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開新,段紅英
(1.重慶市開州區中醫院,重慶 405400;2.重慶市開州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中心,重慶 405400)
淺論用中西醫結合療法預防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術后復發的臨床效果
汪開新1,段紅英2
(1.重慶市開州區中醫院,重慶 405400;2.重慶市開州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中心,重慶 405400)
目的:探討用中西醫結合療法預防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術后復發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期間在某院接受手術治療的50例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隨機分為聯用組與非聯用組,每組各有25例患者。在手術結束后,用吡柔比星對非聯用組患者進行膀胱灌注化療,在此基礎上,用自擬的抗膀胱癌方與十全大補丸對聯用組患者進行治療。在治療期間,觀察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在手術結束1年后,對比兩組患者病情的復發率與病灶的轉移率。結果:在治療期間,聯用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明顯低于非聯用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手術結束1年后,聯用組患者病情的復發率與病灶的轉移率均明顯低于非聯用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用中西醫結合療法對進行手術的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實施術后預防性治療可顯著減輕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降低其病情的復發率與病灶的轉移率,而且安全性高。
中西醫結合療法;非肌浸潤性膀胱癌;復發;轉移;不良反應
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是一種發病率相對較高的泌尿系統腫瘤。該病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包括尿頻、尿急及血尿等,嚴重地威脅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影響其生活質量[1]。目前,臨床上一般采用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不過,該病患者在術后易出現病情復發的現象,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現病灶轉移的現象,大大地降低其手術的效果,甚至縮短其術后的生存期。因此,臨床上在對該病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后,常使用吡柔比星等藥物對其進行膀胱灌注化療,以預防其病情的復發和病灶的轉移,但效果一般。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對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術后患者在進行膀胱灌注化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進行治療,可顯著降低其在化療期間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并能降低其病情的復發率與病灶的轉移率。為了進一步證實該療法的有效性,本文對2012年以來在某院接受手術治療的50例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
選取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期間在某院接受手術治療的50例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將這些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聯用組與非聯用組,每組各有25例患者。在聯用組患者中,有18例男性、7例女性,其年齡為35~74歲,平均為(53.7±9.7)歲。在非聯用組患者中,有19例男性、6例女性,其年齡為34~77歲,平均為(54.1±9.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
在兩組患者手術結束1周后,對其均進行膀胱灌注化療。具體的化療方法為:將30 mg的吡柔比星與40 mg濃度為5%的葡萄糖注射液混勻,在無菌條件下將該混合藥液經導尿管注入患者的膀胱內。在進行注藥的過程中,醫護人員應指導患者相應地調整體位,即分別保持仰臥位、俯臥位、左側臥位與右側臥位各15min,以便使藥液能夠在其膀胱內均勻地分布[2]。每周化療1次,持續化療8周,然后調整為每月化療1次,持續化療12個月。對聯用組患者在進行上述膀胱灌注化療的基礎上加用自擬的抗膀胱癌方與十全大補丸進行治療。抗膀胱癌方的組成與用法為:龍葵、薏苡仁各30g,黃芪20g,蛇莓、黃精、白花蛇舌草、白術、茯苓各15g,莪術9g?;颊呷艉喜⒈忝氐陌Y狀,可加入適量的麻仁與大黃;患者若合并失眠的癥狀,可加入適量的夜交藤與遠志;患者若合并尿血的癥狀,可加入適量的小薊、白茅根與三七。將上述藥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分早、晚2次服下,1劑/d,連續服用3個月后,改服十全大補丸。十全大補丸的用法為:6g/次,2次/d,連續服用6個月[3]。
在治療期間,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惡心嘔吐、低熱、尿頻尿急、血尿及尿常規檢查結果異常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在手術結束1年后,對兩組患者進行膀胱鏡復查,觀察其病情的復發情況及病灶的轉移情況。
采用統計學軟件SSPS19.0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治療期間,聯用組中出現惡心嘔吐、低熱、尿頻尿急、血尿、尿常規檢查結果異常等不良反應患者的例數分別為:2例(占8%)、2例(占8%)、3例(占12%)、1例(占4%)、1例(占4%),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36%。非聯用組中出現惡心嘔吐、低熱、尿頻尿急、血尿、尿常規檢查結果異常等不良反應患者的例數分別為5例(占20%)、4例(占16%)、6例(占24%)、3例(占12%)、2例(占8%),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80%。聯用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明顯低于非聯用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手術結束1年后,聯用組中有1例患者的病情復發,其病情的復發率為4%,有2例患者的病灶發生轉移,其病灶的轉移率為8%。對照組中有4例患者的病情復發,其病情的復發率為16%,有5例患者的病灶發生轉移,其病灶的轉移率為20%。聯用組患者病情的復發率與病灶的轉移率均明顯低于非聯用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泌尿系統惡性腫瘤,其致病原因與遺傳及環境等因素均有一定的相關性。該病具有病情復雜且進展速度快的特點,故臨床上一般采用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以防止其病情發展、擴散。由于該病患者病情的復發率較高,臨床上在對該病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后,通常使用吡柔比星等藥物對其進行膀胱灌注化療。不過,由于化療的療程漫長,加之藥物本身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故患者極易出現不同程度的尿頻尿急、血尿及尿常規檢測結果異常等不良反應,影響其治療的效果,甚至導致其病情復發、出現病灶轉移的現象。
為了進一步降低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術后病情的復發率與病灶的轉移率,本院對聯用組患者在進行常規的膀胱灌注化療的基礎上,加用自擬的抗膀胱癌方與十全大補丸進行治療,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拱螂装┓接升埧⑥曹尤省ⅫS芪、蛇莓、白術及茯苓等中藥組成,具有利濕、清熱、解毒、活血及健脾等功效,可在有效抑制腫瘤生長的同時,增強患者身體的免疫力。十全大補丸作為補益劑,具有滋養肝腎、溫補氣血的功效。將抗膀胱癌方、十全大補丸與膀胱灌注化療法聯用可起到相互協同、攻邪養正的作用,在促進癌細胞凋亡的同時,可有效地減輕吡柔比星等藥物的毒副作用,減少不良反應發生,進而提高手術的效果與患者術后的生存質量,防止其病情復發與病灶轉移[4]。
綜上所述,用中西醫結合療法對進行手術治療的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實施術后預防性治療可降低其病情的復發率與病灶的轉移率,而且安全性高。
[1]董超,張國英,海宇修,等.膀胱癌術后灌注藥物研究綜述[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6):140-142.
[2]張凱.自擬膀胱癌方加減對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術后復發的影響[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4,26(6):591-593.
[3]羅松濤,戟美英,韓立,等.中醫藥對膀胱癌術后灌注化療減毒增效的臨床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3):93-95.
[4]周杰彬,高宏君,盧尚光.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術后的中西醫治療現狀[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27):164-165.
R737.14
B
2095-7629-(2017)6-01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