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艷
(湖北省鐘祥市人民醫院 湖北 鐘祥 431900)
在第一產程為產婦選擇自由體位進行待產的效果探討
于 艷
(湖北省鐘祥市人民醫院 湖北 鐘祥 431900)
目的:探討在第一產程為產婦選擇自由體位進行待產的效果。方法:選擇在某院進行分娩的84例產婦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將這些產婦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42例產婦。在第一產程,為對照組產婦按照常規選擇體位進行待產,并對其進行相應的護理。為觀察組產婦選擇自由體位進行待產,并對其進行相應的護理。分娩結束后,比較兩組產婦第一產程、第二產程持續的時間及產后住院的時間、進行剖宮產手術的幾率。在這些產婦出院前,調查其對體位選擇的滿意度。結果:調查的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對體位選擇的總滿意率、第一產程及第二產程持續的時間、產后住院的時間、進行剖宮產手術的幾率均好于對照組產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第一產程為產婦選擇自由體位進行待產的效果較為理想。
第一產程;產婦;自由體位;待產;效果
分娩是指胎兒脫離母體成為一個獨立個體的過程。目前,臨床上將分娩分為三個階段,即宮口擴張階段(第一產程)、胎兒娩出階段(第二產程)及胎盤娩出階段(第三產程)[1]。研究發現,在第一產程,產婦的待產體位會對其產程持續的時間及分娩的結局產生影響,還會影響其進行剖宮產手術的幾率。在本次研究中,我們為觀察組的產婦在第一產程選擇自由體位進行待產,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期間在我院進行分娩的84例產婦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將這些產婦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42例產婦。在對照組中,有初產婦29例,經產婦13例。這些產婦的年齡在19~34歲之間,平均為(26.3±6.1)歲。她們的孕周在34~42周之間,平均為(40.2±0.6)周。她們的體重在40~73 kg之間,平均為(53.8±8.1)kg。在觀察組中,有初產婦27例,經產婦15例。這些產婦的年齡在18~37歲之間,平均為(26.2±6.5)歲。她們的孕周在35~42周之間,平均為(40.4±0.2)周。她們的體重在43~76 kg之間,平均為(53.4±8.9)kg。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在第一產程,為對照組產婦按常規選擇體位進行待產,為觀察組產婦選擇自由體位進行待產。具體的方法是:
1.2.1 為對照組產婦按常規選擇體位進行待產的方法 對產婦進行常規的陰道檢查,確認其宮頸口已經處于全開的狀態,且可以觀察到胎兒的胎頭拔露,護理人員需要幫助產婦取膀胱截石位,以便為其接生。
1.2.2 為觀察組產婦選擇自由體位進行待產的方法 在產婦入院后,護理人員為其講解在第一產程使用自由體位進行待產的優點。當產婦進入第一產程后,護理人員根據產婦的實際情況為其選擇合適的體位進行待產。具體的體位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站位:助產士指導產婦站在產床的床尾,將床尾的欄桿作為支撐扶手,指導產婦將兩腿分開,左右搖擺其臀圍,也可讓其后背完全靠墻進行待產。2)坐位:助產士指導產婦反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將兩腿分開,并告知其在宮縮時可趴在椅背上。3)走位:助產士攙扶產婦在待產室里緩慢走動,在此期間隨時觀察產婦宮頸口擴張的程度。4)跪位:助產士指導產婦跪在矮床的軟墊上,將雙手伸直,使其雙手與膝蓋處于同一個水平線,并將臀部翹高。5)側臥位:助產士使用四部觸診法為產婦選擇與胎背同側的高坡側俯臥位,使其前胸盡量與床面貼近。6)蹲位:助產士指導產婦用雙手扶住床沿,兩腳分開蹲在地上。在確認產婦的宮頸口全開后,助產士幫助其上產床,指導其正確地運用腹壓。當胎兒的胎頭拔露時,助產士應幫助產婦選擇膀胱截石位,并為其接生。如果產婦在分娩的過程中出現了胎兒宮內窘迫的情況,應為其改用剖宮產手術進行分娩。
