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毅+梅益生+章新



摘 要:隨著我國水產加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勢必會產生大量的水產下腳料,通過益生菌發酵生產微生物菌肥,是實現下腳料高質化應用的重要方向。該研究通過試驗優化魚下腳料培養基的組分,經單因素及正交實驗確定乳酸菌發酵魚下腳料的培養基為:魚下腳料300g/L、紅糖100g/L、K2HPO4 2g/L和CaCO315g/L。
關鍵詞:乳酸菌;魚下腳料;發酵培養基;優化
中圖分類號 TS254.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4-0017-03
我國的水產加工品占水產總量僅為30.7%[1],遠低于發達國家的70%[2]。隨著水產加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勢必會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水產下腳料,這些水產下腳料富含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等營養物質[3],如果不進行恰當的處理,不僅會造成資源的浪費,而且會引發嚴重的環境污染。近年來,以益生菌發酵技術處理水產下腳料以達到綜合利用的目標,如國外已有利用乳酸菌發酵加工對蝦廢棄物方面的研究[4-5]。利用乳酸菌發酵回收蝦加工廢棄物中的蛋白質[6],不僅提高了蛋白質的提取率,而且有效去除了產品中的苦澀味和腥臭味,同時發酵后處理簡單,易于實現工業化生產。曾少葵等用乳酸菌對羅非魚酶解液進行發酵[7],表明乳酸發酵能有效減弱酶解液的腥味,同時發酵后增加的酯類、辛酸及十六醛等物質能明顯改善酶解液的風味。本研究在優選乳酸菌的基礎上,以魚下腳料為主要原料,進行糖、無機鹽、磷源的培養基組分優化,以期提升乳酸菌發酵水平(菌數),實現高效生物轉化。
1 材料和方法
1.1 實驗材料
1.1.1 魚下腳料制備 從水產市場購得廉價小雜魚,加適量水(固液比1∶2),組織搗碎機搗碎制成。
1.1.2 菌種 優選乳酸菌MS,本實驗室保藏。
1.1.3 培養基 (1)MRS培養基(%):牛肉膏1,蛋白胨1,酵母膏0.5,葡萄糖2,吐溫80 0.1,磷酸氫二鉀0.2,醋酸鈉0.5,檸檬酸鈉0.5,檸檬酸二銨0.2,硫酸鎂0.058,硫酸錳0.025,瓊脂1.5~2,pH6.2~6.6,121℃、滅菌20min[5]。(2)初始設計魚下腳料發酵培養基(%):下腳料20,紅糖2,磷酸氫二鉀0.2,碳酸鈣1。
1.2 實驗方法
1.2.1 種子液的制備 由活化的乳酸菌斜面接一環至MRS液體培養基,37℃,50r/min,24h,制成乳酸菌種子液。
1.2.2 培養基單因素成分優化
1.2.2.1 下腳料濃度的優化 分別把下腳料培養基配制成150g/L、200g/L、250g/L、300g/L、400g/L濃度的魚下腳料的培養基,其他條件不變,發酵48h后稀釋涂布,計算菌體數量,確定最佳的下腳料濃度。
1.2.2.2 紅糖濃度的優化 分別在培養基中加入10g/L、20g/L、30g/L、50g/L、80g/L濃度的紅糖,其他條件不變,發酵48h后稀釋涂布,計算菌體數量,確定最適合乳酸菌生長的紅糖濃度。
1.2.2.3 磷酸氫二鉀濃度的優化 分別在培養基中加入1g/L、2g/L、3g/L、4g/L、5g/L濃度的K2HPO4,其他條件不變,發酵48h后稀釋涂布,通過計算后的乳酸菌菌體數量,研究最適合乳酸菌生長的K2HPO4濃度。
1.2.2.4 碳酸鈣濃度的優化 分別在培養基中加入5g/L、10g/L、15g/L、20g/L、30g/L濃度的CaCO3,其他條件不變,發酵48h后稀釋涂布,通過計算后的乳酸菌的菌體數量,研究最適合乳酸菌生長的CaCO3濃度。
