者中的臨床應用[J].醫學綜述,2014,20(9):1690-1692.
[4]劉付明軍,顏沛云,蘇曉明,等.聯合檢測血清D-二聚體、cTnI及 M yo在急性心肌梗死 中的診斷價值[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4,35(16):2247-2248.
R541.4
B
2095-7629-(2017)6-01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