1.3 觀察指標 調查兩組產婦對體位選擇的滿意度、第一產程及第二產程持續的時間、產后住院的時間、進行剖宮產手術的幾率。在產婦出院的當天,采用不記名打分的方式調查其對體位選擇的滿意度。該項調查的總分為100分。得分在60分以下表示產婦對體位選擇不滿意,得分在60~80分之間表示產婦對體位選擇基本滿意,得分在80分以上表示產婦對體位選擇滿意。總滿意率=(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2]。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對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數據進行分析,用(±s)表示計量資料,用t對其進行檢驗。用(%)表示計數資料,用χ2對其進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對體位選擇滿意度的比較 調查的結果顯示,在對照組中,對體位選擇滿意的產婦有15例,對體位選擇基本滿意的產婦有18例,對體位選擇不滿意的產婦有9例,該組產婦對體位選擇的總滿意率為78.6%。在觀察組中,對體位選擇滿意的產婦有28例,對體位選擇基本滿意的產婦有12例,對體位選擇不滿意的產婦有2例,該組產婦對體位選擇的總滿意率為95.2%。觀察組產婦對體位選擇的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產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產婦第一產程、第二產程持續的時間及產后住院時間的比較 調查的結果顯示,對照組產婦第一產程持續的平均時間為(13.74±3.41)h,其第二產程持續的平均時間為(70.85±10.37)min,其產后住院的平均時間為(4.31±1.47)d。觀察組產婦第一產程持續的平均時間為(7.68±1.23)h,其第二產程持續的平均時間為(46.59±8.84)min,其產后住院的平均時間為(2.12±1.64)d。觀察組產婦第一產程、第二產程持續的時間及產后住院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產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產婦進行剖宮產手術幾率的比較 在對照組中,有13例產婦通過剖宮產手術進行分娩,該組產婦進行剖宮產手術的幾率為31.0%。在觀察組中,有2例產婦通過剖宮產手術進行分娩,該組產婦進行剖宮產手術的幾率為4.8%。觀察組產婦進行剖宮產手術的幾率低于對照組產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過去,臨床上通常為產婦在第一產程選擇臥位進行待產。研究發現,在產婦分娩期間,其機體如果長時間處于臥位,其腹中胎兒的胎背在重力的作用下轉至母體前方的幾率會明顯降低,從而導致其胎兒處于持續性枕后位、枕橫位。胎兒如果長時間處于可持續性枕后位,會引發產婦出現繼發性宮縮乏力,從而使其產程明顯延長,使胎兒發生宮內窘迫的幾率明顯升高。胎兒宮內窘迫是一種危險性較高的產時并發癥,臨床上對出現胎兒宮內窘迫的產婦通常使用產鉗進行輔助分娩,或對其進行剖宮產手術[3、4]。
近年來,我院為產婦在第一產程選擇自由體位進行待產。采用坐位、站位、蹲位等體位均可促進胎兒借助自身的重力、羊水產生的浮力及子宮的收縮力獲得最佳的分娩位置。此外,在妊娠晚期,產婦骨盆傾斜的角度相對較大,在第一產程中選擇自由體位進行待產的產婦其骨盆的傾斜角度會明顯減小,這對胎頭銜接及胎頭下降均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5、6]。
總之,在第一產程為產婦選擇自由體位進行待產的效果較為理想。
[1] 聶津,解素勇.產程中不同分娩體位對分娩效果的影響[J].醫學研究與教育,2012,29(5):67-68.
[2] 厲躍紅,吳娜,莊薇.分娩球配合自由體位助產對初產婦產痛、分娩控制感及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9):795-796.
[3] 劉金敏.自由體位分娩在產科的應用分析[J].中國醫療前沿,2012,7(22):54-55.
[4] 覃秀珠,沈巖金.自由體位對分娩影響的臨床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12):1842-1843.
[5] 徐月靜.孕婦非平臥位分娩與傳統平臥位分娩對比分析[J].現代實用醫學,2013,25(4):432-433.
[6] 黎小玲,余桂珍,謝桂芳,等.產程中實施自由體位對分娩結局的影響研究[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14):241-242.
R473
B
2095-7629-(2017)4-01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