1.2.3 發酵培養基的正交優化 根據單因素實驗結果,分別選取設計4種組分:下腳料、紅糖、磷酸氫二鉀、碳酸鈣的濃度進行4因素3水平共9個實驗組的正交實驗,其他條件不變,發酵48h后稀釋涂布,通過計算后的乳酸菌菌體數量,來確定乳酸菌生長最佳的發酵培養基組合。
2 結果與分析
2.1 培養基單因素成分優化
2.1.1 下腳料的濃度對乳酸菌數量的影響 以水產下腳料為主體原料,改變培養基中下腳料濃度,結果如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最初隨著魚下腳料濃度的增加,乳酸菌數也隨之增加,當魚下腳料的濃度為250g/L時,乳酸菌的數量最多,達到0.187億個/mL,而后隨著下腳料濃度增加,活菌數略有降低但變化不大,所以無論從經濟適用角度還是實驗最優考慮,選用下腳料的濃度為250g/L的培養基發酵乳酸菌效果最佳。
2.1.2 紅糖的濃度對乳酸菌數量的影響 魚下腳料的濃度為250g/L的培養基,分別加入不同濃度紅糖,發酵后,結果如圖2所示。由圖2可以看出,紅糖作為碳源,隨著紅糖濃度的增加,乳酸菌數也隨之增加,當紅糖的濃度為80g/L時,乳酸菌的數量最大為6.7億個/mL。所以選用紅糖的濃度為80g/L的培養基發酵乳酸菌效果最佳。
2.1.3 磷酸氫二鉀濃度對乳酸菌數量的影響 魚下腳料的濃度為250g/L、紅糖的濃度為80g/L的培養基,分別加入不同濃度磷酸氫二鉀,發酵后,結果如圖3所示。由圖3可以看出,在磷酸氫二鉀濃度為2g/L是乳酸菌數達到峰值6.12億個/mL,而后隨著磷酸氫二鉀濃度的增加乳酸菌數緩慢增長,但最終也未超過濃度為2g/L時的乳酸菌菌體數,從經濟適用角度和已知實驗的最優角度考慮,培養基中加入的磷酸氫二鉀濃度為2g/L是最優選擇。
2.1.4 碳酸鈣濃度對乳酸菌數量的影響 魚下腳料的濃度為250g/L、紅糖的濃度為80g/L、磷酸氫二鉀濃度為2g/L的培養基,分別加入不同濃度的碳酸鈣,發酵后,結果如圖4所示。從圖4可以看出,隨著碳酸鈣濃度的增加,乳酸菌數也隨之增長,在碳酸鈣濃度為20g/L時達到峰值,此時乳酸菌活菌數為9.8億個/mL。由此得出碳酸鈣濃度20g/L時發酵乳酸菌效果最佳。
2.2 正交實驗優化乳酸菌的發酵培養基 選取培養基4種組分:下腳料、紅糖、磷酸氫二鉀和碳酸鈣濃度等因素進行4因素4水平的正交實驗,來確定發酵乳酸菌效果最佳的魚下腳料發酵培養基,正交設計如表1所示。
從表2極差值的分析可看出,發酵培養基4種組分對乳酸菌發酵水平(活菌數量)影響大小依次為B>C>A>D,即紅糖的濃度>磷酸氫二鉀濃度>魚下腳料的濃度>碳酸鈣濃度。正交實驗結果的最佳組合為A3B3C2D1,即發酵魚下腳料的濃度為300g/L、紅糖的濃度為100g/L、磷酸氫二鉀濃度為2g/L、碳酸鈣濃度為15g/L,最終乳酸菌數量達到9.5億個/mL。
參考文獻
[1]鄭偉.魚蛋白有機液肥的研發及其應用機理與效果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0.
[2]鄭偉.方偉勇.低值魚高值化研究進展綜述[J].中國水產,2005,24(9):70-71.
[3]鄭偉.利巧低值魚制備魚蛋白液肥及其生物學效應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9.
[4]苑艷輝,錢和,姚衛蓉,等.魚下腳料綜合利用研究近況與發展趨勢[J].水產科學,2004,11(23):40-42.
[5]王文彬.漁類廢棄物的加工與綜合利用[J].畜產品加工,2006,14(10):94-95.
[6]林瑞君,莊澤娟,劉斯雅,等.以嗜酸乳桿菌發酵蝦頭蝦殼回收蛋白質和甲殼素的研究[J].農產品加工,2010,11:14-18.
[7]曾少葵,楊萍,陳秀紅.微生物發酵對羅非魚下腳料蛋白酶解液脫腥去苦效果比較[J].南方水產,2009(4):62-67.